如何提高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得水平以及應採取得措施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農業
  • 2021-07-19

如何提高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得水平以及應採取得措施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11-23 回答

如何提高農民的收入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也是近年來中國努力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不知道您想問的是具體的措施還是整體的趨勢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農民收入在改革開放以來有哪些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變化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78~1985 年,為收入快速增長時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到397.6 元,平均每年增長16.8%,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年均增長仍高達15.2%;農 村居民消費水平由138元增加到347元,7年增長1.51倍。

第二階段為1986~ 1991年,為收入增長緩慢時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423.8元增加到708.6 元,平均每年增長10.8%,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年均增長率為2.7%;農村居 民消費水平由376元增加到621元,5年增長65%。

第三階段是1992~1996年, 為收入增長較快時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784.0元增加到1926.1元, 平均每年增長25.1%,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年均增長5.6%;農村居民消費水 平由718元增加到1768元,4年增長1.46倍。

第四階段是1997年以來,為收 入增長緩慢、增幅下降時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997年的2090.1元 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四年絕對增加值僅為163.3元,每年實際增長幅 度分別為4.6%、4.3%、3.8%和2.1%,收入增幅連續四年呈下降態勢; 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由1997年的1876元增加到1999年的1927元,兩年間實際每 年增幅分別僅為1。01%和1。69%。

第二我們看看農民收入由哪幾方面構成:

農民人均收入分為包括四方面內容: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

首先,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亮點。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1864元,對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

其次,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8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人均3355元,全年農村居民純收入60。72%。家庭經營收入增加主要是由於第一產業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所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人均3039元,其中,農業純收入人均2214元,佔農民人均收入40。07%;畜牧業純收入人均500元,佔農民人均收入9。57%。

再次,二、三產業主要包括從事農產品初級加工、小商品買賣、販賣農產品等,是構成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被調查戶農民人均二、三產業純收入達到316元,在收入構成中佔到5。72%。

那麼如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呢?

關於農民增收的政策和建議

首先,確立實現農民穩定增收的工作思路。總的工作思路是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的,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以結構調整為基礎,以科技為動力,以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為途徑,以減少農業人口為關鍵,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生態農業和特色品牌農業。

其次,深化各項制度改革,克服制約農民增收的外部因素。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堅持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土地流轉要堅持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遵照有關法律法規和中央的政策,健全制度,按規範的程式進行。

再次,政府貫徹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確保農民增收。合理增加財政投入,支農資金應重點用於扶貧、農業基礎建設、開發研究、推廣農業適用技術和綠色環保生態農業方面,落實農業補貼政策。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在農村金融制度創新中突出發展中小銀行,發展農村貸款擔保公司。

總之,當前增加農民收入應該從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化各項制度改革,合理增加財政投入;抓好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繼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農業的素質和效益,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援當地中小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實現就地轉移就業,從而拉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

如何提高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得水平以及應採取得措施 YXJ 1級 2018-11-23 回答

農業產業化經營率就是產業化經營的農業佔農業總體的比例。

農業產業化經營其實質就是用管理現代工業的辦法來組織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它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最佳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教為一體的經濟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

重要意義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解決分散的農戶適應市場,進入市場的問題,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難點,關係著結構調整的成敗。目前,幹部和群眾對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雖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還沒有完全做好,結構上的問題,品種品質上的問題,佈局上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對種什麼?養什麼?發展什麼?還不完全清楚,甚至顧慮重重;有的連我們基層幹部也不完全清楚。具體體現為:市場還看不準,發展路子還不寬,對農民的資訊和技術服務還比較滯後。總體上還缺乏明確的規劃不同程度地存在簡單模仿外地經驗和模式。要使結構調整不斷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有一點顯得十分重要,就是要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對接起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贏得市場的能力,是帶動結構調整的骨幹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戶找到龍頭企業就是找到了市場。龍頭企業帶領農戶闖市場,農產品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就可以有效降低市場風險,減少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同時也可以減少政府對生產經營活動直接的行政干預。農業產業化經營對最佳化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和產業結構,帶動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區域化佈局,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重要作用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以來,是農民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但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民增收緩慢的內在原因是:農產品產量與農村勞動力“兩個充裕”並存;農業生產勞動率和農產品轉化加工率“兩個過低”並存。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有效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使農業的整體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可以促進小城鎮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轉移農村剩餘勞力,增加農民的非農業收入;可以透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使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民不但從種、養業中獲利,還可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增加收入。

發展方向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農業競爭已經不是單項產品,單個生產者之間的競爭,而是包括農產品質量、品牌、價值和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在內的整個產業體系的綜合性競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有利於把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聯結起來,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有利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按照國際規則,把農業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全面引入到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創出自己的品牌;有利於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全面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