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豆目蝶形花科植物)詳細資料大全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農業
  • 2022-12-28

黃芪(豆目蝶形花科植物)詳細資料大全未的籤時究4099 2022-10-17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基本介紹

中文學名 :黃芪

拉丁學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別稱 :棉芪,黃耆,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黃參,血參,人銜等

二名法 :RADIX ASTRAGALI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薔薇亞綱

目 :豆目

科 :蝶形花科(豆科)

族 :山羊豆族

屬 :黃芪屬

種 :黃芪

分佈區域 :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于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

英文名 :Milkvetch Root

保護級別 :3級

命名者及年代 :Bunge。1868。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地理分佈,主要品類,主要價值,藥用價值,食療價值,栽培技術,種植方法,留種採種,採收加工,病害防治,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黃芪,羽狀複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釐米;葉柄長0。5-1釐米;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3-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 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毫米,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鍾狀,長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於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長僅為萼筒的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20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 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20-30毫米,寬8-12毫米,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性喜涼爽,耐寒耐旱,怕熱怕澇,適宜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透水力強的沙壤土種植。強鹽鹼地不宜種植。根垂直生長可達1米以上,俗稱“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長緩慢帶畸形;土層薄,根多橫生,分支多,呈“雞爪形”,質量差。忌連作,不宜與馬鈴薯、胡麻輪作。種子硬實率可達30%-60%,直播當年只生長莖葉而不開花,第二年才開花結實並能產籽。

鮮黃芪

地理分佈

產中國東北、華北及西北。生於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於山坡草地或草甸中,中國各地多有栽培,為常用中藥材之一。原蘇聯亦有分佈。

主要品類

黃耆(原變種)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embranaceus

蒙古黃耆(變種)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P。 K。 Hsiao

淡紫花黃耆(變型)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f。 purpurinus (Y。 C。 Ho) Y。 C。 Ho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中藥療效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朮、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己、茯苓、白朮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朮、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侷限作用。癰疽久 *** 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性味歸經

性味:甘,微溫。 歸經:歸肺、脾、肝、腎經。

藥材選方

1、玉屏風散 2、防己黃芪湯 3、黃芪桂枝五物湯 4、補中益氣湯

臨床套用

1、高血壓病 2、缺血性心臟病 3、急性腎小球腎炎 4、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5、銀屑病 6、糖尿病 7、慢性鼻炎 8、骨質疏鬆

配伍禁忌

黃耆-原植物

1、《本草經集註》:“惡龜甲。” 2、《藥對》:“惡龜甲、白鮮皮。” 3、《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防風。” 4、《本草經疏》:“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5、《藥品化義》:“若氣有餘,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至於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 6、《本草新編》:“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

黃氏

7、《本草彙纂》:“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

食療價值

食療功效

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黃芪-原植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程序。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餚等。

食療組方

1、黃芪建中湯 2、黃芪補肺飲 3、黃芪桂枝五物湯 4、當歸黃芪烏雞湯 5、參芪大棗粥 6、黃芪山地粥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栽培方法

1、選地:山區、半山區選地勢向陽,土層深厚、土質肥活的沙壤土域或棕色森林土。平地選地勢較高、滲水力強、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或積土,忌白漿土、鹽鹼土、粘壤土及積水草甸土。 2、整地:深耕並施廄肥或堆肥每畝2500公斤,過磷酸鈣25——30公斤。耕細後做畦,寬120釐米,高30釐米。 3、繁殖:黃芪用種子繁殖。

田間管理

鬆土除草:人工除草同大田作物。還可使用除草劑,即在播種時或播種後施用氟樂靈每畝150克,或施用拉索每畝200克。 追肥:5月上旬追硫酸銨,每畝5公斤——15公斤,6月上旬追尿素,每畝7——10公斤,7月上旬追過磷酸鈣,每畝50公斤,廄肥2000公斤。 打尖:7月下晚打尖,減少營養消耗。 排灌:雨季注意排水。天旱時,苗期、返青期適當灌水。

留種採種

採收黃芪長到第3年便可以收穫。收穫過早,黃芪質量差;年久不收,極易黑心或木質化。採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時進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發前進行,因此時根生長充足,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黃芪產量高。採收時要深挖,不要傷根,防止挖斷主根,影響藥材產量與質量。南方多雨地區,為減少爛根損失,最好當年收穫。留種選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地塊作黃芪種子田。對種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礎上(切勿打掉花芽),於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鉀肥,每畝施過磷酸鈣25千克,氯化鉀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飽滿。結果種熟期間,如遇高溫乾旱,應及時灌水,降低種子硬實率,提高種子質量。黃芪種子的採收宜在8月果莢下垂黃熟,種子變褐色時立即進行,否則果莢開裂,種子散失,難以採收。因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應隨熟隨採。若小面積留種,最好分期分批採收,並將成熟果穗逐個剪下,捨棄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實,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莢。若大面積留種,可待田裡70~80%果實成熟時一次採收。收後先將果枝倒掛陰乾幾天,使種子後熟,再曬乾,脫粒、揚淨、貯藏。

黃耆

採收加工

一般2-3a採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採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淨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鬚根,曬至半乾,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覆晾曬,直至全乾,將根理順直,紮成小捆,即可供藥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產幹品300kg左右。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採刨,採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採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採收。

黃芪—原植物

病害防治

白粉病高溫多溼的7-8月間為盛發期,危害葉片和莢果。受害葉片兩面和莢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絨狀黴斑,後期出現很多小黑點,嚴重減產。可於發病初期用25%粉鏽寧15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2-3次,效果較好。

白粉病

黃芪紫紋羽病俗稱“紅根病”。因發病後根部變成紅褐色,先由鬚根發病,而後逐漸向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層向內部腐爛,最後全根爛完。防治方法:除清除病殘體、輪作、雨季排水外,可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70%敵克松1。5-2。0kg進行土壤消毒或發病初期用多菌靈、甲託、退菌特等灌根。蚜蟲7-8月份發生,為害嫩梢,高溫乾旱年份尤為嚴重,可用40%樂果1000-1500倍或50%避蚜霧2000-3000倍噴霧防治。豆莢螟成蟲在黃芪嫩莢或花包上產卵,孵化後幼蟲蛀入莢內咬食種子。老熟幼蟲鑽出果莢外,入土結繭越冬。在花期用敵敵畏或敵殺死按用量每隔7天噴施一次,連續噴3-4次,直到種子成熟為止。

植物文化

相傳,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糝。他善於針灸治療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來,由於救墜崖兒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

黃耆-原植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