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在文言文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農業
  • 2022-12-26

懷在文言文張三講法 2022-10-21

1。 懷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1、思念;懷念。

例句1: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譯文:趁著春天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有時放下手杖,拿起農具除草培土。

2、心意;心情。

例句:東漢佚名的《孔雀東南飛》:“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譯文:感謝你忠誠相愛的心意!你既然這樣記著我,盼望你不久就能來接我

3、胸懷;情緒。

例句:魏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文: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4、內心。

例句:東漢佚名的《孔雀東南飛》:“恐不任不我意,逆以煎我懷。”

譯文:恐怕不能任憑我的心意由我自主,他一定會違揹我的心意使我內心飽受熬煎。

5、心中藏著。

例句:北宋司馬光的《赤壁之戰》:“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例句:現在將軍您外表上假託順從的名義,而內心卻懷有猶豫不決的心思。

6、胸前。

例句:明代詩人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汝秭在吾懷,呱呱而泣。”

譯文:你姐姐小時候,我抱在懷中,(她)呱呱地哭著。

2。 文言文翻譯,懷,去,辭,奇

一:懷這個字的具體解釋:字義 1、同本義[think of;miss;yearn for] 懷,思念也。

――《說文》嗟我懷人。――《詩·周南·卷耳》維以不永懷。

有女懷人。――《詩·召南·野有死麕》惟佳人之獨懷兮。

――《楚辭·悲回風》懷良辰以孤往。――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久行懷思。

――《後漢書·列女傳》而不懷仁。――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去國懷鄉。

(國,國都)――范仲淹《岳陽樓記》眷茲典瑞之賢,永懷仍幾之託。——明 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又如:懷土(懷戀故鄉;安於所處);懷香(懷念女色;風流);懷慕(懷念仰慕);懷鄉(思念故鄉)2、心裡存有;懷藏[keep in mind;cherish] 心愴悢以傷懷。

――《文選·班彪·北征賦》懷瑾握瑜兮。――《楚辭·九章·懷沙》。

注:“在衣為懷,在手為握。” 懷怒未發。

――《戰國策·魏策》懷信佗傺。――《楚詞·屈原·涉江》懷猶豫之計。

――《資治通鑑》尚懷狐疑。懷其璧。

――《史記·廉頗藺相列傳》懷瑾握瑜。――《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佩紫懷黃。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汝姊在吾懷。――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又如:懷玉(懷抱美玉。

比喻人具有才德) 懷慝(心中懷有不良的意念) 懷貳(懷有二心) 懷袖(擁抱) 懷刺(心懷諷刺)3、包容;包圍[surround] 蕩蕩懷山襄陵。――《書·堯典》傳:“懷,包也。”

懷萬物。――《淮南子·覽冥》又如:懷挾(包藏) 懷山(包圍山陵)4、孕,懷孕,謂婦女或雌性哺乳動物受精有胎[be pregnant;conceive] 如:懷耽(懷擔。

都指懷胎) 懷了六甲(舊時指女懷孕) 懷子(懷孕) 懷身(懷孕)5、歸向;依戀 [tend to;be reluctant to leave;feel regret at parting] 戎狄懷之。――《國語·晉語》懷與安,實敗名。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又如:懷向(歸向;嚮往);懷附(歸向,歸附);懷服(內心順服);懷化(歸服向化)6、招致;招徠 [incur;bring about] 如:懷誘(猶招引) 懷輯(懷集;招來)7、安;安撫 [appease;pacify] 而懷西戎。――《韓非子·五蠹》廣德行以懷之。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又如:懷生(安於生計);懷保(安撫保護;撫養);懷遠(安撫邊遠的人);懷撫(安撫)8、胸口;懷抱裡 [bosom] 免於父母之懷。――《論語·然後》寘子於懷。

――《詩·小雅·穀風》出其父母懷衽之中。――《韓非子·初見秦》又如:懷黃(懷裡揣著金印);懷金(懷揣金印);懷襟(胸襟)9、心意;情意[mind;affection] 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感君區區懷。――《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逆以前我懷。

聊布往懷。――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予懷愴然。

――宋·姜夔《揚州慢》又如:懷恩(感念恩德) 懷寄(寄託心志) 懷愛(心中喜愛)10、古地名 [Huai town] 在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卅九年,攻懷。――《睡虎地秦墓竹簡·編年紀》11、姓。

如:懷素(公元737―799,唐名僧。長沙錢氏,字藏真。

善草書,以狂草出名,繼承張旭筆法,世稱顛狂素) 二:詞語釋義1。 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處。~路。

~國。2。 距離,差別:相~不遠。

3。 已過的,特指剛過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減掉:~掉。~皮。

~勢(a。 *** ;b。動作或事情終了時的氣勢)。5。 扮演戲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動詞後,表示趨向:上~。進~。

7。 用在動詞後,表示持續:信步走~。8。 漢語四聲之一:~聲(a。古漢語四聲的第三聲;b。普通話字調中的第四聲)。

詳細字義摺疊 動詞1。 (會意兼形聲。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離開洞口或坑坎而去。《說文》:“從大,凵聲。”

凵( qū)。本義:離開)2。 同本義 [go away;leave] 去,人相違也。

——《說文》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魏風·碩鼠》紀侯大去其國。

——《春秋·莊公四年》大去者,不遺一人之辭也。——《穀梁傳》武子去所。

——《左傳·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戰國策·齊策》乃去。

——唐· 柳宗元《三戒》久而不去。——宋· 歐陽修《歸田錄》一狼徑去。

——《聊齋志異·狼三則》東向馳去。——清· 魏禧《大鐵椎傳》3。 又如:去離(分離;離開);去任(因故離開職位);去住無門(進退兩難);去來(離去;往來);去位(離開官位)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殺三蟲。

——柳宗元《捕蛇者說》明日去。——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俸去書來。

5。 又如:去絕根株(斬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歸正(去掉邪惡,歸於正道)6。 相距,遠離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連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難》日始出時去人近。

——《列子·湯問》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去村四里。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7。 又如:兩地相去50裡8。 前往,到別處,跟“來”相反 [go]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 公然抱茅入竹去。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汝可去應之。——《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9。 又如:去住無門。

3。 陸績懷橘古文和翻譯

陸績懷橘

陸績,三國時吳人也。官至太守,精於天文,曆法。績年六,於九江見袁術。術令人出橘食之。績懷三枚,臨行拜辭術,而橘墜地。術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 ”績跪對曰:“是橘甘,欲懷而遺母。”術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術奇之,後常稱說。

陸績,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官職最大時曾居太守之職,精通天文、曆法,陸績六歲那年,在九江見到袁術,袁術叫人拿了橘子給他吃,陸績偷偷藏了三隻,臨走時告辭袁術時,橘子掉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郎在這裡做客卻懷揣著橘子回去,是什麼原因呢?”陸績跪著回答說:“是因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給我母親吃!”袁術說:“陸郎這麼小就知道孝順,長大後必然成大才!”袁術感到很驚奇,往後常常稱道此事

4。 以在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來。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樑。(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託於柑以諷耶? ⑹以齧人,無御之者。

(以:這裡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餘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

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10、在。

例: ⑴餘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

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以為」 1、把。

當作或作為。例: 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蕩。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認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3、把。

製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5。 “於”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一、介詞 “於”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片語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1。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處所。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

A。“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在”,或仍作“於”。

例: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報任安書》) B。“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在”。

例: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於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⑵引進行為動作的起始處所或來源。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從”“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信陵君竊符救趙》) ⑶引進動作行為到達的處所。“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2。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時間。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時發生或出現。“於”所在的介賓結構既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前作狀語,也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後作補語。

可譯為“在”。 例: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報任安書》) ⑵表示動作行為延續或終止的時間。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到……時”“至”,或仍作“於”。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棰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報任安書》) 3。引進動作行為的內容。“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賢腸,歷告爾百姓於朕志(《尚書·盤庚下》) 4。引進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物件。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之後,作補語。不必譯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報任安書》) 5。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物件,表示動作行為向誰而發。“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向”。 例: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信陵君竊符救趙》) 6。引進交付、傳遞的接受者。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給”,或仍作“於”。

例:景公有愛女,請嫁於晏子(《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7。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與行為動作之間的對待關係。 ⑴“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對”“對於”。 例: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報任安書》) ⑵“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前,作狀語。

可譯為“對”“對於”。 例:灃州人張居士,於禪學有所得,臨終之歲,禪坐靜室,約其徒滿百日乃開(《續夷堅志·張居士》) 8。引進與甲方動作行為有關的乙方,表示動作行為是甲、乙雙方共同完成或進行的,並表示在動作行為過程中甲方起主導作用,是主動者。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跟”“同”“與”等。

例: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9。引進用來比較或比擬的物件。一般用以說明異同。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跟”“與”等。

例: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10。引進比較的物件,表示程度的比較。“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形容詞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 11。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被”。

例: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12。引進動作行為受益的物件,表示動作行為為誰而發。“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前或之後,作狀語或補語。

可譯為“為”。 例:群臣不盡力於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為魯君盡力。

二、連詞 連線詞或片語,表示並列關係。《尚書》中用得較多。

可譯為“和”“與”等。 例:告汝德之說於罰之行(《尚書·康誥》) 按:告訴你施與恩德的說法和施行懲罰的道理。

三、助詞 1。用於句中,標誌賓語前置。 例:四國於蕃,四方於宣(《詩經·大雅·崧高》) 按:蕃,捍禦;宣,教化。

捍禦四國,教化四方。 2。用於句中,位於動詞之前,主語之後,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後。

使語句和諧,並有加強詠歎意味的作用。 例: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3。用於句首,有時並列用於動詞前。

例:於疆於理,至於南海(《詩經·大雅·崧高》) 四、語氣詞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嗎”等。

例:昭王曰:然則先生聖於?(《呂氏春秋·審應》) 五、動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

本義:超過) (2) 往;去 [go]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

毛傳:“於,往。

6。 “引”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①<;動>;拉開(弓)。《塞翁失馬》:“丁壯者引弦而戰。”

②<;動>;延長;伸長。《三峽》:“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

③<;動>;拉;牽引。《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動>;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⑤<;動>;帶領。《垓下之戰》:“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⑥<;動>;招出;牽連。《蘇武傳》:“虞常果引張勝。”

⑦<;動>;拿;舉。《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

⑧<;動>;招引;引來。《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⑨<;動>;避開;退卻。《赤壁之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⑩<;動>;掉轉。《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引車避匿。”

⑾<;動>;延長;延續。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忽替引之。”

⑿<;動>;伸著。《中山狼傳》:“引首顧曰。”

⒀<;動>;援引;引錄;引用。《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⒁<;動>;薦舉。《史記·魏其武安侯傳》:“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

⒂<;動>;承認;承擔。《三國志·吳志》:“權引咎責躬。”今有“引咎辭職”。

⒃<;量>;長度單位。古代以十丈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經引。”(轉)

7。 “其”在古文裡有哪些用法

代詞

1。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的)。” 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他的。)——《智子疑鄰》 ②恐前後受其敵。(其:代詞,指狼。)——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狼>; ③其夫囈語。(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師說》 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其:她們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宋·蘇軾《石鐘山記》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其一犬坐於前。——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狼> 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①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②舍其文軒。 ③既其出。(其:我們) ④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 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⑧遂前其足。 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 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懷其璧。(其:那塊)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④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副詞

1。其,豈(豈)也。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例:①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春秋。左傳魯文公四年》。 ②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④其為死君乎? ⑤其真無馬邪?——《馬說》 ⑥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例: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重語氣的助詞)——《唐雎不辱使命》 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與妻書》 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 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裡有命令的意味。) ——《伶官傳序》 3。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③則齊國其庶幾乎? ④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遊》 ⑤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例:① 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見梁襄王》

生僻含義

1。句中助詞,無義,只增加一個音節 例:雖僻遠其何傷。——《楚辭·屈原·涉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辭·屈原·離騷》 2。助詞,附著於形容詞前、後,起加強形容的作用 例: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 3。名詞,用於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4。念jī,語氣詞,表示疑問。 例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詩。小雅。庭燎》

8。 遂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⒈稱心如意;使得到滿足

他年如遂隱,五老是知音。――唐·李中碧《廬山》

王吉曰:長卿久宦遊不遂,而來過我。――《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又如:遂懷(遂願);遂隱(滿足隱遁的願望);遂初(舊時辭去官職,實現隱退的本願)

⒉成功:。

上無乏用,百事乃遂。――《禮記·月令》

四者無一遂。――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⒊就,於是:

乃拙地,得水。

4終於

5行,往

遂,往也。――《廣雅·釋詁一》

不能遂。――《易·大壯》

遂賢良。――《禮記·月令》

又如:遂行(通行;順適地進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