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以景結情的詩句有哪些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農業
  • 2022-12-07

關於以景結情的詩句有哪些得書文化 2022-07-03

1。 關於以景結情的詩句

關於以景結情的詩句 1。 運用以情結景的古詩

1。 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又稱“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後有情。“景乃詩之媒”(謝榛語),人物一開始心情比較平靜,由於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稱為“觸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詩就是典型的觸景生情之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人登上高處,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蒼涼恢廓的秋景:遼闊的江天,清猿哀鳴,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前兩聯內容),這種蒼涼的景色觸動了他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於是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俱湧心頭(後兩聯內容)。觸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共短亭。”(李白《菩薩蠻》);“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韋應物《寄李儋元錫》)……2。緣情寫景。

“緣情寫景”又稱“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後有景,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景的設定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

詩人的心情比較激動,把這種激動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興時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興,悲哀時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詩人悲痛萬分,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觀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滿面,層層白色的愁雲籠罩著海上的蒼梧山,彷彿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緣情寫景的例子在古典詩歌中也不少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煜《相見歡》)…… (二)移情於景與寓情於景。1。移情於景。

移情於景即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讓它為人事而動情,從而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更濃烈。如李白的《勞勞亭》一詩:“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在這首詩中,作者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意有情,使之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

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中的“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之句,假託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說出了行客無法滯留,而從行人馬蹄在草地上遠去的形象,擬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樣送別友人,把別意表達得十分悠長曲折。再如杜牧《贈別二首》中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之句,透過寫蠟燭,把離人相對垂淚,終夜不寐的悽哀婉轉的別情表達得含蓄、纏綿、別緻…… 移情於景在古典詩歌中比比皆是: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晏殊《蝶戀花》“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杜甫《發潭州》“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2。寓情於景。

“寓情於景”又稱“融情入景”、“以景寫情”或“借景抒情”。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 陳匪石雲:“詞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

必須融情入景,由景見情。”(《舊時月色齋詞譚》)寓情於景,能使詩歌收到含蓄蘊藉,耐人尋味之功效。

《詩經》中有這樣的句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劉熙載評它的好處“深入雅緻,正在借景言情”。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這首詩句句寫景,然而無一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例子在古典詩歌中也很多見: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都是融情入景的佳句。

(三)以景襯情。“言情之詞,必借景色映襯,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我國古代詩人深諳此道,在古典詩詞中,渲染景物以襯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襯情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

1。正襯。以哀景寫哀情。

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句以天地愁慘之狀,襯托壯士赴死如歸的訣別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一開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句中蕭瑟的秋景,是用來增添離別哀愁的。李商隱《無題》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句,選擇一個百花凋零。

2。 古詩中結尾想象的景抒發情感是以景結情嗎

大多數都是。

舉個例子,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詩,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作結尾。

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情景。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

“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暱之情態。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

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嚮往的,至於何時重回溫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3。 【寄情於景的詩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春望》是杜甫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淪陷中的長安的破敗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抒發了詩人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情懷。 這首詩緊扣“望”字,將抒情、寫景結合起來,寄情於物,託感於景。作者緣情而寫景,由花鳥之物寫起,“感時”、“恨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由此而出。首聯寫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存在,京城已經淪陷;春天草木叢生,鬧市已成荒苑。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叫人滿懷淒涼。長安原是豪華繁盛之都,如今只見草木了。再沒有那遊人如織、冠蓋如雲的盛況,再沒有那人聲如沸、貨物如流的鬧市,只見細柳新蒲依然綠,昔日宮殿鎖千門。頷聯由泛覽滿城荒草樹木到收為花鳥的特寫鏡頭:感傷國家時局,熱淚飛濺花瓣,悲恨親人離散,鳥啼令人心亂。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事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傷心。這兩句還有一種理解,即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這是詩人以含情之眼視物,則物亦生情。這兩種理解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情懷。詩的前四句,由“望”字統領,詩人視域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從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鳥;視野由整體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層層袒露。從情與景的變化,使人可以想見詩人由翹首遠望,慢慢地轉入了低頭沉思,從而進入了詩的後半部分——想望親人。頸聯說,戰火焚燒連綿,整整三月不斷,家書可抵萬金,欲得難上加難。據史載,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初期,自京畿、鄜坊至於岐、隴都曾遭到叛軍的侵擾,百姓慘遭殺戮。詩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尾聯以詩人望後的情態作結,顯示了詩人的愁苦心情:早已滿頭白髮,而今越搔越短;稀疏白髮難綰,簡直無法插簪。詩人寫這首詩時是45歲,但他的頭髮確實已經花白了。這在他當年秋天寫的《北征》中“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髮”的詩句可以得到印證。“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詩人的早衰,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春望》全詩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謹嚴而不板滯,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確為難得之佳作,無怪乎時隔1200餘年仍然膾炙人口。。

4。 舉例:以景語作結的詩句,並分析給讀者什麼樣的想象空間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說明】

本篇是作者閒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透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絡和因果關係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髮。因為夜裡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著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裡,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資訊。

下片筆鋒一轉,進人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雲四起,透過雲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資訊。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麼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後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於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裡,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麼高興阿!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譯詞】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鵲,

使它驚飛不安,

一陣陣的蟬叫,被半夜的清風傳來耳畔。

稻花的香氣,送來豐收的資訊,

高唱豐年之歌,蛙聲連成一片。

七八個星星,閃爍在遠處天邊,

兩三點雨滴,灑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邊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

轉過溪邊石橋,突然出現面前。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