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縣耕地質量的空間分佈特徵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農業
  • 2021-07-24

典型縣耕地質量的空間分佈特徵中地數媒 2020-01-15

5。2。3。1 大足縣耕地質量的空間分佈

縣域內耕地質量分佈與地質地貌和土壤的空間分佈密切相關。大足縣總的地貌特徵為“六丘三山一分壩”,三大地貌形態發育了不同的土壤型別。

(1)溪谷平壩地:主要分佈在瀨溪河流域的一、二級階地上,東部南部分佈較多,組成物質為晚更新世和全新統河流沖積物。發育了老沖積黃壤和紫色沖積土。土壤肥力為中至上等。質地砂至輕粘。土層一般在100cm以上,地勢平坦易機械耕作,複種輪作較好,宜種程度廣。以1~4等優等地為主。

(2)丘陵地:主要分佈於境內廣大中、南及東部地區。成土母質主要為侏羅紀的沙溪廟組、遂寧組和蓬萊鎮組地層。成土過程中物理分化強烈,化學風化度較淺,其顏色和成土母質極相似。土壤含鈣豐富,多呈中性至微鹼性,形成以紫色土為主的丘陵區。土層厚度一般是丘頂較薄逐漸向底部增厚,耕作層肥力分佈隨土層厚度增厚而增加,有機質含量普遍偏低,養分含量也較缺乏。丘陵地分佈著大足縣糧食油料生產的主要耕地,又是低產田較多的土地型別。從溝谷致丘陵頂部,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由1~4等優等地向5~10等中低等地過渡。

(3)低山地:分佈於境內西北部及東南邊緣地區,地貌形態呈坪狀低山和鋸齒狀低山,地勢起伏較大。土壤由侏羅系蓬萊鎮組砂岩發育成紫色土、三迭系須家河組、嘉陵江組母質經富鋁化過程和黃化過程發育成地帶性土壤—黃壤。5~10等中低等地較多。

5。2。3。2 梁平縣耕地質量的空間分佈

梁平縣有“三山五嶺、兩槽一壩、丘陵起伏” 的地貌特徵。全縣地貌和土壤基本分割槽為:

(1)中部平壩區:位於縣境中部,海拔450m左右,成片相連,為渝中著名的壩子。土壤以老沖積黃泥為主,沿河兩岸多為沖積土。地勢平坦,水、熱條件較好,水田較多。1~4等優等地呈集中連片分佈。

(2)中、西部淺丘區:地貌以淺丘為主,地勢起伏不大,土壤宜種性強,多為寬谷淺丘和緩丘平壩,土壤以灰棕紫泥為主,次之為紫色沖積土,含礦物質和有機質較多,熱量條件較好,以糧食、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木為主。以2~8等優中等地為主。

(3)東、南、北深丘區:地勢起伏大。東部深丘鄰近長江河谷,切割較深,形成不少峽谷高丘。南部和北部深丘切割稍淺,多為陡坡高丘。土壤、氣候變化明顯。區內分海拔稍高的上部和較低的下部,上部系遂寧組和蓬萊鎮組紅色泥岩、砂岩形成的紅棕紫泥,下部河谷地帶為沙溪廟組泥岩和砂岩形成的灰棕紫泥。以7等以上的中低等地為主。

(4)東、西、中低山區:本區包括東山、西山和中山。淺丘平壩主要分佈在東、西兩山漕內,深丘靠近山麓,臺地和低中山分別在半坡和山頂。其基本自然特徵為箱形構造,山坡陡峻;土壤呈對稱條狀分佈,氣候立體變化。以7等以上的中低等地為主。

5。2。3。3 彭水縣耕地質量的空間分佈

彭水縣位於鄂黔隆起帶向四川中臺拗下降的斜坡上,主要山脈均呈北北東向延伸,岩層主要由各種白雲岩、白雲質灰巖、灰巖、泥灰岩、紫色泥頁岩、砂頁岩和粉沙岩等組成。全縣分為兩個一級農業地貌區:西北部中山山原區、東南部低山河谷區。全縣共分黃壤、黃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6個土類。彭水光照屬全市最低區(光溫潛力指數低的主要原因),致使1等地貧乏,耕地分佈於不同海拔高度,少量耕地海拔超過1300m,溫度垂直遞減,坡度較大,部分土壤礫石含量高,雖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但耕地質量總體較低,等級相對較高的耕地主要分佈在地勢相對低平的中部鬱江河谷、東南和西南頁岩丘陵河谷區等。

5。2。3。4 巫溪縣耕地質量的空間分佈

巫溪縣地處大巴山弧形構造與淮陽山字形構造西翼反射弧的結合部位,全縣由一系列近東西走向的弧形褶皺和沖斷裂群所組成,岩層主要由各種灰巖、泥灰岩、白雲質灰巖、紫色沙頁岩、長石石英砂岩等組成。全縣地形是東、西、北高而南部較低,一般相對高差多在1000m左右,為典型的中深切割中高山地形。巫溪耕地分佈的海拔跨度太大,部分耕地海拔超過1500m,少數甚至在1800m以上,溫度垂直遞減強烈,坡度大,土層薄,部分土壤礫石含量高,雖然光照強(光溫潛力指數高的主要原因),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但耕地質量總體最低,少數等級較高的耕地主要分佈在南部地勢低平的槽谷盆地,如鳳凰大壩。

總之,大足、梁平以600m以下的丘陵、平壩耕地為主,尤其大足99%的耕地在600m以下,梁平大壩是著名的糧倉,紫色土成土速度快,耕地質量總體較高;比較而言,大足劣質耕地分佈最少,梁平優質耕地分佈更多。彭水、巫溪以岩溶為主的環境成土速度慢,儲水能力低,耕地的垂直跨度大,坡陡土薄,水土流失風險大,耕地質量總體低,尤其是巫溪,高質量耕地比例很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