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戡 是 什麼, 人的名字 嗎 謝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1-10-31

李戡 是 什麼, 人的名字 嗎 謝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2-26 回答

李戡,1992年8月3日生,臺灣作家李敖與妻子王小屯之子。今年以優異成績被北大經濟學院錄取,後棄臺灣大學而擇北大,成為公眾人物。7月底出版處女作《李戡戡亂記》,痛批臺灣歷史教科書。

歷史人物

節選自《新唐書》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七世孫戡。

李戡字定臣,幼孤。年十歲所即好學,大寒,掇薪自炙。夜無然膏,默唸所記。年三十,明《六經》,舉進士,就禮部試,吏唱名乃入,戡恥之。明日,徑返江東,隱陽羨裡。陽羨民有鬥爭不決,不之官而詣戡以辨。凡論著數百篇。常惡元和有元、白詩,多纖豔不逞,而世競重之。乃集詩人之類夫古者,斷為唐詩,以譏正其失雲。平盧節度使王彥威表為巡官,府遷,還洛陽,卒。[1] 節選自:《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第四冊·第2236-2237頁 漢語大典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譯文:

七世孫李戡。

李戡,字定臣,幼年時成為孤兒,十歲時就十分好學,寒冬時節,砍柴取暖。夜晚沒有油燈,就默默背誦所學的東西,三十歲時,通曉《六經》,考中進士科,參加禮部考試,官吏呼名才能進殿試,李戡感到羞愧。第二天,徑直返回江東,隱居於陽羨鄉里。陽羨百姓有事爭門無法裁決的,不去官府而到李戡住處來明辨是非。共有文章數百篇。素來厭惡元年間有元稹、白居易的詩,認為他們的詩豔麗不滿意,而且當世的人們卻很欣賞。於是編集類似古人的當代詩人作品,定為唐詩,以此譏諷端正詩風的失誤。平廬節度使王彥威上表任用他為巡官,幕府遷移後,到洛陽,去世。

李戡 是 什麼, 人的名字 嗎 謝謝 lunar 1級 2011-02-26 回答

在新聞上就看到了三聯出版的這本書,據說文筆不亞於其老父,而且這可能是少數的幾本大陸可以看到原版而臺灣會刪減的書。 在噹噹上下的單子,書到手後花了2個多小時看完。有朋友說看過之後激動異常,有一股暗爽的滋味,但我卻一切趨於平淡。可能是過多地承載著老爺子的光環,李戡的文筆顯得有些稚嫩,很多內容都像是直接複製貼上過來的,彷彿是在彙報流水賬一般。 老爺子在書前的導言可是驚濤駭浪啊,佔據了書的很大一部分,而且也好像是想讓兒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但可惜這樣做並不是很成功。畢竟李戡還是一個孩子,在這個逆反的年齡,有這樣對社會、對教育、對政治的思想宣洩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依然無法隱去他某些如小孩子般的牢騷。 其實去年看過廖信忠那本《我們臺灣這些年》後,漸漸發現兩岸的思想意識形態與其說是對立起來,倒不如說是一種映象版的對照,我們會怎麼想,他們也會這麼想,只是換一種方式罷了。當然撇開他老爺子對kmt的恨之入骨以及他現在身在北大環境使然等因素,李戡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 李敖老爺子已然古稀之年,按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程序他兒子應該不下於四十了。也許李戡就是想帶著一種成年人的心態,去看待這些問題,但17歲心態的外殼還是套在他的身上,而與他相比,那個時候的韓寒已經掙脫了這一層束縛了。 也許過不了幾時,這個現在還看似孩子一般的李戡,會用他的筆,和裝載著往來於臺北和北京兩種不同地域文化的頭腦,讓更多的人信服吧。但我們同樣也不能忘記那句老古話,少時了了,大未必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