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鑑賞包括哪幾個心理過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1-07-16

書法鑑賞包括以下幾點

一、關於書法美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書法藝術以實用的文字來體現,是否有神韻、有美感,是欣賞書法最基本應注意的。書法美的表現,不外有“實”與“虛”兩個方面,即“形質”與“性情”兩大方面。

1、“實”(形質)方面: “實”(形質)方面是有形、可見的。就是外在形態;主要從線條與間架結構上去鑑賞;它包括用筆、結構、章法等內容;用筆有遲急、起伏、曲折之分,筆鋒有正側、藏露之別,筆畫形 態有方有圓,還要講求筆力與筆勢;結構有奇正、疏密、違和等法理;章法有賓主、虛實、避就 、氣脈連貫和行列形式等表現方法。三者之間既區別又相輔相成。

2、“虛”(性情)方面: “虛”(性情)方面是無形的,就是內在精神,則須從作者對線條與結構章法的處理上顯現出的個性特徵與藝術風格上去體認。包括神采、氣韻、意境等內容。兩方面互相依存,相互為用,共同表現出書法作品的審美價值。神采、氣韻、意境,都是無形之物,他須要透過有形的用筆,結構與章法加以表現。神采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古人評論書法,早有“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的 說法,但同時又指出“規矩既失,神則無存”。神采美只有透過形質美才能表現出來。氣韻是書法藝術的生命,是形與神之間的橋樑,是表達情性的介質。書法家掌握了熟練技巧,運氣達於毫端,以氣行筆,點畫之間氣脈相通,氣韻和神采才表現出來。意境也是書法藝術的內在美,包含意境、情調、 風度、品格等內涵。他與神采、氣韻相比,更偏重於作者主觀精神的表現,是更高層次的書法審美內容。書法的意境美是可以透過作品的字裡行間確確實實的感觸到的。

二、關於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中國書法用筆法則。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相傳為隋代智永所傳,一說為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因其為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窄,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一)八法的淵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點畫寫法為例,說明楷書用筆和組字的方法。其來源有以下幾說:

1、崔子玉、鍾繇、王羲之說

唐張懷瑾《玉堂禁經》:“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鐘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這裡的隸,不是隸書,是指楷書,唐代楷書稱之為隸書,東晉時王羲之也以此稱,現在我們認為的隸書,那時稱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歷代以下,書者工於筆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晉之鐘繇、王羲之,唐之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之輩,亦各家有書,所傳之,惜乎淪沒日久,真跡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傳在世。”

《法書苑》:“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聚字成篇,積畫成字,故畫有八法。唐韓方明謂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傳於崔子玉,歷鍾、王以至永禪師者,古今學書之概括也。隸字即今之真書。”又云:“以‘永’字八畫而備八藝,故用為式。”

2、智永說

宋陳思《書菀菁華》:“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援於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3、張旭說

宋朱長文《墨池篇》、《張旭傳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頌》及《顏魯八法頌》。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書法三昧》雲:“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

3、豎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型之全域性,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

4、鉤為趯(躍的樣子,同躍)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策本義是馬鞭,這裡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

6、撇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簷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

8、捺為磔(磔音窄,裂犧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這裡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型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型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型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

八法結語,盧肇說:“永字八法,乃點畫爾。”但八法並非孤立存在,我們在考慮每個點畫如何安排,實際已涉及字的結體法則。因此,八法作者意圖,在想透過永字的剖析,來說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和組合。

三、關於行筆速度

行筆速度,即為書者執筆進行書法書寫時,依據書作內容需要,作出的或疾或緩、或頓或搶,或爽或澀的行筆態勢,併產生出迥然不同的筆墨效果。行筆速度,是書法藝術中最重要、最關鍵的技法——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筆鋒角度、筆鋒著紙深度統稱為“筆法三要素”。三者緊密相連,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總體上講,行筆速度是在與筆鋒角度、筆鋒著紙深度的互相配合、巧妙組合中,完成一幅書作的。但是,行筆速度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和制約著用筆其他要素藝術效果的發揮,甚至影響列一幅書作藝術價值的高低。然而,人們在分析研究筆法時,往往對筆鋒角度、筆鋒著紙深度等要素的重視關注程度高於行筆速度,造成許多書法愛好者尤其是初學者,對行筆速度的輕視,漠視,進而影響到書藝的提高。遍覽古今優秀書法作品,無一不是書家透過對行筆速度的準確、巧妙、見微知著、多變而微妙、精緻而靈性的把握與控制,及與其他用筆要素的完美配合,賦予了書法作品神奇、雋永、攝人魂魄、撼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籠統地講,毛筆書法應以徐緩的行筆速度為上。這既是書法透過含蓄、朦隴、力量內斂的藝術形式表現力的美的特徵決定的,也是書法所使用的特殊工具、材料等所要求的。但是,在書法學習創作過程中,一味地以徐緩的速度寫下去,缺乏必要的快、頓、搶、澀,屈等行筆速度的節奏變化,同樣也難以達到書法藝術所應達到的效果。那麼,較為具體地分析,毛筆書法行筆速度大致表現為以下幾種狀態:徐緩。此種狀態似秋日白雲,滴水流石,徐徐緩緩,緩緩徐徐,徐緩之中蘊藏著巨大內力。徐緩的行筆速度,給人的突出印象和感覺是慢惟其慢,要求書者的控筆能力要強。否則,所書線條往往乾癟而缺乏內涵。正是由於行筆速度慢,所書線條才顯得沉著、飽滿、圓潤、結實、健康。書法藝術的魅力,在於以靜的姿態表現出動的節律和美感來。因而,徐緩的行筆速度,是書法學習與創作的主流。觀看書法大家作書,他們往往神情平靜,舉手投足間看似輕飄飄,實際上卻時時在運力,而筆下則如行雲流水,不慍不火,不急不躁(當然,書家這種狀態是創作激情澎湃下的表面現象,不在本文探討之列),幾乎難以出現一般人想像的“快筆奔騰”現象。這些行家深諳書法行筆速度要決,因而,書作自然也就不同凡響,光彩奪目。許多書法愛好者沒有完全領悟書法藝術的真諦,以為寫毛筆字,行筆速度越快越能夠表現出力感效果,越顯得“有力”、“有勁”,提起毛筆,不假思索,快筆快墨快書,痛快倒是痛快,所書線條遠末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果,其書作往往給人以浮躁、蒼白乏力、基本功欠紮實等印象。所以,對於許多書法愛好者尤其是初學者來說,徐緩的行筆速度是個基本功,必須透過反覆訓練,悉心分析才能達到比較嫻熟地掌握與控制的程度,一般來講,徐緩行筆速度的訓練與操作方法是,在保持平和的心態下,堅持以靜制動、以慢制勝的原則,紮紮實實、求穩求實效地寫好一筆一畫。疾厲。此種狀態似烈馬脫韁,洪水奔騰,咆哮洶湧,銳不可擋;疾厲的行筆速度給人的感覺和印象就是出筆迅速,行筆果斷快捷、千淨利落。前面講過,徐緩是毛筆書法行筆速度的上導形式,但是,在徐緩行筆速度總趨勢的前提下,事實上還存在著行筆快捷的速度狀態:只是,較之徐緩的行筆速度,疾厲的行筆速度居於次要位置而已。疾厲的行筆速度往往是根據書家的感情起伏變化、書作內容的特定需要以及書寫材科的不同等而時斷時續、時多時少、時有時無地穿插在整個行筆過程中的。一般來說,書家在創作激情進入高潮、書作內容出現大起伏以及筆頭濡墨過多時等,易於出現疾厲的行筆速度,所書線條力感外露,飛白、枯筆不斷出現,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凌厲爽快的藝術感染力。應當說,疾厲的行筆速度在整個行筆狀態中處於次要、從屬位置,因而不能-—貫到底地使用-初學者尤其要注意適當把握疾厲的行筆速度的使用,籠統地說,應當儘量減少疾厲行筆速度的出現,以免陷於油滑,浮躁。澀滯。此種狀態似九牛爬坡,逆水行舟,艱準前行,步履蹣跚。澀滯行筆速度讓人明顯感覺,書者似乎正艱難地克服橫亙在筆下的高山大川,蝸牛般地向前進,所書線條高古、蒼勁、老辣,墨色凝重,偶爾於不經意之中留下些許枯筆印記。澀滯行筆速度,儘管在一幅書作中出現的頻率不十分高,但是,成功地運用澀滯行筆速度,最易於表現書法藝術那種“氣韻生動”、“富有生氣”的效果。但是,澀滯的行筆速度在書作中的運用不能濫,更不能隨意為之,否則,極易使整幅書作顯得“破”、“亂”,顯得死氣沉沉、了無生機。一般地講,澀滯行筆速度大都使用在整幅作品的“換氣”之處,即筆鋒貯墨行將用盡時。有些人在澀滯行筆時,手故意顫抖,所書線條一頓一頓的,似乎顯得很有力。其實,這是一種病筆,做作味兒濃,實則不可取。適當的做法是,保持中鋒角度,筆鋒著紙深度適當加大,徐緩而肯定地將筆鋒推出,收筆不頓不駐。頓卻。此種狀態似巨流渦旋,蛟龍養目,貌靜實動,蓄勢儲銳。頓卻行筆速度表現為筆鋒著紙過程中的停頓。這種行筆貌似停頓,實際上隨著筆鋒著紙深度以及筆鋒角度的不同,停頓的“原點”正發生著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同時,頓卻行筆速度雖“停”,卻蓄勢待發,隨時將寫出下一筆畫來。所以,頓卻行筆速度,表面上、現象上是停頓,實際上則是在動,甚至醞釀著更大的動作。因此,頓卻是毛筆書法行筆速度不可缺少的狀態,且運用很普遍。因為,缺少頓卻行筆速度的正確使用,書作往往容易產生內涵缺乏、線條無質感等弊病,難以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一般地講,頓卻行筆速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靜態中求變化。頓卻行筆速度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增加線條的厚重感和藝術感染力。因而,使用頓卻行筆速度時,一定要寓靜於動,透過較靜態的行筆速度表現出書法藝術的動感效果來。拚搶。此種狀態似魚躍龍門,餓虎撲食,驚心動魄,凌厲銳氣。拚搶行筆速度主要表現為,線條飛動凌厲,筆斷意連,讓人明顯感受到書者激越澎湃創作心態下的爽利、決絕的行筆態勢。”拚搶行筆速度較之疾厲行筆速度,更快更猛更激烈,甚至會出現線條的形斷。觀看書家運用拚搶行筆速度作書,給人一種暴風驟雨、電閃雷鳴般的感覺和印象。拚搶行筆速度大多比較適宜行草、狂草之類書體的創作。當然,在其他書體中,這種行筆速度也時有出現。拚搶行筆速度,往往要求書者駕馭毛筆的能力要強,否則容易出現筆筆露鋒的弊病,給人以不沉著、筆墨基本控制能力欠佳等感覺。所以,初學者要慎重對待,不可隨意為之,可以將之作為一種行筆速度技法進行研究學習,創作時要待筆墨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後再適當加以運用。拚搶行筆速度,一般要求筆鋒著紙深度要淺,有時幾乎是筆尖輕著紙面,且筆鋒角度以中鋒為佳。屈折。此種狀態似春蠶作繭,冬眠僵蛇,屈就成勢,以圖整體。屈折行筆速度是指在行筆過程中,為了整幅書作或整個字的完整、完美,仄起筆鋒,不頓不挫,不激不厲地“小心”運筆,以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果。屈折行筆速度在折畫的書寫時,表現得最為典型。因為折畫是漢字書法裡一種比較特殊的筆畫,行筆速度過快,易於造成鋒芒外露,外拓嚴重;過慢,則又可能造成過於肥大、比例失調等現象。因此,在使用屈折行筆速度時,要將筆鋒稍稍提起,仄起筆鋒,緩緩地折過,才能產生較好的效果。當然,屈折行筆速度不止在折畫中使用,用在其他筆畫上也能產生較好的作用和效果。屈折行筆速度所產生的含蓄,圓潤,連貫等藝術效果,往往為整幅作品增添巨大的感染力,令讀者為之傾倒和稱奇。

總之,行筆速度是書法學習創作中一個重要的技法要點,需要不斷學習、探索、實踐,才能逐步掌握。上面所述幾種行筆速度,不能孤立地機械地看待,而是必須將它與其他書法技法聯絡起來,一起分析、研究、學習,否則,同樣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和創作目的。(作者:張運國 來源:《中國書畫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