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葬禮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1-04

同治皇帝葬禮APLLO大人 2013-08-10

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清代外史》記載,同治帝選皇后的時候,同生母西太后發生了意見分歧。西太后喜歡美貌豔麗但舉止輕佻的侍郎鳳秀的女兒,但同治帝和東太后慈安卻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狀元”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該女雖然相貌平常,但舉止端莊,一見就知道是有德量者。同治帝不顧母后的反對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鳳秀女只被封了個慧妃。對此慈禧太后一直耿耿於懷,甚至沒有給予崇綺家“皇親國戚”的特殊待遇。婚後,同治與皇后“伉儷綦篤”,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快。慈禧千方百計地離間帝后二人的關係,派太監阻止皇帝和皇后相見,又強迫同治親近慧妃。同治帝是時雖有一妻四妾(慧妃之外還有瑜妃、瑨妃和珣妃),卻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誰也不親近,終年獨宿乾清宮。在乾清宮的同治帝獨眠難熬,就經常化裝成老百姓微行出宮。據傳,有好幾個人在肆井中親眼看見過同治帝的行蹤。後來,就從宮中傳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據此,人們有理由懷疑,皇帝微行時也許到過前門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梅毒。現在涉及這段歷史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採用了類似的說法。

在近人對同治死因的研究中,有兩篇結論相反的文章最值得注意。一篇是當時同治帝的御醫李德立的後人李鎮寫的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以下稱李文),他根據父輩傳下來的口碑等材料認定同治帝確係死於梅毒。另一篇是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的研究者劉耿生和中醫醫生張大君合撰的《從公佈檔案史料談同治帝的死因》(以下稱劉文),對傳世的同治帝的病症檔案進行分析,肯定所記載的症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

李文稱自己曾祖父就是為同治看病的主治御醫李德立。李德立生前曾把同治死於梅毒的秘密告訴了作者的祖父。祖父又把這個秘密傳給了作者。他的祖父稱:

曾祖父奉詔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為了慎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莊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糊塗吧。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好在皇室近臣對天子微服尋花問柳,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諱而不言,自己又何必戳穿,自討苦吃呢?不過請脈處方還須格外小心謹慎,因為每張脈案都要呈東西兩太后過目,有時六爺恭王奕忻和帝師翁同龢還要拿來斟酌一番,最後登記入檔,責任重大,如用治梅毒的藥,豈不自相矛盾,所以只能用蘆根、元參、金銀花、桔梗之類配製的“益陰清解飲”、“益腎清毒飲”、“益腎清解飲”等滋陰化毒的補劑。

當然,即使不用治梅毒的“猛藥”而只用以上所列滋陰化毒的“溫藥”進行調理,同治帝也不致於死亡。據作者的祖父說,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同治的病有所好轉。但是後來發生了一個變故,直接造成了同治帝的猝死:

“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看見皇后愁眉鎖目,淚痕滿面,乃細問緣由。這時早有監視太監走報西太后,說皇帝和皇后閣內私語。慈禧急來東暖閣,脫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後竊聽,並示意左右禁聲,切勿聲張。此時皇后毫無察覺,哭訴備受母后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不料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后的頭髮用力猛拖,一大撮頭髮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后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后。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藥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

李文的這個說法是和某些清代野史相一致的。但劉文認為,此說未見檔案史料參證,難成定論。設在故宮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研究人員曾經根據從堆積如山的清宮檔案中找出的《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以下簡稱藥底簿)進行分析,認為同治帝所患之病是天花而決非梅毒。劉文正是依據這個藥底簿,並邀同中醫學方面的專家來共同澄清這個疑案的。

劉文認為,天花和梅毒的病狀是有顯著的區別的,而藥底簿所描寫的病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患病之初,患天花者發病很急,一般都要伴隨著發燒、脈搏跳動加快的反映,而患梅毒者則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而藥底簿則記載同治發病之初連續發了7天的高燒,“脈息浮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髮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以及“咽喉幹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等,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狀。

第二,從藥底簿的記載裡可以看出,同治患病時出現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狀,而梅毒患者是不會有這些全身性的明顯症狀的,表面上看也許像個健康人。

第三,從天花皮疹的分佈部位和轉化規律上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的是天花之症。

從分佈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發於額部、髮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幹、而至下肢,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呈離心狀分佈,這與藥底簿所記的症狀是相吻合的;

從皮疹形態的轉化規律上看,一般天花患者在患病的頭兩天就會出現斑疹,數小時後斑疹迅速變為圓形的丘疹。病人出疹後,全身中毒症狀反而明顯減輕,胸堵煩嘔現象減退,大便通暢,胃口漸開。又過了二、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疤疹,這種疹的中間凹陷成臍形,周圍有紅暈。到了天花起病的第八、九日,皰疹轉為膿疽。又過兩三天,膿皰逐漸幹縮成痂。大約在發病後的二至四周,痂開始脫落,天花發病的過程基本結束。藥底簿的記載正好與上述的症狀以及皮疹的轉化過程相一致。而梅毒則不同,發病的週期要比天花長,而且梅毒的斑疹大小如蠶豆,形狀為圓形或略帶不規則形,不是天花皰疹的那種臍形。

以上的論證可以說是史學和醫學的完美結合。不過,略顯遺憾的是,劉文並沒有提出有力的證據,以排除藥底簿是御醫等人為了掩飾同治帝的真實病狀而故意偽造的可能性,所以也就影響了“同治帝死於天花”這一結論的權威性。看來,同治帝死因之謎尚有待於後人的進一步探索。

是日六點多鐘,景山一帶,已經站滿了無數閒人,到七點四十分,靈親(木字旁)才由神武門抬出,經地安門鼓樓北新橋出東直門。沿途人山人海大有萬人空巷之勢,社會上好奇的心理,由此可見一斑。馬路兩旁,站滿了武裝巡警和軍人,一個個荷槍實彈,如臨大敵,使怯懦的老百姓看了,可以不寒而慄。靈親(木字旁)有一對幾年不見天日的病龍黃旗,隨風飄蕩,彷彿非常得意;旗子後面就是依仗軍樂團,馬隊,步隊,帶花翎的清朝忠臣,黃傘。其次是槓夫隊,佩勳章的民國官吏,前呼後擁,好不熱鬧,恐怕《紅樓夢》裡寧國府的大發喪,也望塵不及呵。此時看熱鬧的都靜悄悄的,只聽見軍警們“走!”“走!”“滾開!”“路旁站!”一類的呼喊聲,聽著實在刺耳,想不到一個死屍竟有這麼大威風。靈親(木字旁)走到地安橋時,有一個青年學生因為忙著上課,要從馬路上橫穿過去,不料喏惱軍隊察,竟用刺刀威逼,喝令退卻,雖是小題大做,可見皇帝的餘威了。假是死去的旬(有王字旁)妃在法蘭西皇族裡,大概也轟不動全城,也勞不到軍警。靈親(木字旁)過去之後,有幾個年老的紛紛議論,“真闊呀!”“還是皇上尊貴呵!”我相信看熱鬧的的腦子裡,畫這種感嘆符號的還多著哩。聽說皇妃穿過的衣服,用過的器皿,在沙灘空地上一直燒了好幾天,可見皇族的生活,到底與平民不同。

同治皇帝葬禮xuanxuan夢3 2014-03-01

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清代外史》記載,同治帝選皇后的時候,同生母西太后發生了意見分歧。西太后喜歡美貌豔麗但舉止輕佻的侍郎鳳秀的女兒,但同治帝和東太后慈安卻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狀元”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該女雖然相貌平常,但舉止端莊,一見就知道是有德量者。同治帝不顧母后的反對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鳳秀女只被封了個慧妃。對此慈禧太后一直耿耿於懷,甚至沒有給予崇綺家“皇親國戚”的特殊待遇。婚後,同治與皇后“伉儷綦篤”,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快。慈禧千方百計地離間帝后二人的關係,派太監阻止皇帝和皇后相見,又強迫同治親近慧妃。同治帝是時雖有一妻四妾(慧妃之外還有瑜妃、瑨妃和珣妃),卻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誰也不親近,終年獨宿乾清宮。在乾清宮的同治帝獨眠難熬,就經常化裝成老百姓微行出宮。據傳,有好幾個人在肆井中親眼看見過同治帝的行蹤。後來,就從宮中傳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據此,人們有理由懷疑,皇帝微行時也許到過前門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梅毒。現在涉及這段歷史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採用了類似的說法。

在近人對同治死因的研究中,有兩篇結論相反的文章最值得注意。一篇是當時同治帝的御醫李德立的後人李鎮寫的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以下稱李文),他根據父輩傳下來的口碑等材料認定同治帝確係死於梅毒。另一篇是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的研究者劉耿生和中醫醫生張大君合撰的《從公佈檔案史料談同治帝的死因》(以下稱劉文),對傳世的同治帝的病症檔案進行分析,肯定所記載的症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

李文稱自己曾祖父就是為同治看病的主治御醫李德立。李德立生前曾把同治死於梅毒的秘密告訴了作者的祖父。祖父又把這個秘密傳給了作者。他的祖父稱:

曾祖父奉詔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為了慎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莊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糊塗吧。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好在皇室近臣對天子微服尋花問柳,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諱而不言,自己又何必戳穿,自討苦吃呢?不過請脈處方還須格外小心謹慎,因為每張脈案都要呈東西兩太后過目,有時六爺恭王奕忻和帝師翁同龢還要拿來斟酌一番,最後登記入檔,責任重大,如用治梅毒的藥,豈不自相矛盾,所以只能用蘆根、元參、金銀花、桔梗之類配製的“益陰清解飲”、“益腎清毒飲”、“益腎清解飲”等滋陰化毒的補劑。

當然,即使不用治梅毒的“猛藥”而只用以上所列滋陰化毒的“溫藥”進行調理,同治帝也不致於死亡。據作者的祖父說,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同治的病有所好轉。但是後來發生了一個變故,直接造成了同治帝的猝死:

“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看見皇后愁眉鎖目,淚痕滿面,乃細問緣由。這時早有監視太監走報西太后,說皇帝和皇后閣內私語。慈禧急來東暖閣,脫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後竊聽,並示意左右禁聲,切勿聲張。此時皇后毫無察覺,哭訴備受母后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不料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后的頭髮用力猛拖,一大撮頭髮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后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后。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藥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

李文的這個說法是和某些清代野史相一致的。但劉文認為,此說未見檔案史料參證,難成定論。設在故宮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研究人員曾經根據從堆積如山的清宮檔案中找出的《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以下簡稱藥底簿)進行分析,認為同治帝所患之病是天花而決非梅毒。劉文正是依據這個藥底簿,並邀同中醫學方面的專家來共同澄清這個疑案的。

劉文認為,天花和梅毒的病狀是有顯著的區別的,而藥底簿所描寫的病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患病之初,患天花者發病很急,一般都要伴隨著發燒、脈搏跳動加快的反映,而患梅毒者則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而藥底簿則記載同治發病之初連續發了7天的高燒,“脈息浮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髮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以及“咽喉幹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等,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狀。

第二,從藥底簿的記載裡可以看出,同治患病時出現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狀,而梅毒患者是不會有這些全身性的明顯症狀的,表面上看也許像個健康人。

第三,從天花皮疹的分佈部位和轉化規律上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的是天花之症。

從分佈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發於額部、髮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幹、而至下肢,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呈離心狀分佈,這與藥底簿所記的症狀是相吻合的;

從皮疹形態的轉化規律上看,一般天花患者在患病的頭兩天就會出現斑疹,數小時後斑疹迅速變為圓形的丘疹。病人出疹後,全身中毒症狀反而明顯減輕,胸堵煩嘔現象減退,大便通暢,胃口漸開。又過了二、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疤疹,這種疹的中間凹陷成臍形,周圍有紅暈。到了天花起病的第八、九日,皰疹轉為膿疽。又過兩三天,膿皰逐漸幹縮成痂。大約在發病後的二至四周,痂開始脫落,天花發病的過程基本結束。藥底簿的記載正好與上述的症狀以及皮疹的轉化過程相一致。而梅毒則不同,發病的週期要比天花長,而且梅毒的斑疹大小如蠶豆,形狀為圓形或略帶不規則形,不是天花皰疹的那種臍形。

以上的論證可以說是史學和醫學的完美結合。不過,略顯遺憾的是,劉文並沒有提出有力的證據,以排除藥底簿是御醫等人為了掩飾同治帝的真實病狀而故意偽造的可能性,所以也就影響了“同治帝死於天花”這一結論的權威性。看來,同治帝死因之謎尚有待於後人的進一步探索。

是日六點多鐘,景山一帶,已經站滿了無數閒人,到七點四十分,靈親(木字旁)才由神武門抬出,經地安門鼓樓北新橋出東直門。沿途人山人海大有萬人空巷之勢,社會上好奇的心理,由此可見一斑。馬路兩旁,站滿了武裝巡警和軍人,一個個荷槍實彈,如臨大敵,使怯懦的老百姓看了,可以不寒而慄。靈親(木字旁)有一對幾年不見天日的病龍黃旗,隨風飄蕩,彷彿非常得意;旗子後面就是依仗軍樂團,馬隊,步隊,帶花翎的清朝忠臣,黃傘。其次是槓夫隊,佩勳章的民國官吏,前呼後擁,好不熱鬧,恐怕《紅樓夢》裡寧國府的大發喪,也望塵不及呵。此時看熱鬧的都靜悄悄的,只聽見軍警們“走!”“走!”“滾開!”“路旁站!”一類的呼喊聲,聽著實在刺耳,想不到一個死屍竟有這麼大威風。靈親(木字旁)走到地安橋時,有一個青年學生因為忙著上課,要從馬路上橫穿過去,不料喏惱軍隊察,竟用刺刀威逼,喝令退卻,雖是小題大做,可見皇帝的餘威了。假是死去的旬(有王字旁)妃在法蘭西皇族裡,大概也轟不動全城,也勞不到軍警。靈親(木字旁)過去之後,有幾個年老的紛紛議論,“真闊呀!”“還是皇上尊貴呵!”我相信看熱鬧的的腦子裡,畫這種感嘆符號的還多著哩。聽說皇妃穿過的衣服,用過的器皿,在沙灘空地上一直燒了好幾天,可見皇族的生活,到底與平民不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