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韓魏公黃州詩後的翻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1-08-07

書韓魏公黃州詩後的翻譯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07 回答

黃州的山水清美幽遠,民風淳厚善良。那裡的百姓心無所求,不相互爭鬥,那裡的讀書人閒靜而有才華,為人質樸但不淺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愛戴賢德之人,說:“我們黃州雖然地處偏遠,轄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韓魏公曾經居住在這裡。”黃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誇耀。王元之從黃州改任蘄州知縣,死在蘄州,然而世人稱呼王元之,必定稱呼他為王黃州,而黃州人也說“我們元之”。韓魏公離開黃州四十多年,還是思念黃州,沒有忘懷,到了賦詩來抒發自己懷念黃州的心情的地步。

賢人君子,是上天用來送給那裡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黃州人卻把他據為私有,寵愛他,難道是他們尊重有德行的人、樂於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別的地方不一樣嗎?還是兩位大人與黃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黃州郡守的時候,對黃州百姓有恩,百姓懷念他不忘記他是應該的。韓魏公早年因為家境艱難,住在他兄長家裡,百姓從哪裡知道他的為人?《詩經》中說:“有才華的君子,像金,像錫,像圭,像璧。”金錫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澤照亮了,韓魏公又何必要擔任什麼職務?

奉議郎孫賁(字公素),黃州人,是韓魏公的門客。韓魏公十分了解他,認為他有教授、書記的才華。而我蘇軾也是韓魏公的門生,謫居黃州五年,開墾了東坡,修建了雪堂,也將年老,那麼也是黃州人了。於是孫賁和我一起臨摹了韓魏公的詩刻在石上,用來寄託黃州人對韓魏公的無窮的思念。而我們二人或許可以藉此表示不忘韓魏公的恩情了。

希望能幫到你~

書韓魏公黃州詩後的翻譯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07 回答

①黃州山水清遠,土風厚善。其民寡求而不爭,其士靜而文,樸而不陋。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者,曰:“吾州雖遠小,然王元之、韓魏公,嘗辱居焉。”以誇於四方之人。元之自黃遷蘄州,沒於蘄,然世之稱元之者,必曰黃州,而黃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黃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詩。

黃州的山水清美幽遠,民風淳厚善良。那裡的百姓心無所求,不相互爭鬥,那裡的讀書人閒靜而有才華,為人質樸但不淺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愛戴賢德之人,說:“我們黃州雖然地處偏遠,轄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韓魏公曾經居住在這裡。”黃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誇耀。王元之從黃州改任蘄州知縣,死在蘄州,然而世人稱呼王元之,必定稱呼他為王黃州,而黃州人也說“我們元之”。韓魏公離開黃州四十多年,還是思念黃州,沒有忘懷,到了賦詩來抒發自己懷念黃州的心情的地步。

②夫賢人君子,天之所以遺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黃人獨私以為寵,豈其尊德樂道,獨異於他邦也歟? 抑二公與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不可知也。元之為郡守,有德於民,民懷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艱,從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詩》雲:“有斐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金錫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澤矣,何必施於用?

賢人君子,是上天用來送給那裡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黃州人卻把他據為私有,寵愛他,難道是他們尊重有德行的人、樂於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別的地方不一樣嗎?還是兩位大人與黃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黃州郡守的時候,對黃州百姓有恩,百姓懷念他不忘記他是應該的。韓魏公早年因為家境艱難,住在他兄長家裡,百姓從哪裡知道他的為人?《詩經》中說:“有才華的君子,像金,像錫,像圭,像璧。”金錫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澤照亮了,韓魏公又何必要擔任什麼職務?

③奉議郎孫賁公素,黃人也,而客於公。公知之深,蓋所謂教授書記者也。而軾亦公之門人,謫居於黃五年,治東坡,築雪堂,蓋將老焉,則亦黃人也。於是相與摹公之詩而刻之石,以為黃人無窮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幾託此以不忘乎?

奉議郎孫賁(字公素),黃州人,是韓魏公的門客。韓魏公十分了解他,認為他有教授、書記的才華。而我蘇軾也是韓魏公的門生,謫居黃州五年,開墾了東坡,修建了雪堂,也將年老,那麼也是黃州人了。於是孫賁和我一起臨摹了韓魏公的詩刻在石上,用來寄託黃州人對韓魏公的無窮的思念。而我們二人或許可以藉此表示不忘韓魏公的恩情了。

翻譯全文~謝謝!

書韓魏公黃州詩後的翻譯 裸女秀 1級 2011-01-07 回答

借 書

“借書一瓻,還書一瓻”,後訛為“痴”,殊失忠厚氣象。書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廣,人亦豈肯以未見者相假。杜暹家書,末自題雲:“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不孝。”鬻為不孝,可也;借為不孝,過也。然餘手抄書,前後遺失亦多,未免往來於懷。因讀唐子西《失茶具說》,釋然不復芥蒂。其說曰:“吾家失茶具,戒婦勿求。婦曰:‘何也?’吾應之曰:‘彼竊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則思得之,懼吾靳之不予也而竊之,則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則寶之,懼其洩而秘之,懼其壞而安置之,則是物也,得其所託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託,復何言哉!’婦曰:‘嘻,是惡得不貧!”餘亦云。

【註釋】①瓻(chī):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書,以瓻盛酒為酬。②暹:xiān 。③靳:jìn。吝惜。

【譯文】

“借書時要送上一瓻酒,還書時還要送上一瓻酒”,這個“瓻”後來訛傳為“痴”,很是失去了忠厚的意味。書不是從天而降、從地下生出的,一定是透過他人得來的,得來了書,秘藏起來,只是自己看,不給他人看,人們也不肯把自己沒見過的書借給別人。杜暹的家書末尾,他寫道:“我用清廉的俸祿買來了書,親手校對,子孫讀了這些書知道了聖賢之道,把書賣給他人以及借給他人都是不孝的行為。”把書賣掉稱之為不孝,是可以的;把書借給別人稱之為不孝,就過分了。然而我親手抄寫的書,前前後後遺失的也很多,未免耿耿於懷。因為讀了唐子西的《失茶具書》,心中的不快就消失了。書中說:“我家丟失了茶具,告誡妻子不要去找了。妻子問:‘為什麼?’我回答她:‘那個偷茶具的人,必定是喜歡這些茶具。心裡喜歡,就想著得到它,但怕我捨不得它,所以把它偷去了,那麼,這個人啊,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了。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把它當做寶貝,就會把它秘密地藏起來,就會怕它損壞而安穩地放置好,那麼,這茶具也就找到了值得託付的人了。這個人得到了自己喜歡的茶具,這茶具也找到了值得託付的人,我還有什麼話講呢!’妻子說:‘嘻,你這個人怎麼會不窮呢!’”對自己抄寫的書遺失之事,我也是這麼想的。

藏 書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書,惟恐子弟不讀;讀書所成,猶勝腐爛篋箱,旋致蠢書之變。陳亞少卿藏書千卷、名畫一千餘軸,晚年復得華亭雙鶴,及怪石異花,作詩戒其後,曰:“滿室圖書雜典墳,華亭仙客岱雲根②。他年若不和花賣,便是吾家好子孫。”亞死,悉歸他人。

【註釋】①典墳:三墳五典的略語。傳五帝之書稱五典,三皇之書稱三墳。泛指各種書籍。②華亭:古代屬松江府。③岱:泰山。④雲根:深山高遠雲起之處。

【譯文】

事物積聚之後必定會散去,這是常理。父兄藏書,只怕子弟不讀;即使子弟讀書沒有什麼成就,也要比讓書爛在書箱裡,很快招來被蟲蛀壞的後果要好。陳亞(字少卿)藏書千卷、名畫一千多幅,晚年又得到了華亭府的兩隻鶴,以及形狀奇特的石頭、品種奇異的花卉,他寫了一首詩告誡子孫,說:“我有滿屋的圖書和典籍,又有從泰山雲霧深處飛來的華亭仙鶴。以後你們如果不是把這些書與仙鶴連同花一起賣掉,就是我家的好子孫了。”陳亞死後,書、仙鶴和花全都屬於別人了。

書韓魏公黃州詩後

蘇 軾

①黃州山水清遠,土風厚善。其民寡求而不爭,其士靜而文,樸而不陋。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者,曰:“吾州雖遠小,然王元之、韓魏公,嘗辱居焉。”以誇於四方之人。元之自黃遷蘄州,沒於蘄,然世之稱元之者,必曰黃州,而黃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黃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詩。

黃州的山水清美幽遠,民風淳厚善良。那裡的百姓心無所求,不相互爭鬥,那裡的讀書人閒靜而有才華,為人質樸但不淺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愛戴賢德之人,說:“我們黃州雖然地處偏遠,轄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韓魏公曾經居住在這裡。”黃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誇耀。王元之從黃州改任蘄州知縣,死在蘄州,然而世人稱呼王元之,必定稱呼他為王黃州,而黃州人也說“我們元之”。韓魏公離開黃州四十多年,還是思念黃州,沒有忘懷,到了賦詩來抒發自己懷念黃州的心情的地步。

②夫賢人君子,天之所以遺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黃人獨私以為寵,豈其尊德樂道,獨異於他邦也歟? 抑二公與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不可知也。元之為郡守,有德於民,民懷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艱,從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詩》雲:“有斐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金錫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澤矣,何必施於用?

賢人君子,是上天用來送給那裡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黃州人卻把他據為私有,寵愛他,難道是他們尊重有德行的人、樂於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別的地方不一樣嗎?還是兩位大人與黃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黃州郡守的時候,對黃州百姓有恩,百姓懷念他不忘記他是應該的。韓魏公早年因為家境艱難,住在他兄長家裡,百姓從哪裡知道他的為人?《詩經》中說:“有才華的君子,像金,像錫,像圭,像璧。”金錫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澤照亮了,韓魏公又何必要擔任什麼職務?

③奉議郎孫賁公素,黃人也,而客於公。公知之深,蓋所謂教授書記者也。而軾亦公之門人,謫居於黃五年,治東坡,築雪堂,蓋將老焉,則亦黃人也。於是相與摹公之詩而刻之石,以為黃人無窮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幾託此以不忘乎?

奉議郎孫賁(字公素),黃州人,是韓魏公的門客。韓魏公十分了解他,認為他有教授、書記的才華。而我蘇軾也是韓魏公的門生,謫居黃州五年,開墾了東坡,修建了雪堂,也將年老,那麼也是黃州人了。於是孫賁和我一起臨摹了韓魏公的詩刻在石上,用來寄託黃州人對韓魏公的無窮的思念。而我們二人或許可以藉此表示不忘韓魏公的恩情了。

【註釋】①王禹偁(954—1001),宋代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鉅野(今山東省鉅野縣)人。晚被貶於黃州,世稱王黃州。出身貧寒。②韓魏公:指北宋大臣韓琦,封魏國公。與范仲淹齊名,歷任邊疆大臣,功勳卓著。③宿昔:從前。④契:志趣相投之人。⑤圭:一種玉器。⑥何必施於用:施:加。用:任用。⑦教授:古時設定在地方官學中的學官。⑧書記:從事公文、書信工作的人員。⑨庶幾:或許可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