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0-22

《黃鶴樓送別》第二課時教案設計成大文化17 2022-08-21

  一、扣住文眼,走進依依惜別之境

1。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課文描寫了哪幾個送別場景?

2。快速瀏覽全文,看看文中哪個詞語最能表達他們此刻的心情。(依依惜別)

【意圖:“看景藏情”“舉杯話別”“目送吟詩”三個場景組成送別的全過程,展現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是文字的基調。扣住這個文眼,學生就能不斷深入感受離別之情,讓“依依惜別之情”在孩子的心田盪漾。】

 二、互動探究,研讀三個送別場景

1。合作探究:讓我們深入品讀這三個送別場景,走進李白和孟浩然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之間真摯的感情和深厚的友誼。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5自然段,找出關鍵的詞語反覆讀,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2。友情提示:可以聯絡自己的生活去體會;還可以設身處地去感受,把自己當作李白,也可以把自己當作孟浩然,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情感。

【意圖: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裡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先學,教師後教。】

  三、品味語言,感受依依惜別之情

(一)品讀“看景藏情”,感受別情纏綿之美

1。同學們輕聲讀看景藏情的場景,想想哪個詞最關鍵,從這個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2。他們藏的是什麼?怎樣藏的?為什麼要藏?

3。指導朗讀。

【意圖:找到“藏”字很容易,但緊扣“藏”字感受別情纏綿之美就比較困難了。透過“藏的是什麼?怎樣藏的?為什麼要藏?”層層鋪墊,學生應該能夠透過字面看到文字後面的含蓄、纏綿之美。】

(二)品讀“舉杯話別”,感受別情熾熱之美

1。離別的時刻並不因兩人的不捨而停止前來,所謂“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這個分別的時刻必然地到來了。同學們輕聲讀舉杯話別的場景,抓住“滿”這個字,談談你的感受。

2。從“滿飲此杯”中的“滿”字感受到什麼?這杯中盛的僅僅是滿滿的酒嗎?

3。從“譽滿天下”中的“滿”字感受到什麼?李白和孟浩然具有什麼樣的詩品和人品?

4。從“滿懷豪情”中的“滿”字感受到什麼?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詩句,你能理解它的用意嗎?

【意圖:別情的纏綿到豪放,就是由“滿”字體現出來的。“滿飲此杯”飲出了濃濃深情;“譽滿天下”需要拓展文字,適當介紹孟浩然生平以及李白寫的另一首詩《贈孟浩然》,讓學生體會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而孟浩然的“滿懷豪情”就要深入地理解他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的意思了。】

(三)品讀“目送吟詩”,感受別情無盡之美

1。踐行的酒喝下去了,友人該登船離岸了,就要消失在自己的視線裡了。同學們輕聲讀目送吟詩的場景,抓住“凝視”這個詞,談談你的感受。

2。“凝視”是什麼意思?李白凝視什麼?

3。李白先看人,再看船,人、船都看不見了,就看滾滾江水。李白凝視的目光中有些什麼?

4。李白捨不得友人離去,一直站在江邊為孟浩然送行。李白對孟浩然的情就在默默凝視的目光中。同學們,如果你就是李白,此時此刻佇立岸邊,望著漸漸遠去的朋友,你心裡會想些什麼呢?請大家拿起筆,把心裡想的話寫下來。

【意圖:從關鍵詞語“凝視”入手,凝視時看什麼?從小船離岸一直“凝視”到小船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凝視”的目光中有些什麼?把不盡的思念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經過“藏情”、“豪情”,依依惜別之情已開始泛起漣漪。到了最後關頭,把以前的朝朝暮暮重現一遍,把美好的祝福送給友人,在深情的言說中“依依惜別之情”已然翻湧起來。寫話是遷移練筆,不僅內化了文字語言,還訓練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四、吟誦詩句,回味再現離情別景

1。滔滔江水,載走了友人,也帶走了李白滿腔的思念。李白終於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課文是詩的擴充套件和闡述,詩是課文的濃縮和提煉,課文中三個送別場景所體現的真摯的友情全部隱含在詩歌當中,再次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如果你有機會到黃鶴樓上去,面對著浩蕩的江水、飛翔的沙鷗,這一刻,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詩。

【意圖: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指導的重點放在古詩的誦讀上,透過特定導語,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讓那份真摯的依依惜別之情直抵學生心靈。】

  五、遷移仿寫,離別之情訴諸筆端

1。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請同學們說一說你知道的送別詩。

2。學習課文詩文對照、借景抒情的方法將你喜歡的一首送別詩改寫成一篇文章。

【意圖:背誦送別詩是為了引導學生指向課後的閱讀積累。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絡,善於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據此安排的課後作業是遷移仿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