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筆和鋪墊有什麼區別,語文真是讓人頭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0-22

伏筆和鋪墊有什麼區別,語文真是讓人頭疼21092182091133 2016-10-28

伏筆

,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裡為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筆“是文學創作中敘事的一種手法,就是上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者物,對下文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或者說是前文為後文情節埋伏的線索。好處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讓讀者看到下文時,不至於產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於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在戲劇創作中有稱伏線。

    特點

(1)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與應不宜前後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注意

(1)伏筆是對照應的暗示,伏筆與照應互為因果。

(2)伏筆與照應在文中的位置經常相隔較遠。

(3)伏筆往往一筆帶過,貌似閒筆。

鋪墊

寫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為了表現主要寫作物件而提前做得基礎性描寫

鋪墊,為了讓後文的意思表達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種烘托,一種陪襯。引出下文:一般是作者的一句思考或者疑問,來引發下面的內容鋪墊: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裡透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再如,王周生的作品《這不是一顆流星》開頭寫“我”和孩子在體育館看戲熊,熊的出現,孩子異常激動,“我”奇怪,讀者也好奇:孩子見了熟悉的熊為什麼會如此激動呢?接著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驚,“我”對孩子的訓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內心深處的隱情:要給阿婆做熊皮手套。讀者這時才恍然大悟,為孩子純樸天真的心靈由衷地激動。“熊”這個物件,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絕妙的鋪墊

鋪墊與伏筆的區別

伏筆與鋪墊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1,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儘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

”。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2。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前,貌似“閒筆”。

3。從筆墨上看: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

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伏筆和鋪墊有什麼區別,語文真是讓人頭疼陽光的微笑life 2016-10-28

伏筆呢,是前面不經意提到的,就是你不會立刻注意到的,然後突然在後面某一重要位置突然蹦出來,作為某件重要的事的原因或起源,給你一種恍然感覺的語句,是高明的文章大多都有的。

鋪墊呢,就是一步步平鋪直敘,比如先有1,才有2,然後是3,從開始一步一步走向結果,讓過程更加充實,更順理成章的部分,就叫鋪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