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句的結構形式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3-01-04

關於詩句的結構形式愛創文化 2022-11-12

1。 古詩在章法結構上的形式有哪些

1、四言體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

2、五言體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充套件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

3、六言體

六言詩是舊詩的一種體裁,全詩都是六個字一句。在《詩經》中已有萌芽。

4、七言體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

5、雜言體

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氣勢勝的詩人,對於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

擴充套件資料

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上聲29韻: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yǔ)、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

去聲30韻:一送、二宋、三絳、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

入聲17韻: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體詩

2。 古詩的結構有哪些

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

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

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

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

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

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

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餘、樂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

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

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

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蹟。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物件,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託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

3。 詩歌從結構分為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透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3從內容分 1。 愛情詩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起,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雲弄巧”秦觀)等等。 2。 諷刺詩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哲理詩這是一種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朱熹的《觀書有感》等。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也應注意。 3。 送別詩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絡,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 4。 記行詩又稱記遊詩、行旅詩。或描述個人遊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這類詩離不開山水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抒情”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便不可視作山水詩。 5。 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6。 詠史詩這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藉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一般是先敘事後議論;也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讓讀者思考的。詠史為題的詩以班固的《詠史》、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後不斷髮展,出現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與之曾唱反調)、溫庭筠的《經五文原》等,均為名篇。 7。 詠物詩。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託物言志,象徵比擬是其常用手法。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唐以後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李白的《白鷺》、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8。 詠懷詩。這是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比興、象徵、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如屈原的《離騷》、《涉江》、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

4。 古代詩詞有哪些形式

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三種。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託物言志、懷古傷今、即事抒懷。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白描、烘托、渲染。

寫景詩常用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合。其他表達技巧有抑揚、對寫等。

詩歌中的藝術手法1、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إ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2、結構形式: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覆”“象徵”寄寓 寄託等,4、寫作技巧: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5。 詩詞的形式

詩歌的分類中國古代詩歌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古體詩(或“古風”),這個名稱始於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而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

後人沿襲唐人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近體詩也即通常所講的格律詩,源於六朝,成於唐朝。

其中律詩為正體,分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三種。每詩八句四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四句的為絕句,是指將律詩斷開的意思,分五絕和七絕兩種。 與之相對的是古體詩。

唐朝之前的詩基本上都是古體詩,唐以後也有大量古體詩存在。 按字數分,有三言、四言、五言(五古)、七言(七古),七言以上稱雜言。

楚辭體也即騷體也屬於古體詩。 古體詩用韻、對仗、平仄都不嚴格——因為這些都是近體詩即格律詩的基本特徵。

古體詩中間還有一大類是樂府,漢以前詩是合樂的。漢以後詩樂分離,曲調可能失傳,但樂府的格式和名稱保留下來,通常都以具體而固定的題目出現。

這些題目體裁包括:歌行、吟、辭等等。其中歌行又分長歌行(五言)和短歌行(四言)。

三國時的曹操善寫樂府。 唐時李白尤善古體(也稱古風)和樂府,杜甫樂府、古體寫得也很多。

詞詞是由詩歌演變而來的體裁。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

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調名稱,叫“詞牌”。

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幾個字。如《十六字令》,最長的不過240字,如《鶯啼序》。

一般認為58個字以內為“小令”,59字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詞從結構上看多數是分段的,一段在音樂上叫“一闋”(或“一片”)。

詞從片數來分有單調(不分片)、雙調(分兩片)、三疊(分三片,如《蘭陵王》)、四疊。曲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盛行於元代以後。曲有散曲和劇曲之分。

散曲只供清唱吟詠之用,劇曲進入戲劇,成為唱詞。曲有曲牌和宮調。

曲牌是一支曲子的譜式,規定了曲子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的格式,每一個曲牌都隸屬於一個宮調,每個宮調都有若干個曲牌。 現代詩歌的標準應該沒有變:語言美,節奏美,音韻美,意境美。

好的詩歌應該用語言吸引人,用節奏與音韻感染人,用意境去溶化人。但現在的好多所謂好詩歌是把完整的句子弄殘廢,把順溜的句子變的拗口,把明白的句子讓人看不懂。

好詩應是:辭近旨遠,真情實感,意境闊大,情景交融,“明理為文,秀氣成採”。且詩歌詩歌,既要詩,還要歌,詩歌不僅要有韻律節奏,還要朗朗上口。

整體來看,詩要讓人在其中陶冶性情,學到知識。文學,尤其是詩,絕對沒有自然成採可言,一定要有人加工而成的。

“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不是詩所應遵循的規律。詩是一門藏的藝術。

好詩,就是用最少的文字,包含最深最美最多最能點選人心靈衝擊人視覺美感的與音樂有關的語句!我們這個時代在共同期盼完美詩人的出現,她應該同時具備古典美感、現代哲思、超現實主義的浪漫,方才能蓋過古今中外的經典而榮升為經典,這是一個極限,只有跨越才能被廣泛地接受和承認。詩歌創作自古以來離不開“寫作手法”,尤其是現代詩歌。寫作手法包括“意象”、“意境”、“表述”、“結構”、“修飾”等等,這方面古詩詞也好,新詩也罷,除了格律部分有所區別,其它無一不是這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