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些食物的成分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1-27

問一些食物的成分快樂博士生 2006-02-22

答案:馬鈴薯

馬 鈴 薯 (potato)

馬鈴薯又叫做土豆、山藥蛋、洋芋、地蛋、荷蘭薯,是能形成地下塊莖的栽培種。馬鈴薯分佈遍及歐、亞、非、美、大洋洲。馬鈴薯起源於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馴化,有8000年的栽培歷史。1650年傳入我國,現在我國各地普遍種植。

馬鈴薯塊莖含水分75-82%、澱粉17。5%、糖1。0%、粗蛋白2。0%,以及各種維生素。歐、美一些國家多用於主食,中國東北、西北及西南高山地區則糧菜兼用,華北及江淮流域多用作蔬菜;也可作飼料和生產澱粉、葡萄糖、酒精等的原料。

馬鈴薯簡易貯藏四法

堆藏。選擇通風良好、場地乾燥的倉庫,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混合液進行燻蒸消毒,經2~4小時待煙霧消散後,即可將經過挑選和預冷的馬鈴薯進倉堆樁貯藏。每平方米可著地散堆750公斤,四周用板條箱、籮筐或木板圍好,高約1.5米,當中放進若干竹製通氣筒通風散熱。此法適用於短期貯藏和氣溫較低時秋馬鈴薯的貯藏。

埋藏。馬鈴薯怕熱、怕冷、怕受傷,挖出的馬鈴薯應放在陰涼處停放20天左右,待表皮乾燥後再進行埋藏。一般挖寬1.2米、深1.5~2.0米的坑,長度不限,底部墊層幹沙,將馬鈴薯覆蓋5~10釐米幹沙。埋三層,表面蓋上稻草,再蓋厚20釐米的土。溝內每隔1米左右放置一個用秸稈編織的氣筒通風透氣,通氣筒高出地面40~50釐米。嚴冬季節增加蓋土厚度,並用草蓆簾等將通氣筒封閉堵塞,防雨雪浸入。

窖藏。選地勢高、乾燥、土質堅實、背風向陽的地方建窖。若是舊窖,要先晾窖7~8天以降低窖內溫度,入窖前2天,把窖打掃乾淨,把窖壁、窖底的舊土刮掉3~5釐米厚,並進行消毒滅菌。一般每窖可貯藏3000~3500公斤,但注意不能裝得太滿,以裝到窖內容積的一半為宜,最多不超過2/3。窖藏馬鈴薯薯堆表面易出現出汗現象,可於嚴寒季節在薯堆表面堆放草苫。

窖藏馬鈴薯入窖後,一般不倒動,窖藏期窖溫最好為3℃,高於3℃薯塊易發芽。當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把窖口蓋好,防止凍傷薯塊。並加強通風管理,窖內不能太潮溼,以相對溼度90%左右為宜,開春後採用夜間放風、白天封窖的方法延遲發芽時間,貯藏過程中應及時剔除窖內的腐爛薯塊。此法可貯至翌年3月中旬。

萘乙酸甲酯處理貯藏。將98%的純萘乙酸甲酯15克,溶解在30克丙酮或酒精中,再緩緩拌入預先備好的1~1.25克幹細泥中,儘快充分拌勻後裝入紗布或粗布袋中。然後將配製好的藥物均勻地撒在500公斤薯塊上,注意藥物要現配現用,撒藥均勻。將處理後的馬鈴薯進行散堆或裝箱堆樁,並在四壁遮蓋1~2層舊報紙或牛皮紙。一般情況下,藥物劑量越大,抑制發芽的時間越長。藥物處理的時間,一般在收穫後的2個月左右進行為宜。

摘自:中國農技110

常吃馬鈴薯可健腦

加拿大營養學家發現,吃馬鈴薯(土豆)可改善人腦記憶力。研究人員對20位健康老年人進行的研究表明,在食用馬鈴薯或大麥後的15分鐘內,這些老年人的記憶力有顯著提高。這種作用可持續1小時。中國食品網

資料:馬鈴薯的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30日01:05 天津青年報

土豆“外號”最多 4000年前已有種植

翟乾祥老先生介紹說,馬鈴薯引種各地後就很快融入本地的風土,因時、因地而異,形成很多“外號”,甚至在一個地域的推廣過程中也能產生不少的俗稱,名稱混淆的情況屢見不鮮。

馬鈴薯原產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根據考古學家在秘魯印第安人古墓裡發現的大量嵌有馬鈴薯圖案的各種陶器殉葬品,結合和馬鈴薯植株的殘枝分析,可以推測,當地種植馬鈴薯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2800年,約1570年被西班牙人首先帶回本國和葡萄牙種植,隨後又相繼傳入義大利和歐洲各地。

現在,馬鈴薯的根系已經深入到了世界五大洲。地域不同名稱相異,根據其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

義大利人稱之為地豆,法國人則稱其為地蘋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而在我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藥蛋,東北各省多稱土豆。鑑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土豆清代叫“香芋” 明代只供顯貴吃

在土豆被我國引進之後,康熙二十年(1682年)編成的《畿輔通志》物產志上說:“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畿輔就是指京津地區。

同時,京師的《宛平縣誌》(1685年)引卷三“物產蔬類:地豆”;雍正《直隸深州志》(1732年)卷二“物產蔬類:地豆又名‘土生’”。馬鈴薯在萬曆年間就已被引種津沽,在《農政全書》卷二十七“樹藝:附香芋(形如土豆,味甘美);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前則說的香芋,很可能即今稱的土豆,因為作者是南方人,所以慣稱黃獨為土豆,從而把京津地區稱的土豆改稱為香芋,於是就有了乾隆四年的《天津府志》卷五中“物產:蔬類:芋又一種小者,名香芋,俗名土豆。”的說法。因此,海河中下游古地方誌的蔬菜中的土芋、土豆、土生及香芋都是指馬鈴薯。

在明代只有宮中和達官顯貴才能吃到的土豆,到清康熙初己登上平常百姓的餐桌了,這時就已經普遍稱為山藥豆。

馬鈴薯初引種到晉北、晉中後又有了很多新的名稱,如道光十年《大同縣志》卷八“白薯,其大如拳,俗名曰“‘子山藥’”。同時代的祁雋藻在農書《馬首(壽陽)農言》(1836年)中還稱洋山藥,這些稱呼顯然從北京的山藥豆衍生而來,從而可以看出山西馬鈴薯(山藥蛋)是引種自京畿,猶如陝、甘、寧引種自滇、川、黔、鄂、湘皆稱為陽(洋、楊)芋一樣。

當代英國農學家霍克斯(P。M。 Hawkes)在其《馬鈴薯的改良科學基礎·歷史》中說,馬鈴薯約十七世紀傳入印度,引至中國還稍早些。從上文內容可以確定馬鈴薯引種至中土的時間並不晚於歐洲。(1565年馬鈴薯才引到英國愛爾蘭,很長階段都作為奇花異草觀賞)。日本的土豆是荷蘭人於1598年帶至長崎港,我國土豆的引種時間決不會遲於日本甚至歐洲的一些國家。

另外,在我國從馬鈴薯的各種不同方言如洋芋、土豆、山藥蛋、地蛋、爪哇薯、紅毛薯中可以發現它在我國大地上傳播的途徑與名稱趨同過程。

心臟病人多吃馬鈴薯

馬鈴薯含糖量高達15%~25%,超過其它所有蔬菜,含蛋白質也比一般的蔬菜多。因其產熱量較高,還可以代替一部分主食。不僅如此,它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和鈉、鉀、鐵等,尤以鉀含量最為豐富,每100克中含鉀502毫克,是少有的高鉀蔬菜。心臟病特別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浮腫,而常服用利尿消腫的藥物,易導致體內鉀的喪失,多伴有低鉀傾向。因此,此類病人常吃馬鈴薯,既可補充鉀,又可補充糖、蛋白質及礦物質、維生素等。

土豆原本是貢品 覲見皇上走津門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30日01:01 天津青年報

馬鈴薯,又名土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已在現今老百姓的餐桌上成了“家常菜”的傢伙當年可是漂洋過海才來到咱中國的?又有誰知道,它是從咱天津傳到全國的呢?

天津歷史博物館的翟乾祥先生自1978年開始,用了35個年頭對馬鈴薯的“中國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給記者講了一個天津和馬鈴薯的故事。

翟乾祥老先生說:“對於中國引進馬鈴薯過程的說法,可謂眾說紛雲。比較得到學術界認同的是明代末期,大約在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傳入我國。而關於傳入我國的路線和首種地區,也是至今還有爭論。主要意見是,馬鈴薯傳入我國的路線有兩條,一是從東南亞傳至我國東南沿海的閩、粵;另一條是從海外直接傳入我國的京津地區。但可以肯定地說,直到18世紀末,歐洲還將馬鈴薯當作觀賞植物,但清初康熙年間(1662—1722)成書的《畿輔通志·物產志》已提出:“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這說明我國人民比歐洲人更早認識到馬鈴薯的食用價值。

土豆算御膳 供貨點對點

雖然已是古稀之年,但一提起土豆,翟乾祥十分興奮,頓時滔滔不絕起來。

老人說:“馬鈴薯最早引至中國的時間和地點,半個世紀來始終成為農業界關注的問題。一般來說,很多人都遵循老一代農史學家萬國鼎認為‘康熙《松溪縣志》食貨中的馬鈴薯是最早傳入東南沿海’的證明,但我認為,實際這是盛產亞熱帶的黃獨的別名。而真正作為我國供應馬鈴薯的時間和源頭應該是明清時期的京畿地區。換句話說,就是馬鈴薯是從海外直接傳入我國的京津地區,在當時的皇家菜園中為明朝皇帝專門種植的。”

據他介紹,馬鈴薯原產南美洲。十五世紀後,歐洲的一些航海家才將其傳入世界的各個角落。而登陸我國的馬鈴薯本是來自南洋各國朝貢的方物,從東南沿海進運河後經天津而至京師。

“萬曆間晉陵(武進)蔣一葵時任北京西城指揮史編的《長安客話》卷二皇都雜記稱‘土豆絕似吳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另引紹興徐文長詩:‘榛實軟不及,菰根旨定雌,吳沙落花子,蜀國葉蹲鴟……’。萬曆太監劉若愚編有《酌中志》,明末呂毖從中摘錄《明宮史》五卷,其中火集飲食風尚記宮中‘燈市十六日後斯時所尚珍味…遼東之松子、薊北之黃花金針,都中之山藥、土豆、南都之苔菜、武當之鶯嘴筍、黑精、黃精、北山二榛、慄、棗、桃……不可勝數也’”

這百種“珍味”,僅有山藥、土豆產自都中,也就是現在的京津地區。而當時皇宮內專門給皇帝吃的,不是時蔬的物品叫“珍”。明代供應皇家蔬菜有上林苑嘉蔬署專業“菜戶”(至今北京右安門還有“菜戶營”的地名),憑其嫻熟的技藝,菜戶們得以首先在中國長期篩選繁育土豆,並將在生產上有一定面積的品種組成的品種群傳播到中國各地。

據翟乾祥介紹,在明朝時給皇帝工作的“蔬菜專業戶”是與普通農民不同的,他們只負責給皇宮種植蔬菜,而且這些農民所種植的作物是絕對不能“流落”到民間的。就在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徐光啟也只能以“土豆味甘美”幾個字來表達。由此可見,在當時像他這樣位極顯赫的人物,也只能是吃過或是看過土豆,但決不可能從御菜園得到薯種,在民間種植大量推廣。

國外引進來 天津傳出去

“天津是土豆正式登陸中國的‘口岸’。在明朝,當時的皇帝並沒有實行‘封海’政策,從南海等地進貢的船隻許多都從天津登陸,將物品直接送入北京。土豆當時就是被作為貢品送進北京城的。當時正值16世紀末,也就是在西班牙探險者將在安第斯山脈印第安人食用的馬鈴薯用船隻運回國不長時間,作為當時東方大國的中國就已經得到了這種貢品,而且先於歐洲將土豆作為食品。”

“將土豆傳到各省,還是引進以後很多年的事。”翟老先生說。“外地的引種是遲後的,直到乾隆初人口驟增,迫切要求增加糧食的產量,尤其乾隆三十七年又明確提出永停編審,戶口的管理放鬆,農民有了遷徙的自由。這樣才使土豆從京津地區引種到晉、冀、魯、豫和關外的廣袤地區;滇、川、黔的洋(陽)芋亦於同時傳播到西北和西南的遼闊地區。番薯、棉花和馬鈴薯都在中土上形成‘不招自來’的飛躍傳播。天津到清初不僅能繁育馬鈴薯,而且從沒有受到覆滅之災,成為全國絕無僅有。”

另外,學術界一直說的“從東南亞傳至我國東南沿海的閩、粵進京”的說法,也離不開天津。他說:“如果從東南沿海地區進京,按照明朝各省給皇宮進貢的路線,無論走水路還是陸路,也都必須經天津進北京,才能進皇宮。”

翟乾祥說,馬鈴薯之名首見於1700年的閩《松溪縣志》中的食貨,但實指的是黃獨,塊莖暗黑,球形,味稍苦是多年生纏繞藤本。它的別名還有土豆、土芋等。故使人易認為北方古方誌所記的土豆皆黃獨,北方氣候不產亞熱帶的黃獨,不可能和馬鈴薯相混淆。只要承認此點,就信服明清北方文獻中的土豆皆非黃獨,而確實是馬鈴薯。

資料:土豆周遊列國記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30日01:04 天津青年報

馬鈴薯屬茄科,生長在地下的塊莖部分可以食用,一年生植物,種植範圍遍及全球。現有的馬鈴薯種類其塊莖大小不一,小的如豌豆,大的壯年人難以舉起。它既是蔬菜,又是主糧,其重要性僅次於主要穀物小麥、大米和玉米。人類第一次種植馬鈴薯約在4000—7000年前的玻利維亞和秘魯的安第斯山脈。

16世紀早期,西班牙探險者看到了安第斯山脈的印第安人食用馬鈴薯,並發現食用馬 鈴薯可以防止長期航海時易患的壞血病,於是數年內此馬鈴薯就很快被西班牙船隻運回國,並轉運歐洲各地,義大利人和德國人、英國人也相繼開始食用。馬鈴薯被引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的歐洲人都對之持懷疑態度,其原因就是因為馬鈴薯屬茄科,而多數茄科植物都有毒性。1719年馬鈴薯首次由定居在新罕布什爾州的愛爾蘭移民傳入美國,馬鈴薯在美國被稱為“愛爾蘭馬鈴薯”。不過美國人和歐洲人一樣接受這種食物很慢,直到19世紀才大面積種植。

在土豆進入歐洲以後,由於人們的思想比較固執、呆板膽小,加之科學尚不發達,這一新鮮事物未被人們馬上接受下來。即便在災荒之年,人們也沒從土豆身上打主意,一邊是饑荒,一邊則是食品——土豆,但對其卻無人問津,尤其以法國人為甚。因為它的“果實”生長在地下,而不像高貴的麥穗那樣伸向天空。麥穗能製成麵包和聖體餅,而土豆卻被認為與魔鬼有牽連,是和曼德拉草、顛茄等植物一樣的巫草。人們甚至還指責它傳播惡疾。16世紀末貝藏松的一項判決規定:“鑑於土豆是一種有害物質,其應用可傳播麻風病,故嚴禁在薩蘭地區種植土豆,違者將課以罰金。”

俄羅斯彼得大帝時期,俄羅斯人引進了第一批土豆,但當時也未立即普及。直到19世紀中期,由於沙皇下了一道命令:第一,讓農民開展大範圍的土豆播種;第二,強迫農民保留土豆作為食品;第三,獎勵土豆種得出色的農民,結果才使得土豆得以被推廣。

而中國在引種土豆時,情況卻大不相同。據翟老介紹,由於國外與我國的烹調手法不同,土豆這個在歐洲被視為窮人的蔬菜,達官貴人們雖不屑於吃它的食物到了中國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當時的明朝皇帝命令土豆這種作物只能是在皇家菜園種植,專門對皇家服務,平常百姓家不能種植。直到清朝初期,土豆才成為老百姓的食品,也僅侷限在京津地區。至乾隆年間,人口成倍驟增,迫切需要墾荒增糧,馬鈴薯才正式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食譜。

參考:http://cache。baidu。com/c?word=%C2%ED%C1%E5%CA%ED&url=http%3A//www%2Ezgxl%2Enet/sljk/yyyjk/mls%2Ehtm&b=0&a=81&user=baidu

問一些食物的成分yunyun78 2006-02-22

豆漿:蛋白質

馬鈴薯:主要成分澱粉

梨主要成分:植物纖維、果糖

花生:植物性脂肪、蛋白質

問一些食物的成分倒黴的瞌睡蟲 2006-02-22

馬鈴薯——澱粉——多

豆漿——蛋白質——多

梨——葡萄糖——極少

花生——脂肪——少

豆漿:蛋白質

馬鈴薯:主要成分澱粉

梨主要成分:植物纖維、果糖

花生:植物性脂肪、蛋白質

問一些食物的成分匿名使用者 2006-02-22

馬鈴薯——澱粉——多

豆漿——蛋白質——多

梨——葡萄糖——極少

花生——脂肪——少

豆漿:蛋白質

馬鈴薯:主要成分澱粉

梨主要成分:植物纖維、果糖

花生:植物性脂肪、蛋白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