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讀過A TREE GROWS IN BROOKLYN,書的大概內容是怎麼樣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 作者:由 淺唱 發表于 書法
  • 2022-11-07

誰讀過A TREE GROWS IN BROOKLYN,書的大概內容是怎麼樣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匿名使用者2011.03.21 回答

布魯克林有棵樹》可以說是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1896—1972)的自傳。來自窮苦德國移民家庭的她,借弗蘭西表現了20世紀初紐約貧民熱愛生活、永不言棄的頑強精神。而史密斯的一生,也是“知識改變命運”的最佳例證:從小在貧困中長大,最終靠自學上了大學,成為作家。而那些在大街上撿垃圾、拾銅皮的辛酸往事,到了成年,卻成為其生命的財富。

這本小說筆觸清雅輕盈,如一幅恬淡的水彩畫,即使是提及童年的困苦,也沒有高爾基般的控訴和狄更斯式的陰暗,字裡行間隱隱透著陽光般的寧靜與溫婉。此書自問世以來便屢獲殊榮,不僅是亞馬遜書店的“20世紀最佳青少年讀物”,更被紐約公共圖書館選為“世紀之書”。如今美國的各大書店每逢假期,依然會將它與《小王子》、《夏洛蒂的網》等一起列為假期推薦必讀。

“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長著一種樹,有人稱之為‘天堂樹’。不管它的種子落到什麼地方,都會長出一棵樹來,向著天空,努力生長。這樹長在四周圍滿木籬的空場子裡,或是從無人留意的垃圾堆裡鑽出來。它從地下室的格柵裡伸出,它也是唯一能在水泥地裡長出來的樹。它長得很茂盛……能在沒有陽光、水分,甚至看起來沒有泥土的地方生長。人們大抵都會覺得它挺漂亮的——只是,這種樹太多了。”

“寧靜”這個詞用於紐約的布魯克林恰如其分。尤其是在1912年的夏天。“沉靜”這個詞大概更好些。只是對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不大合適。大草原的可愛,雪蘭多的悅耳,用於布魯克林都不合適。只能用“寧靜”這個詞,特別是在夏日的一個星期六下午。

下午的斜陽照在弗蘭西·諾蘭家爬滿苔蘚的院子裡,把破舊的木籬笆曬得暖烘烘的。看著斜陽,弗蘭西心頭湧出一種美好的感覺來。這樣的感覺,她回憶起一首詩歌時也有過。這詩她在學校裡背誦過,是這樣的:

這裡是原始森林

松樹和鐵杉,低語陣陣

苔蘚如須,翠綠滿身

黃昏中佇立,依稀朦朧

如一個個德魯伊高僧

弗蘭西院子裡唯一的那棵樹既不是松樹,也不是鐵杉。樹上的綠色枝條從樹幹向四周發散,枝條上長滿了尖尖的葉子,整棵樹看來如同無數撐開的綠傘。有人稱之為“天堂樹”。它長得很茂盛,而且只在居民區生長。

你會從通往人家院子的鐵門中看見這樣一棵小樹,這時候你就知道,布魯克林的這一帶就要變成居民區了。樹懂。樹會打前站。到了後來,漸漸會有些貧窮的外國人跑過來,把平靜破舊的褐砂石房子修理成平房。他們把羽毛褥墊沿窗戶底框推出來曬。天堂樹隨之也長得鬱鬱蔥蔥。這種樹就這習性。它喜歡窮人。

弗蘭西院子裡長的就是這種樹。長到了她的三樓太平梯附近,樹上的小“傘”一個個蜷曲過來。一個坐在太平梯上的十一歲女孩會覺得自己住在樹上。夏天的每個星期六下午,弗蘭西都是這麼想象的。

弗蘭西的星期六,是從去垃圾回收站開始的。和其他布魯克林小孩一樣,她和弟弟尼雷會在外頭撿些布頭、廢紙、金屬、橡膠等破爛,鎖在地下室的箱子裡或是藏在床底下的盒子中。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弗蘭西會慢慢走,邊走邊看排水溝,希望找到煙盒的錫紙,或是口香糖的包裝紙。回頭她會將這些放在一個小罐子的蓋子裡頭熔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