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大俠清朝知府上任都有什麼人跟隨。儀仗隊的衣服是什麼樣的,有相關的電視片段或者圖片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1-08-15

這是一個草圖,我想要詳細一點的,比如衣服顏色的細節,都有什麼人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有沒有舉肅靜牌的,衣服上的花紋等等,誰有相關詳細資料,或者影片資料也可以,不勝感激。。。。 這是一個草圖,我想要詳細一點的,比如衣服顏色的細節,都有什麼人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有沒有舉肅靜牌的,衣服上的花紋等等,誰有相關詳細資料,或者影片資料也可以,不勝感激。 展開

那位大俠清朝知府上任都有什麼人跟隨。儀仗隊的衣服是什麼樣的,有相關的電視片段或者圖片嗎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 百官志)記載,唐朝時已有相近的權變做法,宋朝時正式設立州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明朝時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由於好古,士人經常雅稱知府為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清代官員的朝服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又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繡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官員出門時鳴鑼開道、儀仗威武的排場,尤能體現官譜官派。《官場現形記》裡的錢典史說到州縣官要靠鳴鑼開道顯示官的身份:“我們做典史的,既不比做州縣的,每逢出門,定要開鑼喝道,叫人家認得他是官。”清制,各省文武官員自督撫到知縣,外出時皆有儀仗,儀仗依官品分等級。督撫的儀仗是所謂“八座之儀”,即:以小紅亭(頭亭)為前導,次為紅傘(避雨之用)、綠扇(障日之用)及鳴鑼者四人,其後為肅靜、避木牌各二及官銜牌,再次為紅黑帽皂役各四人,呼喝不絕,再後面是騎而導者一人(俗呼頂馬)及提香爐者四人,然後是本官所乘綠圍紅障泥大轎,四人抬之,四人左右扶之(即八抬大轎),轎後為戈什哈(巡捕)二人和跟馬二騎。《歧路燈》裡寫學臺出行時其儀仗走過的情景:“只見刺繡繪畫的各色旗幟,木雕鐵打金裝銀飾的各樣儀仗,避、肅靜、官銜牌、鐵鏈、木棍、烏鞘鞭,一對又一對,過了半天。……金瓜開其先,尾槍擁其後,一柄題銜大烏扇,一張三簷大黃傘兒,罩著一頂八抬大轎,轎中坐了個彎背白髯、臉上掛著鏡看書的一位理學名臣。”如果官員出行走水路,則必擇高大樓船,艙門貼紅紙字條,旗、牌、傘、扇插列艙面,也鳴鑼開道,鑼聲一響,行舟讓路,兩岸肅然。出行鳴鑼的次數,依官職而不同,其含義也不同。州縣官出行鳴鑼,打三響或七響,稱為三棒鑼、七棒鑼,意為“讓讓開”、“軍民人等齊閃開”(一說“君子不重則不威”)。道府出行鳴鑼,打九棒鑼,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節制武官的大官出行,要打十一棒鑼,意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總督以上官員出行,因是極品,打十三棒鑼,意為“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官員出行時鳴鑼開道,被認為是必行的官儀;無之,則被認為不成體統。如鄭板橋夜間出巡不鳴鑼開道,不用“避”、“肅靜”牌子,只用一小吏打著寫有“板橋”二字的燈籠為前導。時人對此都看不慣,他的朋友鄭方坤說他“奇歷落,於州縣一席,實不相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