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奧孔的作者是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1-08-19

拉奧孔的作者是誰?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9-07-24 回答

希臘化時期的最後一件偉大作品是《拉奧孔》(現藏義大利羅馬梵蒂岡博物館)。這件大理石群雕高184釐米。是由希臘羅得島雕刻家阿格桑德羅斯,波利多羅斯和阿塔諾多羅斯於公元前175—公元前150年製作的。1506年,義大利人在挖掘提囤斯浴場遺址時,發現了7塊這座群雕的殘片,後來又發現了一塊,在20世紀初。這件群雕被重新修復。《拉奧孔》表現的是希臘長詩《伊利亞特》中的一個場面: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奧孔為救特洛伊城的人民洩露天機,受到天神的懲罰。作品表現了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被巨蛇纏繞,瀕於死亡的悲慘時刻。在祭壇的臺階上,兩條巨蛇纏繞在他的胸腹部,張嘴咬他的腰部,並把他的兩個兒子緊緊纏住。拉奧孔的身體急劇地向後躲閃,兩隻手緊緊抓住巨蛇,在做生死搏鬥,他全身的肌肉因為緊張而鼓起,腹部深深地凹陷收縮,似乎在努力抑制著痛苦,他的頭向後仰,整個臉因為劇痛而變形,他悲哀的眼神顯示出了絕望。拉奧孔的長子被蛇捲住。他試圖抽出腿來用力擺脫,他驚駭地看著父親,為父親的慘狀痛苦不已。拉奧孔的幼子幾乎被蛇卷倒,他舉起左手企圖呼救,右手無力地抓著咬住他的蛇頭,臉上已滿是死亡的恐怖。這件雕塑營造了高度的緊張氣氛,將人物極度痛苦的情緒充分地表達出來。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悲劇雕刻之一。

世俗人像雕刻在希臘化時期也獲得了特別的發展,遺世的著名作品有:《拳擊者》《拔刺的小孩》《年老的女販》,《小孩與鵝》等。

拉奧孔的作者是誰? ╰つ預定、你的守候。 1級 2019-07-24 回答

《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the laocoon and his sons”),又名拉奧孔,大理石群雕,高約184釐米,阿格桑德羅斯等創作於約公元前一世紀,現收藏於羅馬梵蒂岡美術館。 羅得島位於愛琴海東部,很早就有燦爛的文明史。希臘化時期,羅得島社會繁榮,成為當時希臘一個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羅得島人以他們的財富和智慧,修建了大量的建築和雕塑美化他們自己的城市。雕塑藝術在那裡尤為發達,曾經出現的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羅得島太陽神巨像和這尊鼎鼎大名的雕塑《拉奧孔》,都顯示了當時羅得島雕塑藝術的高超水準。 雕塑特點 [編輯本段] 這組群雕被發現的時候,拉奧孔的右臂已經遺失,並且兩個孩子當中一個遺失了手掌,另一個遺失了右臂。但如今都被補全。雕像中,拉奧孔位於中間,神情處於極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極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從兩條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但同時臀部被咬住了;他左側的長子似乎還沒有受傷,但被驚呆了,正在奮力想把腿從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父親右側的次子已被蛇緊緊纏住,絕望地高高舉起他的右臂。那是三個由於苦痛而扭曲的身體,所有的肌肉運動都已達到了極限,甚至到了痙攣的地步,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下的力量和極度的緊張,讓人感覺到似乎痛苦流經了所有的肌肉、神經和血管,緊張而慘烈的氣氛瀰漫著整個作品。 雕刻家在作品的構圖上有著精心的安排,作品呈金字塔型,穩定而富於變化,三個人物的動作、姿態和表情相互呼應,層次分明,充分體現了扭曲和美的協調,顯示了當時的藝術家們非凡的構圖想象力。作品中人物刻劃非常逼真,表現了雕塑家對人體解剖學的精通和對自然的精確觀察,以及純熟的藝術表現力和雕塑技巧。這是一組忠實地再現自然並善於進行美的加工的典範之作,被譽為是古希臘最著名、最經典的雕塑傑作之一。 拉奧孔的故事 [編輯本段] 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戰爭的故事講到,希臘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終未獲成功,後來建造了一個大木馬,並假裝撤退,希臘將士卻暗藏於馬腹中。特洛伊人以為希臘人已走,就把木馬當作是獻給雅典娜的禮物搬入城中。晚上,希臘將士衝出木馬,毀滅了特洛伊城,這就是著名的木馬計。拉奧孔是當時阿波羅在特洛伊城的一個祭祀,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將木馬引人城中。這觸怒了希臘的保護神雅典娜想要毀滅特洛伊城的意志,於是雅典娜派出了兩條巨蛇先將正在祭壇祭祀的拉奧孔的兩個兒子纏住,拉奧孔為救兒子也被雅典娜派的蛇所要死,特洛伊人見拉奧孔死,以為是拉奧孔當初的警告觸怒了神靈,於是特洛伊人更加深信不疑地將木馬運進城裡,在進城之後特洛伊人還遭到了特洛伊預言家卡珊德拉的警告,但一切都被由希臘人奧德修斯所派去的間諜西農所編的謊話遮掩的天衣無縫,連當時特洛伊國王普利阿莫斯也深信不疑,接著就是士兵的慶祝,喝的迷醉,完全破除了戒備,夜裡在沖天的火光裡古老的特洛伊帝國走向了毀滅。 拉奧孔之死一向是古羅馬文學家和雕塑家們喜愛的題材,這組群雕《拉奧孔》就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作品之一,作者是羅得島的雕塑家,阿格桑德羅斯(agesandros)和他的兒子波利多羅斯(polydoros)、阿塔諾多羅斯(athanodoros)。 有關拉奧孔的文學 [編輯本段] 《拉奧孔》德國啟蒙運動文學的傑出代表萊辛著。副題是《論詩與畫的界限》,今傳本二十九章,是全書的一部分。萊辛從比較“拉奧孔”這個題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詩中的不同的處理,論證了詩和造形藝術的區別和界限,闡述了各類藝術的共同規律性和特殊性,並批判了文克爾曼“高尚的簡樸和靜穆的偉大”的古典主義觀點。 萊辛認為,一切藝術皆是現實的再現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結果,這是藝術的共同規律。只是繪畫、雕刻以色彩、線條為媒介,訴諸視覺,其擅長的題材是並列於空間中的全部或部分“物體及其屬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於描繪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徵;詩以語言、聲音為媒介,訴諸聽覺,其擅長的題材是持續於時間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運動”,其特有的效果則是展示性格的變化與矛盾以及動作的過程。作者還討論了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刻和時間藝術的詩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補充。繪畫和雕刻可寓動於靜,選擇物體在其運動中最富於暗示性的一刻,使觀者想象這物體在過去和未來的狀態。詩可化靜為動,賦予物體的某一部分或屬性以生動如畫的感性形象。萊辛於是看到了文藝的共同要求,就是賦予描寫物件以生動的、豐富的具體形象。就各類藝術所表現的美學理想看,“表達物體美是繪畫的使命”,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詩則不然,它所摹仿的物件不限於美,醜、悲、喜、崇高與滑稽皆可入詩。 《拉奧孔》批判了文克爾曼的古典主義觀點和其他一些從法國移植來的古典主義理論。歌德說:“這部著作把我們從一種可憐的觀看的領域裡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對後世影響深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