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3-01-11

現代主義風格建築鮮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2022-09-23

問題一: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主要特點 現代派建築。產生於19世紀後期,成熟於20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於全世界,是20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用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和要求的嶄新的建築,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色彩,又稱現代派建築。

新的建築學原則。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形、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風格特徵。在20世紀20~3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特徵:平屋頂、對稱的佈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簷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

推陳出新。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式樣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造型和線條。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社群表情。

立面和建材。透過高聳俯建築外立面和帶有強烈金屬質感的建築材料堆積出居住者的炫富感,以國際流行的色調和非對稱性的手法,彰顯都市感和現代感。

色彩。豎線條的色彩分割和純粹抽象的 *** 風格,凝練硬朗,營造挺拔的社群形象。

佈局。波浪形態的建築佈局高低跌宕,簡單輕鬆,舒適自然。強調時代感是它最大的特點。

問題二: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代表作 現代主義風格,1960-1975。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築,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 代表人物有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格魯皮烏斯,代表作如巴塞羅那展館。

後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後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風格的建築在建築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鑑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區域性,但不復古。 代表人物有文丘裡、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es)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格雷夫斯與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查爾斯。加斯米(Charles Gwathmey)、約翰。海杜克(John Hejduk)、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並稱“紐約五”(New York Fie)。 代表作品如賓夕法尼亞州Chestnut Hill區文丘裡住宅,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

問題三:現代主義建築特點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範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巴黎附近的薩伏伊別墅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範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範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託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範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 *** ,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範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紐約聯合國大廈―現代主義早期板式建築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佈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簷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範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巴西議會大廈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型別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

問題四: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觀點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的一些基本觀點:①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格羅皮烏斯說:“我們正處在全部生活發生大變革的時代,……我們的工作最要緊的是跟上不斷髮展的潮流。”②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針對學院派建築師輕視實用和經濟問題,密斯・凡・德・羅說:“必須滿足我們時代的現實主義和功能主義的需要。”又說:“我們的實用性房屋值得稱之為建築,只要它們能以完善的功能真正反映所處的時代。”勒・柯布西耶則號召建築師要從輪船、汽車和飛機的設計中得到啟示:“一切都建立在合理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 ③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格羅皮烏斯在1910年即建議用工業化方法建築住宅。密斯・凡・德・羅認為:“建造方法的工業化是當前建築師和營造者的關鍵課題。”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鋼和玻璃這兩種材料的建築特性。勒・柯布西耶則努力發揮鋼筋混凝土材料的效能。他們在使用這些建築材料方面,樹立了許多範例。④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密斯・凡・德・羅說:“在我們的建築中使用已往時代的形式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有最高的藝術才能,這樣去做也要失敗。”格羅皮烏斯說:“我們不能再無盡無休地復古了。建築不前進,就要死亡。”⑤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問題五:現代建築的風格流派都有什麼? 高技派

注重“高度工業技術”的表現,有幾個明顯的特徵:首先是喜歡使用最新的材料,尤其是不鏽鋼、鋁塑板或合金材料,作為室內裝飾及傢俱設計的主要材料;其次是對於結構或機械組織的暴露,如把室內水管、風管暴露在外,或使用透明的、 *** 機械零件的家用電器;在功能上強調現代居室的視聽功能或自動化設施,家用電器為主要陳設,構件節點精緻、細巧,室內藝術品均為抽象藝術風格。

風格派

本世紀初以荷蘭為中心的現代藝術流派,嚴格地說,它是立體主義畫派的一個分支,認為藝術應消除與任何自然物體的聯絡,只有點、線、面等最小視覺元素和原色是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永恆藝術主題。其室內設計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木工出身的裡特威爾德,他將風格派的思想充分表達在傢俱、藝術品陳設等各個方面,風格派的出現使包豪斯的藝術思潮發生了轉折,它所創造的絕對抽象的視覺語言及其代表人物的設計作品對於現代藝術、現代建築和室內設計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白色派

作品以白色為主,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派和明顯的非天然效果,被稱為美國當代建築中的“陽春白雪”。埃森曼(Peter Eisenman)、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格瓦斯梅(Charles Graves)、赫迪尤克(John Hedjuk)、和邁耶(Richard Meier)紐約五人組為代表。他們的設計思想和理論原則深受風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響,對純淨的建築空間、體量和陽光下的立體主義構圖、光影變化十分偏愛,故又被稱為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復興主義。

極簡主義

也譯作簡約主義或微模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又可稱為“Minimal Art”,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者藉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極少化作品作為文字或符號形式出現時的暴力感,開放作品自身在藝術概念上的意像空間,讓觀者自主參與對作品的建構,最終成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裝飾藝術

(英文:Art Deco)是一種重灌飾的藝術風格,同時影響了建築設計的風格,它的名字來源於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及國際裝飾藝術及現代工藝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當其在1920年代初成為歐洲主要的藝術風格時並未在美國流行,大約1928年,快到現代主義流行的1930年代前才在美國流行。Art Deco這個詞雖然在1925年的博覽會創造,但直到1960年代對其再評估時才被廣泛使用,其實踐者並沒有像風格統一的設計群落那樣合作。它被認為是折衷的,被各式各樣的資源而影響,還被起了很多名字。

後現代風格

各個理論家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認為僅僅指某種設計風格,有些認為是現代主義之後整個時代的名稱。在這個名稱的使用上,全世界的建築理論界都還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和認識。籠統的劃分,可以說4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主義建築、國際主義風格壟斷的時期,70年代到現在為止是後現代主義時期。 60年代末期,經歷了30年的國際主義壟斷建築,產品和平面設計的時期,世界建築日趨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漸消退,建築和城市面貌日漸呆板,單調,加上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義,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築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國際主義建築取代。建築界出現了一批青年建築家試圖改變國際主義面貌,引發了建築界的大革命。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

問題六:現代主義建築與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聯絡和區別 baike。baidu/view/101124?wtp=tt

baike。baidu/view/101112

看看吧

問題七: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方法體現在哪幾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時期,物質生活匱乏,人們對現代化充滿渴望。建築事業同科學技術緊密相聯,建築師仍持有濃厚的理性主義觀點。這是建築中的現代主義思潮與文學藝術等門類中的現代主義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高度發展,物質豐富了,房荒問題相對解決了。然而,人們感受到工業高度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果。環境危機資源危機生態危機社會危機信仰危機等,反倒使人們在物質豐裕時期產生了新的危機感,社會文化心理隨之發生新的重大轉變。在建築藝術方面,人們的精神要求和審美觀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這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

在現代主義建築鼎盛之際,對它的批評和指責也開始增多。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它們在理論上批評20年代正統現代主義,指責它割斷歷史,重視技術,忽視人的感情需要,忽視新建築與原有環境文脈的配合。由於現代主義所奉行的原則與時代的不適應性,致使冷酷無情、千篇一律的設計慘遭遺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現代主義設計完成了它在特定時期的歷史使命後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在建築形式上,新的流派努力突破“國際式”風格的侷限。進入70年代,世界建築舞臺呈現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後現代主義建築”。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裡在《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如果說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經典著作,那麼美國建築師文丘裡於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便是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宣言書。

文丘裡認為,“建築師再也不能被正統現代主義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說教嚇服了”。文丘裡明確提出了一系列與正統現代主義建築藝術觀點截然不同的建築創作主張。他寫道:

“我喜歡建築元素的混雜,不喜歡‘純淨’;寧願一鍋煮,而不要清清爽爽;寧要歪扭變形,也不要‘直截了當’;寧要曖昧不定,也不要條理分明剛愎無人性枯燥和所謂的有趣;我寧要世代相傳的東西,也不要‘經過設計’的;我主張隨和包容,不要排他性;寧肯豐盛過度,也不要簡單化,發育不全和維新浪頭;寧要自相矛盾模稜兩可,也不要率直和一目瞭然;我讚賞凌亂而有生氣甚於明確統一。我容許違反前提的推理,我宣佈贊成二元論。”“我喜歡‘彼此兼顧’,不贊成‘非此即彼’;我喜歡有黑白,有時呈灰色的東西,不喜歡全黑或全白”。

文丘裡針對現代主義建築師密斯的名言“少即多”,提出“少不是多”,並且說“少即枯燥”。文丘裡認為應該打破常規。他說在同一座建築上可以同時採用不同的比例不同的尺度不一致的方向感,以及不協調的韻律。他主張讓對立的互不相容的建築元件在同一建築上並置或重疊在一起,不分主次地二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