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時說“穀賤傷農”?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3-01-11

為什麼古時說“穀賤傷農”?簡單說金融 2022-12-19

這是微觀經濟學講“均衡”時的著名案例。如果豐收,那麼糧食的供給大幅增加。但是,糧食的需求彈性很小(這是經濟學術語,即不管糧食價格變化多大,糧食這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化不大。仔細想想也明白,大米再貴,我們還不是要吃。大米再便宜,我們還不是隻能吃那麼多) 於是,供給增加而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糧食的價格必然下跌。 所謂“谷賤”。而 收益=價格*銷售量 價格下跌而需求量不變, 農民得到的收益就減少了。 這就是 “傷農”。以上,就是穀賤傷農的經濟學解釋。

一種意見認為,由於糧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且糧食關係到國際政治鬥爭權力,絕大多數國家重視本國糧食生產,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國家,採取了各種為保證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的干預糧食市場的支農政策。美國就是這樣,但總的說來,效果並不理想。

拓展資料:

一是費用很高,要維持糧價,政府就要按保護價收購在市場上賣不掉的糧食,為此納稅人要支付相當大的糧食庫存費用。

二是由於對農民的補貼是按產量來進行的,結果大農場主得到的補貼最多,但他們並不是農村中的窮人,而真正需要補貼的小農場主因產量低反而得到的補貼少。最嚴重的是,減緩了農業生產的調整,使得投入到農業的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沒有及時按價格訊號轉移到其他部門。

穀賤傷農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傳統觀點認為,農民從出售糧食中獲取之利潤取決於兩個因素:產量(Q)和糧價(P),利潤是二者的乘積;但這兩個變數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其關聯性由一條向下傾斜的對糧食的需求線來決定,二者成負相關關係_。

另外,糧食需求線缺少彈性,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然而,在經濟學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