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生的散文力作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3-01-01

餘秋生的散文力作路過歲月 2011-08-27

《文化苦旅》 1992年大陸出版 1995年臺灣出版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的代表作,書主要是以餘秋雨先生在全國各地的文化之地的遊覽過程為線索,思想非常深刻,語言也極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其中對人性的拷問也極為深刻。整本書向讀者展示了餘秋雨先生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以及書中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該書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 1995年 《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餘。為了寫作此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麼多時間才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蹟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霜冷長河

《霜冷長河》 1999年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麼重要、多麼殘酷、多麼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 2000年 《千年一嘆》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餘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行者無疆

《行者無疆》 2001年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晨雨初聽

《晨雨初聽》 2001年6月 也是餘秋雨的作品之一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 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訊號傳遞給你, 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蠢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2004年 《借我一生》

是餘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餘秋雨

笛聲何處

《笛聲何處》 2004年 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迴盪著胡笳長笛。只是,後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痴迷了兩百年之久的崑曲的笛聲。在《笛聲何處》當中,餘秋雨依舊以其一貫的文化的視角、散文的風格,關注的則是另一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的文化。餘秋雨稱,《笛聲何處》的創作準備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文化苦旅》還沒有進入臺灣,餘秋雨赴臺所到之處的一系列活動,均是以崑曲學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尋覓中華

《尋覓中華》 2008年 縱觀《尋覓中華》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和華麗的詞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以及一則則通俗的故事。餘秋雨也很少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述,往往是筆鋒一轉,人為地構造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歎,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它為每一名讀者解讀了中華文化的壯闊和黃河文明的盛衰,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悟,從而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去思索人生、思索未來。 餘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書》共分六冊。首批推出有關中國的兩本《尋覓中華》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2008年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一書,精選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進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書中的後半部分有關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生態的文章都是第一次發表。全書230千字。 從此,餘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準,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誤讀者。

問學餘秋雨

《問學餘秋雨》 2009年 近十餘年來,餘秋雨先生一直在以親身歷險的方式考察著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透過電視和書籍在全球華文界造成巨大影響。本書淵源就是餘秋雨老師 《問學餘秋雨》封面

在鳳凰衛視主持的文化類座談節目《秋雨時分》。但在主持完《秋雨時分》之後,秋雨老師並沒有匆忙推出改編版的相關圖書,而是歷時兩年,幾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創作後,才鄭重推出本書。 餘秋雨老師將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東方及中國各個時代的文化精髓,同時結合文化和電視傳媒的傳播威力,將極大地激發讀者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慾望。

新作: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2010年 我等不到了

餘秋雨在《我等不到了》開篇即說明了創作此書的初衷:“七年前,我寫了記憶文學《借我一生》。沒想到,這本書出版後在很多長輩、親友、同事、鄰居間引發了一場回憶熱潮。他們不斷向我指出需要補充和更正的地方。連一些以前並不認識的讀者,也轉彎抹角地為我提供各種參考資料。一位教授對《借我一生》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說‘什麼一生,你和妻子近十多年的經歷最為驚心動魄,但你顯然顧慮太多,寫得不清不楚。’他的批評很對,中國文學不應該違避當下的切身磨難,因為這不僅僅是自己的遭遇。寫下來才發現,真實,比文學還文學。” 餘秋雨說:“很多與我有關的人,都死去了。我很想與他們說話,不管他們能不能聽到。於是就有了眼前這本書——《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以平靜的語調敘述了家族的歷史,曾祖父、曾外祖父從浙江慈溪出發,闖蕩上海灘,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親、母親、姨媽、叔叔、“我”以及妻子馬蘭,眾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個世紀曆史的光影中沉浮;文革中表哥益生和叔叔之死,折射了畸形年代裡的畸形命運,平靜的敘述中蘊涵著悲壯的集體掙扎。餘秋雨介紹說,這是一部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一部深入靈魂的“中國讀本”。它告訴讀者,在你們出生之前,父輩們有過什麼樣的精神歷程,這種精神歷程又如何滲透到今天,成了你們的生存背景。 《我等不到了》是餘秋雨用筆一字一句寫出來的,因此他將此書珍惜地稱為“純手工寫作之記憶文學”。餘秋雨說:“也許這個奇怪的名稱能夠引發讀者的一種想象: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握筆支頤,想想,寫寫,塗塗,改改,抄抄,再把一頁頁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紙貼上。這種非常原始的‘純手工寫作’,與‘記憶’兩字連起一起,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餘秋生的散文力作12345cxy7 2011-08-20

是餘秋雨吧~他的著作:

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 1995年 《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餘。為了寫作此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麼多時間才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蹟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霜冷長河

《霜冷長河》 1999年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麼重要、多麼殘酷、多麼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 2000年

《千年一嘆》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餘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行者無疆

《行者無疆》 2001年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晨雨初聽

《晨雨初聽》 2001年6月 也是餘秋雨的作品之一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 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訊號傳遞給你, 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蠢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2004年

《借我一生》

是餘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餘秋雨

笛聲何處

《笛聲何處》 2004年 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迴盪著胡笳長笛。只是,後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痴迷了兩百年之久的崑曲的笛聲。在《笛聲何處》當中,餘秋雨依舊以其一貫的文化的視角、散文的風格,關注的則是另一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的文化。餘秋雨稱,《笛聲何處》的創作準備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文化苦旅》還沒有進入臺灣,餘秋雨赴臺所到之處的一系列活動,均是以崑曲學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尋覓中華

《尋覓中華》 2008年 縱觀《尋覓中華》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和華麗的詞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以及一則則通俗的故事。餘秋雨也很少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述,往往是筆鋒一轉,人為地構造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歎,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它為每一名讀者解讀了中華文化的壯闊和黃河文明的盛衰,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悟,從而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去思索人生、思索未來。 餘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書》共分六冊。首批推出有關中國的兩本《尋覓中華》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2008年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一書,精選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進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書中的後半部分有關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生態的文章都是第一次發表。全書230千字。 從此,餘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準,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誤讀者。

餘秋生的散文力作楓翔蝶舞 2011-08-23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裡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湧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裡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裡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山居筆記> 酣睡在寒風中

“文革”中有一件小小的趣事,老在我的記憶裡晃動。

那時學校由造反派執掌,實行軍事化管理,每天清晨全體師生必須出操。其實當時學校早已停課,出完操後什麼事也沒有了,大家都作鳥獸散,因此,出操是造反派體驗掌權威儀的唯一機會。

老師們都是驚弓之鳥,不能不去;像我們這批曾經對抗過造反派、現在已成甕中鱉而家裡又有很多麻煩事的學生也不能不去;只有幾個自稱“逍遙派”的同學堅持不出操,任憑高間喇叭千呼萬喚依然矇頭睡覺。這很損造反派的臉面,於是在一次會上決定,明天早晨,把這幾個人連床抬到操場上示眾。

第二天果然照此辦理,嚴冬清晨的操場上,呼呼拉拉的人群吃力地抬著幾張聳著被窩的床出來了。造反派們一陣喧笑,出操的師生們也忍俊不禁。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麻煩了,難道強迫這些“逍遙派”當眾鑽出被窩穿衣起床?如果這樣做他們也太排場了,簡直就像老爺一樣。於是造反派頭頭下令,“就讓他們這樣躺著示眾!”但矇頭大睡算什麼示眾呢?我們邊上操邊看著這些床,這邊是凜冽的寒風,那邊是溫暖的被窩,真是讓人羨慕死了。造反派頭頭似乎也覺得情景不對,只得再下一個命令:“示眾結束,抬回去!”那些溫暖的被窩又樂顛顛地被抬回去了。後來據抬的同學抱怨,這些被抬進抬出的人中,至少有兩個從頭至尾沒有醒過。

由這件往事,我想起很多道理。

示眾,只是發難者單方面的想法。如果被示眾者沒有這種感覺,那很可能是一個享受。世間的懲罰可分直接傷害和名譽羞辱兩種,對前者無可奈何,而對後者,地實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一個人要實現對另一個人的名譽羞辱,需要依賴許多複雜條件,當這些條件未能全然控制,就很難真正達到目的。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常受圍攻的人名譽未倒,而那些批判專家勞苦半輩子都未能為自己爭來任何好名譽的原因了。

讓他們站在寒風中慷慨激昂吧,我們自有溫暖的被窩,樂得酣睡。抬來抬去,抬進抬出,辛苦了。

餘秋生的散文力作mxy12170 2011-08-22

祈願 左與右的交會擦肩而過的瞬間眼淚伴隨著楓葉灑落在無聲的世界諾言吹敲著時間卻只看見支離破碎的殘缺昏黃的指示燈凝固著空虛演繹出你我朦朧的過去楓葉飄曳凌亂著思緒大地與天空的交際拼湊著遺忘的曾經搖盪著鞦韆卻覓不回那些感覺回憶已經死去彌留的是傷痛氣息命運的軌跡陰霾思緒輪迴在空中的摩天輪遺留在夢中的小小世界一千個世紀祈願我們不會輪迴相同的命運祈願@餘秋生$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葵潭鎮慈雲世鏗學校!515200五月的天空總是那麼晴朗,五月的風也是無比的柔和。在這個清爽的五月,詩歌之花遍地開放,無限的詩意棲落在大地上,一切都是那麼動人心絃。你是否會在命運的交錯中眺望過未來?那麼就隨我走進《祈願》吧,去尋找思想的交匯,去尋找願望的美好,一切都因你靜靜存在於你的周圍;而在《時光記》中,你可以看到那淡淡的哀傷,在古色古香的畫卷裡漸漸蔓延,直抵你的心房;《我不認識你,爸爸》中輕輕的質問,對爸爸的希冀和對自己的質詢,我想你也曾經有過,只是你不曾說出……

餘秋生的散文力作網友772302d 2011-08-21

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我覺得最好看的是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尤其是山居筆記,很有內涵,建議你看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