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荊公拒參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3-01-15

文言文閱讀荊公拒參吃瓜小能手17 2022-11-18

1。 荊公拒參文言文翻譯

荊公拒參原文:

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時薛師政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

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醫曰:“此垢汗,非疾也。”進澡豆令公頮面。公曰:“天生黑於予,澡豆其如予何!”

荊公拒參翻譯:

王荊公(安石)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團山人參入藥,確找不到這東西。恰好當時薛師政從河東回來,剛好有這種人參,便贈送給王安石几兩用,王安石卻不接受。

有人勸荊公說:“大人您的病不用這味藥沒法治,這病著實令人擔心哪,沒必要退回這些贈藥啊。”王安石說:“我一輩子沒用紫團參,也活到今天了。”最後也沒接受。

荊公面色粗黑,他的幕僚門人因此而擔心,便向醫生詢問。醫生說:“這是出汗後的淤垢,不是病。”於是這些門人向荊公進獻澡豆(估計是皂豆一類類似肥皂的洗面東西)讓他洗臉。王公說:“既然老天賜我一副黑麵孔,澡豆又能拿我怎麼樣呢”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

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一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注:至少是完成主體部分以及最終定稿,此點未有異議,考《夢溪筆談·序》亦無衝突),因此便以該園名為書名,曰“夢溪”。

筆談,則是由於平時和客人在園內交談,作者經常將“與客言者”記錄於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故用名“筆談”。兩者串列並稱,則為《夢溪筆談》。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鍾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

2。 荊公拒參文言文翻譯

荊公拒參原文: 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

時薛師政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

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醫曰:“此垢汗,非疾也。”

進澡豆令公頮面。公曰:“天生黑於予,澡豆其如予何!” 荊公拒參翻譯: 王荊公(安石)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團山人參入藥,確找不到這東西。

恰好當時薛師政從河東回來,剛好有這種人參,便贈送給王安石几兩用,王安石卻不接受。 有人勸荊公說:“大人您的病不用這味藥沒法治,這病著實令人擔心哪,沒必要退回這些贈藥啊。”

王安石說:“我一輩子沒用紫團參,也活到今天了。”最後也沒接受。

荊公面色粗黑,他的幕僚門人因此而擔心,便向醫生詢問。醫生說:“這是出汗後的淤垢,不是病。”

於是這些門人向荊公進獻澡豆(估計是皂豆一類類似肥皂的洗面東西)讓他洗臉。王公說:“既然老天賜我一副黑麵孔,澡豆又能拿我怎麼樣呢”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擴充套件資料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

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 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一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注:至少是完成主體部分以及最終定稿,此點未有異議,考《夢溪筆談·序》亦無衝突),因此便以該園名為書名,曰“夢溪”。 筆談,則是由於平時和客人在園內交談,作者經常將“與客言者”記錄於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故用名“筆談”。

兩者串列並稱,則為《夢溪筆談》。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

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

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鍾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

3。 翻譯文言文《荊公改字》

原文

王荊公絕句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①家藏其草②。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③圈去而改為“入”。旋④改為“滿”。凡⑤如是⑥十許⑦字,始⑧定為“綠”。 (選自《容齋續筆·詩詞改字》卷八)

譯文

王安石的一首絕句詩寫道:“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州那個地方的一個讀書人家裡收藏有這首詩的初稿,最初寫的是“又到江南岸”,後來圈去了“到”,批註說“不好”,改為“過”,又圈掉“過”改作“入”。隨後又改作“滿”。總共照這樣修改前後選用了十多個字,最終才確定為“綠”字。

字詞解釋

①士人:讀書人

②草:草稿,非正式的文稿(這裡指初稿,底稿)

③復:再

④旋:又

⑤凡:總共

⑥如是:像這樣

⑦許:表示大約接近某個數

⑧始:才

⑨吳中:地名,指蘇州一帶。

初用到、過、入三字,著眼於時令的變化,體現出了江南迴春;待用滿字,著眼於春深似海,體現出春意正濃;最後定用綠字,著眼於春的偉大生命力。春風作為春天的使者,把江南的草木都吹綠了。一個綠字把春到江南的生機勃勃的景象非常巧妙而又形象地描繪了出來。可見詩人在藝術手法上,善於翻新出奇,富有獨創性。這種注重垂煉字句,認真寫作的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4。 王荊公不受紫團參文言文翻譯

北宋·沈括《王荊公不受紫團參》白話釋義:

王荊公(安石)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團山人參入藥,確找不到這東西。恰好當時薛師政從河東回來,剛好有這種人參,便贈送給王安石几兩用,王安石卻不接受。有人勸荊公說:“大人您的病不用這味藥沒法治,這病著實令人擔心哪,沒必要退回這些贈藥啊。”

王安石說:“我一輩子沒用紫團參,也活到今天了。”最後也沒接受。荊公面色粗黑,他的幕僚門人因此而擔心,便向醫生詢問。

醫生說:“這是出汗後的淤垢,不是病。”於是這些門人向荊公進獻澡豆讓他洗臉。王公說:“既然老天賜我一副黑麵孔,澡豆又能拿我怎麼樣呢?”

原文:

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時薛師政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

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醫曰:“此垢汗,非疾也。”進澡豆令公頮面。公曰:“天生黑於予,澡豆其如予何!”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市)沈氏家族,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為進士。

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裡的藏書,並隨父親宦遊州縣,到過泉州、潤州、簡州和汴京等地,接觸社會,增長見識,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興趣和敏銳觀察力。

沈括自幼體弱,加上讀書十分用功,經常需要服食中藥調理。錢塘沈氏在醫藥學頗有建樹,有家傳藥學書籍《博濟方》,受家庭影響,沈括也從蒐集醫方開始鑽研醫學。

皇祐二年(1050年),沈周知明州(今寧波市),沈括借居蘇州母舅家,從舅舅許洞的著作與藏書中得益甚多,開始對軍事產生強烈的興趣。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奉命主持汴河疏浚工程,七月,加官史館檢討。按照慣例,皇帝每三年要到圜丘祭祀天地,吏員常藉此修建園林、謀取私利。沈括便考察南郊大禮的歷史沿革,撰成《南郊式》,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務。沈括按照新禮儀辦事,所省費用數以萬計,神宗十分滿意。

八月,淮南饑荒,沈括受命巡察,發放常平倉錢糧,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取得明顯成效,升任集賢校理,巡察兩浙農田水利。

兩浙水利工程規模浩大,沈括建議出錢僱用饑民興建水利,得到神宗的贊同。九月,沈括升任太子中允、提舉司天監。當時的日官都是些庸碌之人,對天文幾乎全然不知。沈括遂改革機構,改進儀器,召請衛樸修造新曆法,並向全國徵集觀測天象的書籍。

十一月,朝廷登記民間車輛,市易司打算填封私井以阻止四川私販井鹽,民議紛紛。沈括進言:民間都是太平車,不利於機動作戰;小鹽井很多,填封私井勢必要加強警戒,得不償失。神宗贊同,次日詔停此二事,擢升沈括為知制誥、兼管通進、銀臺司。

5。 荊公煉字 閱讀理解

荊公煉字(答案)

1。劃掉:①確實 ②確能

2。一揮而就:一動筆就寫成了。情不自禁:激動的感情自己不能抑制。

3。山:連綿青山。花:紅似火。水:碧如染、滔滔、波瀾起伏。

4。第一段:(1—2節)

段意:寫王安石觀景賞月。觸景生情寫出泊船瓜洲一詩。

第二段:(3—5節)

段意:寫泊船瓜洲詩成後,王安石斟酌潤色煉字的經過。

5。指王安石 煉是說用心琢磨,幾次修改使詞句精確、生動。

分四步:

①覺得第三句不如意,圈去“到”改為“過”。

②又覺不妥,抹去“過”改為“入”“滿”……

③撂筆出艙,使頭腦清醒。

④想到王維的詩句,最後選用了“綠”字。

6。 荊公煉字閱讀理解

荊公煉字(答案) 1。劃掉:①確實 ②確能2。一揮而就:一動筆就寫成了。情不自禁:激動的感情自己不能抑制。3。山:連綿青山。花:紅似火。水:碧如染、滔滔、波瀾起伏。4。第一段:(1—2節)段意:寫王安石觀景賞月。觸景生情寫出泊船瓜洲一詩。第二段:(3—5節)段意:寫泊船瓜洲詩成後,王安石斟酌潤色煉字的經過。5。指王安石 煉是說用心琢磨,幾次修改使詞句精確、生動。分四步:①覺得第三句不如意,圈去“到”改為“過”。②又覺不妥,抹去“過”改為“入”“滿”……③撂筆出艙,使頭腦清醒。④想到王維的詩句,最後選用了“綠”字。。

7。 我要尋找《荊公毀稿》的原文及翻譯

劉貢父①舊與王荊公甚款②,每相遇必終日。

荊公為參政③,一日,貢父訪之,值其方飯,使吏延入書室。見有草稿在硯下,取視之,則論兵之文也。

貢父善強記,一過目輒不忘,既讀復置故處,念吾以庶僚④渴⑤執政,徑入其便座,非是,復趨出,待於虎⑥下。 荊公飯畢而出,始復邀入座,語久之,問:“貢父近為文乎?”貢父曰:“近作《兵論》一篇,草創未就。”

荊公問所論大概何如,則以所見稿為己意以對,荊公不J悟其窺己作也,默然良久,徐取硯下稿裂之。 蓋荊公平日論議欲出人意表,有同之者,則以為流俗之見也。

(選自《宋人軼事彙編》卷九) 【註釋] ①劉貢父:宋代詩人、學者,做過長安、蘇州郡守等職。與王安石、歐陽修交遊甚密。

②款:誠懇,懇切。在文中指兩人交往密切。

③參政:參知政事,宋時官職,相當於副宰相。④庶僚:一般的僚屬。

⑤渴(y。):動詞,進見。

⑥房(w五):正房對面和兩側的房子。 【譯文】 宋代詩人劉貢父原先與王安石交往十分密切。

每次見面必交談終日。王安石在朝廷擔任參政時,有一天劉貢父去拜訪他,恰好王安石在後廳吃飯,就派侍從請貢父到書房休息,貢父在書房案上見有一份草稿壓在硯下,就取來閱之。

(本文共計2頁) [繼續閱讀本文]。

8。 閱讀文言文

小題1:侍奉;恩德;得同“德”,感激;恰好,正好;值得。

小題2: D

小題3:①這就是喪失了做人的本分了。②荊公曰:“(我)平生沒有紫團參,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③你太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

小題4:堅持原則,堅守底線,以身作則,(1分)拒絕金錢等的不良誘惑,(1分)始終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1分),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1分),管好自家的人、身邊的人(1分),才能保持本心。(答出其中2點即可)

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到了解全文的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如本題中“得”通“德”。

小題2:

試題分析:注意題幹中的提示,“意義”指字詞的含義,“用法”詞的變用,哪一點“相同”都可相同都可以。瞭解文言常用字詞多個義項,根據語境判斷,進行比較。D項中的“於”皆為“對”。

小題3: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謂”“本心”“固”“徹”“受”,最後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小題4:

試題分析:讀懂兩文,所感想的道理要與兩文中所說道理相通,即不貪慾,抵制名利的誘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