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課文《論語》十二則原文及翻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
  • 2021-11-20

七年級課文《論語》十二則原文及翻譯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14 回答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穫、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諡號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

4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5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說:“學習好像追趕什麼一樣,就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失掉它。”

6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7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8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9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又記得住的人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的思想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11陳亢問於伯魚曰:“自亦有異文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穫,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12子曰:“小人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七年級課文《論語》十二則原文及翻譯 大叔 1級 2013-10-14 回答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裡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七年級課文《論語》十二則原文及翻譯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14 回答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不也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開心的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了。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讓學業陷入困境。”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孔子在河邊感嘆:“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男子漢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罕》)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