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的歷史依據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
  • 2022-03-20

虎符的歷史依據是什麼? 學絵紾悕 1級 2016-10-26 回答

虎符,亦稱兵符,因作成伏虎狀,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虎符能分成左右兩半,用兵時,左一半交給帶兵的將帥,右一半由國君儲存。要調動軍隊時,國君將右一半交給差遣的將領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驗證可信,方有權調動軍隊。

戰國時秦相呂不韋掌握著大批軍隊,對秦王(嬴)政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嬴政親政後,於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用虎符收編了呂不韋的軍隊,使得呂不韋空有相國之名而無實權。

公元前257年,秦軍進攻趙國,兵臨邯鄲城下,趙國求救於魏楚兩國,魏國派大將晉鄙率軍10萬救趙。這時秦國向魏國施加壓力,魏王屈服令晉鄙按兵不動。趙國相國見魏不肯進兵,就寫了一封告急信給魏國相國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透過魏王妃子如姬的幫助,盜出魏王親自掌握的半個虎符,假傳王命,擊殺晉鄙,奪得兵權,然後率兵8萬,會同楚軍一起救趙,遂解邯鄲之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1942年郭沫若先生曾以此故事為題寫了著名的歷史劇《虎符》。由此故事也可看出當時虎符制度的嚴密。

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長9.5釐米,符身上有銘文9行40字,錯金而成。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國杜縣)。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隊下火)之事,雖毋會符,行殹。”據此可知,當時用兵時,50人以上,必須出示會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此符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還收藏有一件陽陵虎符,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虎符,出土于山東棗莊,上有錯金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因為虎符是發兵之物,貴在謹慎嚴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於藏匿,不易被人發現。

漢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變化。秦代虎符銘文,銘於符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漢代虎符則不同,銘文刻於虎脊之上,騎於中縫,只有合符之後,方可通讀。1989年在陝西咸陽秦都區灃西鄉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漢代銅質虎符,虎符長5.8釐米,錯銀、篆書,脊文8字:“與齊郡太守為虎符。”魏晉南北朝時期,虎符沿用不衰。唐代將虎符改為魚符,宋代以後皆用牌。

虎符的歷史依據是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24 回答

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儲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使用,才可以調兵遣將。

虎符的歷史依據是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24 回答

古代調兵遣將是要有所謂“令牌”存在的,即要有憑證、依據才能行使統兵打仗的權利,而這個憑證就是兵符或稱作虎符。虎符是古代君王授予臣屬兵權和有權調撥軍隊的證物。一般用銅鑄造成虎形,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留存給中央政府,左半則發給地方官吏或者統兵將帥。調撥軍隊的時候,虎符必須由使臣持符驗核,方能生效。

虎符的歷史依據是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24 回答

古代軍隊調動權分屬不同部門管理,虎符類似公章,在不同部門存放,當兩個互相齧合時,才能生效。

虎符的歷史依據是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1-01 回答

一般一般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