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幾個熟語,成語的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5-03

詢問幾個熟語,成語的意思Mr.M1級2008-02-02 回答

展開全部

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 ( wéi biān sān jué )

釋 義 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 處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示 例 元·耶律楚材《過天德和王輔之》:“~耽羲《易》,蕭散風神真隱人。”

典 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

“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宋歐陽修作《易童子問》,提出許多疑問,認為“十翼”、“皆非聖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後,對十《易經》和《易傳》的寫作年代和作者的問題,成為學術界持久華淪的問題。許多人否定孔子與《易傳》的關係,進而否定孔子與《周易》的關係。

-般學者認為《易經》作於殷末周初,而《易傳》則成於戰國時代。《十翼》雖非孔子一人手筆,《易經》、《易傳》與孔子的密切關係卻難以否定。

《左傳》、《國語》記載,春秋時期的人引《易》占卜論事,就有二十餘條,通《易》學的人分佈於周、魯、衛、鄭、晉、齊、秦各國,說明當時流行《易》學,學習者甚多,可能還是一種時髦。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作為周遊列國的大學者孔子怎麼會不學《易》、不談《易》呢? 《史記·儒林列傳》還記載孔子的傳《易》系統。孔子傳《易》給魯國商瞿,商瞿六世傳到齊人田何。田何傳東武人王子仲,王子仲傳葘川人楊何,楊何又傳給齊人即墨成、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葘人主父偃。《漢書》把《史記》省略掉的中間四世補齊,他們分別是:東魯橋庇子庸、江東{馬乾}臂子弓、燕周醜子家、東武孫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殘卷附錄《易傳》六篇,分別是《二三子問》、《繫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據廖名春考證,這些應為戰國中、後期的作品,不會晚於《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二三子問》中,記載孔子與子貢等學生討論《周易》的對話。 從以上資料可見,孔子晚年確實喜讀《周易》,而認真鑽研《周易》,以致韋編三絕。還向學生傳授過《周易》。傳統說法,孔子作《十翼》,後人對《十翼》進行研究,發現與傳統說法不一致之處,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書,不可能寫“子曰”。可以作這樣的推測,開始,孔子口講,經幾代傳授,到戰國中期,傳《易》者寫於竹帛,才真正成書。傳《易》者採納了孔子以來歷代傳《易》者的說法,整理成系統的《易傳》,稱孔子所傳,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歷代傳《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寫,就認為《易傳》孔子無關,是不妥當的;相反,如果認為它是孔子所傳,其中每一句話必定是孔子所寫,也未必妥當。

耳鬢廝磨

詞 目 耳鬢廝磨

發 音 ěr bìn sī mó

釋 義 鬢:鬢髮;廝:互相;磨:擦。耳與鬢髮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出 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 :“咱們從小耳鬢廝磨,你不曾拿我當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示 例 自此~,親同形影。(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用 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男女相戀

嘉言懿行

成語嘉言懿行詳細說明

成語:嘉言懿行 拼音:jiā yán yì xíng

成語解釋:有教育意義的好言語和好行為。

成語出處:《朱子全書·學五》:“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記錄之。”

舉例說明:這部書叫《帝鑑圖說》,出於明朝張居正的手筆,輯錄歷代賢主的嘉言懿行。(高陽《玉座珠簾》上冊)

金甌無缺

金甌無缺 ( jīn ōu wú quē )

解 釋 金甌:盛酒器,比喻國土。比喻國土完整。

出 處 《南史·朱異傳》:“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

用 法 主謂式;作賓語;比喻國土完整

示 例 但各州之地,俱半錯衛屯,半淪苗孽,似非當時~矣。(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

近義詞 完整無缺

反義詞 殘山剩水

典 故

南北朝時期,大將軍蕭衍殺死南齊的最後一個皇帝蕭寶融後自己稱帝建立梁朝,成為梁武帝。他重用奸臣朱異,北方降將侯景叛亂,他沒有采納謝舉的打落水狗的建議,而稱自己的國家像個沒有缺陷的大金甌,結果被叛軍侯景所殺

計日程功

【注音】:jì rì chéng gōng

【解釋】:計:計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進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計算。形容進展快,有把握按時完成。

【出處】:《禮記·儒行》:“程功積事,惟賢以盡達之。”

【示例】:法治國雖進不必驟,而得寸進尺,~。 ◎清·梁啟超《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

【近義詞】:指日可待、企足而待

【反義詞】:曠日持久、遙遙無期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工作等馬上大功告成

針砭時弊

zhēn biān

①砭:古代治病的石頭針。後泛指金針治療和砭石出血:其人善醫,尤得針砭之妙術。

②比喻指出錯誤缺點:時時苦語見針砭;針砭時事政治。

時時苦語見針砭,邂逅天涯得三益。——范成大《晞真閣留別方道士》

針砭時弊:指出現下社會中存在的不正之風,惡劣習氣,等等。

切中肯綮

肯綮,是指骨肉相連的地方。切中肯綮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方向準,一下子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詢問幾個熟語,成語的意思匿名使用者1級2008-02-02 回答

展開全部

韋編三絕

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耳鬢廝磨

鬢:鬢髮;廝:互相;磨:擦。耳與鬢髮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嘉言懿行

成語解釋:有教育意義的好言語和好行為

金甌無缺

解 釋 金甌:盛酒器,比喻國土。比喻國土完整。

計日程功

計:計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進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計算。形容進展快,有把握按時完成。

針砭時弊

①砭:古代治病的石頭針。後泛指金針治療和砭石出血:其人善醫,尤得針砭之妙術。

②比喻指出錯誤缺點:時時苦語見針砭;針砭時事政治。

切中肯綮

肯綮,是指骨肉相連的地方。切中肯綮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方向準,一下子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詢問幾個熟語,成語的意思匿名使用者1級2008-02-02 回答

展開全部

韋編三絕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耳鬢廝磨

鬢:鬢髮;廝:互相;磨:擦。耳與鬢髮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嘉言懿行

有教育意義的好言語和好行為。

金甌無缺

金甌:盛酒器,比喻國土。比喻國土完整。

計日程功

工作進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計算。形容進展快,有把握按時完成。

砭:古代治病刺穴的石針,後泛指金針治療和砭石出血。像醫病一樣,指出時代和社會問題,又針又砭,求得改正向善。

切中肯綮qīe zhōng kĕn qĭng

肯綮,是指骨肉相連的地方。切中肯綮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方向準,一下子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