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對常州的詩詞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6-19

蘇軾對常州的詩詞連江一點萍 2009-05-10

蘇東坡,北宋傑出的文學大家,一代文壇盟主。他於文學、藝術、醫學、經學,以及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創作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

就是這樣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與我們江蘇常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特別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卻選擇了常州作為他的終老之地。常州成了蘇東坡的第二故鄉。

有人認為蘇東坡獲赦北歸以後,選擇常州宜興(宜興舊屬常州)作為他的卜居地,純屬一種偶然性的無奈之舉。其實,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從他的詩、詞、文、札記、奏章等來看,此舉決非偶然。它是蘇東坡衡量再三後的選擇。

為什麼蘇東坡與常州宜興會有這麼深厚的感情呢?他為什麼會選擇常州宜興作為他的卜居之地呢?

一、 雞黍之約

蘇東坡與常州宜興的緣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那年蘇東坡進京趕考,進士及第。在一次同年們聚會上,與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興縣的蔣潁叔(之奇)、單錫以及武進縣的胡宗夫等。蘇東坡從蔣之奇、單錫、胡宗夫的介紹中,瞭解到了江南的秀麗風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風景迷住了。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興的“雞黍之約”。然而,由於年少氣盛,蘇東坡自認為自己還沒有施展抱負,故當時只是一時的興致所至,並沒有非常認真,這可以從蘇東坡與蔣之奇的唱和之詩中看出:

月明驚鵲未安枝,一棹飄然影自隨。

江上秋風無限好,枕中春夢不多時。

瓊林花草聞前語,�畫溪山指後期。

豈敢便為雞黍約,玉堂金殿要論思。

後來,蘇東坡又先後結識了常州的錢公輔、錢濟明(世雄)父子、胡仁修、報恩寺長老和宜興的滕元發(達道)、邵民瞻、蔣公裕等老友。

這些同窗好友都與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後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貶斥的流放生活中,這些好友給予了他無私的關心。

友情、親情的溫暖與關懷,是蘇東坡鍾情於常州宜興的源頭。

二、 風光無限好

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他於熙寧六月歲末到熙寧七年五月奉命

赴常潤一帶賑災,在常州一帶滯留半年左右。完成賑災任務後,他應好友蔣之奇、單錫等的邀請,在宜興小住,在他們的陪同下,遊覽了芙蓉山水、�畫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勝。蘇東坡流連於群山蒼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錯綜的美景之中,就彷彿置身於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優美淳樸的田園風光中。十分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依稀感到了陽羨(宜興的別稱)正是他將來躬耕退隱的歸宿。

蘇東坡在常潤賑災時,曾寫過五首懷念杭州太守陳襄的詩。其中第五首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陽羨溪頭米勝珠。

賣劍買牛吾欲老,殺雞為黍子來無。

地偏不信容高蓋,俗儉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滯,經營身計一生還。

惠泉山下濡溼的泥土,陽羨溪頭晶瑩的大米,江南地方簡樸淳厚的民風,深深地吸引了蘇東坡,使他閃起了歸老於此的念頭。

熙寧七年五月蘇東坡好友錢公輔在常州逝世,蘇東坡前去弔喪,並作《哀詞》,發出了“吾行四方而無歸兮,逝將此焉止息”、“獨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這說明了蘇東坡後來選擇常州作為他的歸隱之地,並非偶然,他對常州這方土地是早有所鍾情的。

就在這年,蘇東坡委託宜興好友在宜興買田,準備將來在此歸隱。

三、 求住常州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五年。直到元豐七年才得到赦

免。政治上的坎坷沉淪使他退隱田園、躬耕自給的願望更加強烈。常州美麗富饒的土地、溫和溼潤的氣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讓他留戀不已,他決定請求朝廷讓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兩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寫道:“……而貲用罄竭,無以出陸,又汝州別無田業可以為生。犬馬之憂,飢寒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興縣,粗給饘粥,慾望聖慈,特許於常州居住。”

當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時,他喜極而泣,為如願以償而歌:“歸去來兮,清溪無底,上有千仞嵯峨;畫樓東畔,天遠夕陽多。”

元豐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蘇東坡率全家抵達常州貶所。幾經周折,蘇東坡終於回到了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遊遍了常州城景。在太平寺和報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詩:“六花�葡林間佛,九節菖蒲石上仙;何似東坡鐵拄杖,一時驚散野狐禪。”“碧玉碗盛紅瑪瑙,井華水養石菖蒲。也知法供無窮盡,試問禪師得飽無。”

幾天後,蘇東坡攜全家定居宜興的田莊。置身於江南農家風光,蘇東坡由衷地發出了感慨:“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從物外遊。有書仍懶著,且漫歌歸去。筋力不辭詩,要須風雨時。”

這時蘇東坡完全過著理想的生活,沒有政治,沒有公文,沒有吃不飽飯的後顧之憂。他完完全全地放鬆著自己,從從容容地享受著江南秀麗的風光。

但命運總不讓蘇東坡有塊寧靜的土地。這時政局起了極大的變化,朝廷又起用蘇東坡,並委以重任。喜憂參半的他只得告別了他剛剛建好的家園,啟程赴任去了。

四、 常州了緣

元佑八年,一直保護蘇東坡的高太后去世了。災禍接連降到

蘇東坡身上。他連連被貶,從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從惠州被貶到海南島的儋州。直到元符三年,蘇東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朝廷給了他一個虛職,允許他在外州任便居住。這樣,蘇東坡就面臨著去哪裡養老退休、安享晚年的選擇。

蘇東坡的第一個選擇是回四川老家。中國人都講究“葉落歸根”,而且他的父親蘇洵墓穴旁留有蘇軾、蘇轍的兩個位置。蘇東坡一度也曾想“葉落歸根”,但他從熙寧元年服父喪離開四川老家以後,30多年再也沒有回過老家了。他在四川既沒有田產,也沒有親人,他只好放棄了回老家的打算。

蘇東坡的第二個選擇是杭州。蘇東坡兩次任職杭州,他與那裡的老百姓感情非常好,而且杭州的山山水水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很想去那裡定居。他曾說過:“蜀若不歸,即以杭州為佳。”但杭州的生活費用很高,他在那兒也沒有田產。蘇東坡一生不斷遷徙流放,生活困頓,沒有積蓄,最後也只能作罷。

蘇東坡的第三個選擇是去潁昌(今許昌)和蘇轍相聚,將來去嵩山隱居。蘇東坡想到自己兄弟兩人自入宦後一直離多聚少,現在都已年邁,他很想和蘇轍團聚。不過這時政治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庇佑元佑黨人的向太后已經逝世,政治風向又轉回原狀。他越來越感到潁昌離京城太近,絕不能清靜。而且蘇轍這幾年流離貶謫,經濟也很拮据,自己一家去他那裡,又將加重他的負擔。他考慮再三,毅然放棄了去潁昌與弟弟相聚的計劃。

蘇東坡的第四個選擇便是去常州、宜興。他在宜興買有田產,能夠供他生活。他的兒子家人也在常州一帶生活,可以就近照顧他。在常州、宜興一帶,他還有不少好朋友,如蔣之奇、單錫、錢世雄等,尤其是錢世雄,在他被貶南方時,不斷派人送信送物,兩人的情誼始終不渝。在常州居住,他可以和老朋友們比鄰而居,吟詩作賦。而且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飢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朋友朝夕相處,安度自己的晚年,何樂而不為呢?於是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今已決計居常州”。然而一路的顛簸,使得蘇東坡身體極為虛弱。他在返常州的途中不幸染病。抵達常州後,病情始終不見好轉。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北宋一代文豪蘇東坡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終老於常州城內顧塘橋畔孫氏館。

縱顧蘇東坡的一生,與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年蘇東坡初出茅廬,中舉及第,便與多位常州籍同考舉子結成好友,他們在蘇東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絢爛的江南風光,使他與好友們訂下了“雞黍之約”。然雖有定居誓言,但畢竟未經深思熟慮,是信口所至。真正到了常州地區,蘇東坡領略到了那水鄉山野的神韻,便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年離開黃州時,蘇東坡兩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終於如願以償,從此和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使在元佑時期,他政治上紅極一時時,他還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講定:“某已卜居毗陵,與完夫有廬裡之約。”他在北歸途中,一路均有人熱情挽留,有的甚至無償提供居舍,但他總是堅定地說:“然某緣在東南!”他終於返回了魂牽夢縈的常州。最後遂了他在熙寧七年在常州悼念錢公輔的《哀詞》中的夙願:“大江之南兮,震澤之北。吾行四方而無歸兮,逝將此焉止息。”

“出處窮達三十年,未嘗一日忘吾州。”這是宋費補之對蘇東坡與常州之緣最確切的概括。

蘇東坡與常州之緣,正如他自己所說:“殆是前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