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百年曰期,頤)翻譯急需,O(∩_∩)O謝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1-12-09

《禮記 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百年曰期,頤)翻譯急需,O(∩_∩)O謝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0-06-14 回答

一、譯文

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qí] ,這時候就該役使他人了;

七十歲叫做老,這時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八九十歲的人叫做耄[mào] ;七歲的孩子叫做悼。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令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

二、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三、出處

《禮記·曲禮》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禮記·曲禮》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

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而不瞭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

所以,七十子後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於《儀禮》的附庸。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後,西漢能見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寫的“記”依然不少,《漢書·藝文志》所載就有“百三十一篇”。

二、作品賞析

《禮記》四十九篇的文體大致可分為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三種類型。文章結構比較完整,論證透闢,條理清晰,邏輯性強,並注意採用多種手法來說理。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

《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三、作者簡介

戴聖,字次君,西漢時人,據據《漢書·儒林傳》《廣平府志》《歸德府志》《客家戴氏族譜》《新泰縣誌》等古文獻均記載其為西漢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

漢宣帝時,戴聖曾被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議,評定五經異同。終生以授徒講學和著述為業,曾選集戰國至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禮記·曲禮

《禮記 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百年曰期,頤)翻譯急需,O(∩_∩)O謝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0-06-14 回答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禮記 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百年曰期,頤)翻譯急需,O(∩_∩)O謝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0-06-14 回答

最佳答案《曲禮》是一本古書。是組成《禮記》的一部分。曲為細小的雜事。。禮為行為的準則規範。“曲禮”是指具體細小的禮儀規範。

1、〔曲禮曰:“毋不敬,嚴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君子沒有不恭敬、不嚴肅的形象,這種形象就像在思考一樣。說話有條理,抑揚頓挫,節奏分明。心定則其言安穩而舒暢,容態恭嚴而語辭安定,則君子之形象已俱,民眾佩服。

2、〔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傲則不敬,人之傲態決不可以助生以長。情慾享受,適可而止,決不可以任其縱放。學海無涯,道境無止,若有時機,不可自滿而止。舊守久厭,新進欣得。明淨心舒之樂,尚不可長久,況世俗之塵樂乎?任何事、物,到了一定的情形,就要走向反面。菩薩的倒駕慈航,是為苦中尋樂,以救度眾苦為樂,此乃超然之樂,非常以舒泰為樂。更不用說以賞心悅目為樂了。

3、〔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

賢者在最親密的人面前與嬉戲娛樂之際也要存在幾分尊敬,對畏懼的人也要有愛護之心,對所愛的人、物也要看得到他的不是之處,對所憎恨的人、物也要看得到他的好處與長處。積存起來的財、物,在恰當的時機也要捨得分散下去發揮作用。安居在安樂、舒適的環境之中,倘若於道義上須要的話,也要毫不猶豫的馬上離開。

4、〔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

面臨財物,無論多少,不要以苟且的方式以得到,是本分才要,不是自己應得的,無論多少都不能要,更不能以不光彩的手段去獲取。有危難臨身,不要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以求倖免。有忿恨時,首先要考慮後果,不要魯莽舉措以求舒怨。本分也不要希望很多,輕少則舒爽,重多則累贅,況且世勢難料,求勝者,未必能勝,希多者未必得多,徒勞心力,反為己失。

5、〔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不要追根問底地去要對方解釋自己對別人所說的話中的疑點,而是把自己的看法或掌握的情況直接講述給他,讓別人自己去決擇。勿有,不保留什麼。

6、〔若夫坐如屍,立如齊。〕

坐端立正,不歪不斜。不屍,直而不曲。如齊,不左右長短。

7、〔禮從宜,使從俗。〕

朱子說:“五方皆有性,千里不同風。”禮之用和為貴,恭敬禮貌的態度為主,禮節儀式則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而施為。當時的情況適宜用什麼樣的禮節,就用什麼樣的禮節。各地風俗不同,必須入境隨俗。只要知道禮節是表示尊敬、有長幼之次序、有尊卑之分別這個總原則就行了。

8、〔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

禮節是為了審定親疏、裁決嫌疑,分別同與異,明白是與非的尺度。

9、〔禮不妄說人,不辭費。〕

心浮氣燥之人就話多,君子之人,言達意即止,因為言之復而聽者厭。

10、〔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

逾越節制則招辱,侵犯欺人則忘讓,戲謔輕薄則忘敬。沒有這三種不良習慣則持以莊敬純實之誠而遠離開恥辱矣。

11、〔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修持你的行為以實踐你說的話,就叫著善行。行為有修持,說話合符道理,這就是禮節的本質。

12、〔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人從我處來取禮節以修身,並不是我拿禮節去約束誰。只可以來而求學,不可以往而施教。

13、〔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要成就於道德仁義,就必須先從規規矩矩的做人入手,沒有第二條路。不可能有哪個放蕩不羈的狂徒不守規矩而修成道德仁義之正果的。

14、〔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設教以正風俗,總是教人以禮貌文明,而禮節則包括了文明禮貌的一切。

15、〔分爭辯訟,非禮不決。〕

理有曲直,事有是非,明決是非曲直,不依禮節就不行。

16、〔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不以禮節就沒法分出尊卑上下。進仕為官、先師導引、學事習業,求師傳授,沒有禮節就不親熱了。班朝議事、訓練軍隊、委任官員、行施法令、不依禮儀程式,就沒有威嚴而行使不了職權。所以君子形恭態敬、節制、謙讓以表明禮體。

17、〔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也禽獸之心乎?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禽獸也有會說話的,人雖然會說話,假如沒有禮節,不也是禽獸之心麼?禽獸沒有禮節,所以有父子同雌、母女共雄的情況。

18、〔是以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因為這樣,聖人才作為,制禮節以教育人,使人有禮節,知道人應該在許多方面與飛禽走獸有所區別。

19、〔大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大上,皇帝之世,尊貴道德,誠以及人,三王之世,禮節備而倘報,來而報往,往以報來,有禮節,則有尊卑上下,人而得安穩。沒有禮節次序的社會,人人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會危而不安,因為這樣禮節就非學不可了。

20、〔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者,而況富貴乎?〕

禮,是放低自己而尊敬別人,雖是用力氣者與謀私利者,必然有受到尊敬的時候,何況是有經濟地位的人與有社會地位的人?

21、〔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有錢人與有地位的人之所以驕傲與放縱;貧窮的人與低賤的人之所以膽小害怕,是心內無份定而隨境物以輕重易心的緣故。好禮則有得於內心而外來之境、物莫能左右其心志。

22、〔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人生十歲名為幼年,是學習的年齡。二十歲是青年時期。三十歲是身體發育健壯時期,就有家室了。四十歲是心志不惑之強立之時,就可以入仕途了。五十歲稱作‘艾’,知事理,有憐憫心,就可以服官從政了。六十歲就稱為‘耆’,就可以以資歷經驗指使青年人做事了。七十歲方可稱‘老’,就可以將家事委託給後人了。八十、九十歲稱作‘耄’,是頤養天年的時候了。人生七歲時就稱作‘悼’,年齡在‘悼’與‘耄’時,雖然犯了刑律,卻也不受法治了。超過百歲就稱作‘期’,純粹的受供養的年齡了。

23、〔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以几杖,行役婦人,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於其國則稱名,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七十歲心力皆衰,宜告老退休。若不得謝任,必行以拄杖,有婦人照顧起居,去他方必乘舒適的車。自己稱自己為‘老夫’。在自己的國內則自稱名。有別國來訪問,則以文通禮,告之以制度。

24、〔謀於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長者問,不辭讓以對,非禮也。〕

去求教於長於己者,必俸其杖以為禮。回答問題要謙讓,說明即可,不可以口若懸河,意如奔馬,放言以忘形。

25、〔凡為人子之禮,冬暖而夏涼,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

自己身為子女,對父母之四時溫涼,晨昏適否,必以關心。不和人爭一時之忿,恐有事端臨身而累及父母之心、力。

26、〔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遊稱其信也。〕

一命受爵,再命受衣服,三命受車馬。不及車馬,不與父並榮也。僚友、一同為官者;執友,志同道合者;交遊,普遍交往者。

27、〔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見父母輩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不教你進不敢擅進,不叫你退不敢擅退。迫必請準。沒有問到你,不能擅自插嘴答問。

28、〔夫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

父母在,去哪裡必須告訴父母,回來了要見見父母,不可以到父母不知道的地方去,學習的東西必定屬於正當的一種。

29、〔恆言不稱老。〕

父母在,自己年歲再大,也不稱老。自己稱老則父母覺得更老。恆言,隨常說話,口頭語。

30、〔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比自己年長一倍的,就當父母看待,年長十來歲的,就當兄長看待,年長四、五歲的,就可並行平坐而稍分先後。有五人以上在一起,其中年歲大的就必須另坐一席或另坐一方。

31、〔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室之西南隅為奧,主奧、中席為尊者之道,中道、中門皆尊長所出入、行走者。

32、〔食饗不為概。〕

概,計量。俸親、迎客、祭祀皆為食饗。不為概,即不敢計量以限。順親之心,不敢自作主張為限節也。

33、〔祭祀不為屍。〕

父在而子不承祭祀。子承則父北面而參,心焉能安哉?

34、〔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懼辱親也。〕

守孝之人子,心中常想像著父母的形與聲,不去有危險的地方,不在黑暗處做事,不隨便言笑。

35、〔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

父母在時,不允諾朋友以赴死難,不能揹著父母有私人財富。

36、〔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採。〕

父母在,帽子不能有純白色的飾物,也不能有純白色的衣領。當室,為父後者,其他不必如此。

37、〔幼子常視毋誑,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傾聽。〕

母親應經常教孩子不可欺誑,更不要騙小孩子。小孩子不能穿毛、皮做的衣或裳。不準斜立、倚站,不能側耳傾聽。

38、〔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年長者抱著就要兩手都抓著長者之手,若長者俯身與言,則童子以手遮口而回答。

39、〔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先生、父兄、老師,資齡長於己者皆是。有尊長在一起,不可先於尊長而和人打招呼。尊不識而己識者,必先稟而後告。路逢尊長,必先停行下馬,主動往見。彼言則對,彼不言則問訊而趨退。彼行,方復行。

40、〔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跟隨尊長去高處或平原,必須隨尊長之視方而視,以免其問之而卒不能答也。在城、樓上不亂指,恐惑人之見。城、樓、高處不呼叫,恐驚人聽聞。

41、〔將適舍,求毋固。〕

不要固執向主人求什麼。求之者,應即可,不允者不復求,客之道。

42、〔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將要上堂,必聲揚之,不要攝手攝足。戶外有二履,並長者室內共有三人,三人聲不外傳,必有密謀,故不聞言不入也。今之進門先敲,應諾方進,也是這個意思。

43、〔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

為客入主人之室,手不亂動物品,目不左右回顧,恐犯主人之忌,或疑其察主人之隱私也。進來門是開著的就讓它開著,進來門是關著的,進來後也必須關上,以隨主人之意。也許還有後來者,所以不必把本來開著的門關上。

44、〔毋踐屨,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不能踏踩先入者所脫之鞋,必須從前邊入席,提衣從席角而入坐,言語、問對必須謹慎恭敬。

45、〔大夫士出入君門,由闑右,不踐閾。〕

東為右,為主道,西為左,及客方。由右,從主而不敢為客。不踐閾,不踩門檻也。

46、〔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

請入為席,主人給客人請告,入而布席。固辭,三次推讓,肅客,俯首恭請。

47、〔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

降等,客人的身份地位比主人低,主人禮客,讓之西階。客人因身份地位不如主人,必須謙讓欲從主人之後而入。主人固辭,客人方可復從左而當客道以行。

48、〔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主讓客辭,主人遂先一步而登,客從之,一步一階,不可超前,不可落後。主足後啟,客足即落,是為聯步。

49、〔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

薄簾之外不快行,恐風動而簾開,洩內室之隱秘。堂上有擺設,不可快行,恐有觸覆之意外。手裡拿著貴重或易碎之物,不可快行,恐損傷也。堂上小步而行,恭敬之意。堂下大步而行,地方寬闊。在屋裡不張開兩臂飛跑,因為沒有這個條件。

50、〔並坐不橫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二人以上並坐,不能橫著手臂。請別人坐,你必坐。請別人立,你必立。

51、〔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鄉而扱之。〕

給尊長掃地,先把掃帚放在掇箕之上,然後右手把掃,左手提衣前下襬遮著掃。邊掃邊退。掃完,左手拿箕,箕口不能向著尊長,將塵掃入箕內,用掃帚蓋在掇箕上,端去野外倒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