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含信的句子,並說明出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7-02

我要找關於“信”的含義。是要有句子和出處。

古文中含信的句子,並說明出處。akscpvjw推薦於 2016-04-02

xìn (1) ㄒㄧㄣˋ (2) 誠實,不欺騙:~用。~守。~物。~貨。~誓旦旦。 (3) 不懷疑,認為可靠:~任。~託。~心。~念。 (4) 崇奉:~仰。~徒。 (5) 訊息:~息。杳無音~。 (6) 函件:~件。~箋。~鴿。~訪。 (7) 隨便,放任:~手(隨手)。~步(隨意走動,散步)。~筆。~意。 (8) 同“芯2”。 (9) 姓。 (10) 鄭碼:NSVV,U:4FE1,GBK:D0C5 (11) 筆畫數:9,部首:亻,筆順編號:324111251

shēn (1) ㄕㄣˉ (2) 古同“伸”,舒展開。 (3) 古同“伸”,表白。 (4) 鄭碼:NSVV,U:4FE1,GBK:D0C5 (5) 筆畫數:9,部首:亻,筆順編號:324111251

xìn 〔形〕 (1) (會意。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 (2) 同本義 信,誠也。——《說文》有諸已之謂信。——《孟子》 信,言合於意也。——《墨子經》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謂之信。——《國語·晉語》期果言當謂之信。——《賈子道術》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禮記·經解》 信誓旦旦。——《詩·衛風·氓》反賊無信!吾不幸誤中汝奸計也!——《三國演義》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傳·莊公十年》 信而見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則是無信。——《世說新語·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諾言);信人(講守信用的人) (4) 真實,不虛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謂為信然。——《三國志·諸葛亮傳》 其事信。——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5) 又如:信官(誠實不欺的官員);信賞(懸賞);信賞錢(懸賞金);信人(誠實的人)

xìn 〔動〕 (1) 相信;信任不我信兮。——《詩·邶風·擊鼓》 且單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記·蘇武傳》 不自信。——《戰國策·齊策》 親之信之。——諸葛亮《出師表》猶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笑而不信。——宋·蘇軾《石鐘山記》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過;信愛(信任喜愛);信納(相信採納);信不信由你;聽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諾不信則兵弱。——《荀子·富國》 小信未孚。——《左傳·莊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賈誼《過秦論》 信義著於四海。——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信義安所見。——《漢書·李廣蘇建傳》虜帥失信。——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4) 住宿兩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詩·周頌·有客》子庚門於純門,信於城下而還。——《左傳·襄公十八年》 (5) 證實;應驗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曉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聊齋志異》 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陸游《蝶戀花》 (7) 又如:通道(知道;料道)

xìn 〔名〕 (1) 信約;盟約 以繼好結信。——《左傳·襄公元年》 (2) 符契;憑證 行而無信。——《戰國策·燕策》 (3) 又如:信籠(內盛物品後封口加蓋印信的箱籠);刻木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傳送函件或口頭訊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書。——《資治通鑑》越絕糧,使素忠為信,告糶於吳。——《越絕書》 司空鄭衝馳遣信就阮籍求文。——《世說新語·文學》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訊”。音訊 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資訊;訊息);信炮(按約定訊號所放之炮);信音(音信;訊息);通風報信;凶信;信鴿;信鴻;信鳥;信問(資訊) (8) 書信,信件(晚起義。先秦兩漢的書信又用“書”字表示) 函使報信。——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遞信件的機構);私信;掛號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簡(書信) (10) 姓

xìn 〔副〕 (1) 放任;隨便 要不拿出綱紀來,信著他胡行亂做,就不成個人家。——《醒世姻緣傳》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唚。不顧事實,隨便亂說);信著(任著;任憑);信手拈來;信步 (3) 果真,的確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史記·華佗傳》 煙濤微茫信難求。——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信知生難惡。——唐·杜甫《兵車行》信造化之尤物。——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信(xìn)

一種精神境界,心理狀態,無聊,抽風。。。

可作動詞v,名詞n,形容詞adj 等···

詮釋:

1。很沒意思,很鬱悶的時候可說:“信死我了~~好信吶~~”

2。很無聊的找別人事兒,沒有任何理由彈別人頭一下,可稱為“犯信”。

3。某人花很長時間,獨自用白色的筆,把紅色的字塗成白色後,再用紅色的筆把白字塗回來。此人在“犯信”。

4。上課時,因為不想自己扔廢紙,就丟給同桌,這樣互相扔,扔了一節課,兩個人在“犯信”。

5。兩個人,沒有任何理由的,想吵架(都知道是吵著玩的,笑著吵,吵得很有意思),兩個人在“犯信”。

本詞詞義來源: 河南 新鄉

信(姓氏)

信姓起源

姬姓:始於周朝始祖周文王姬昌。

畢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於畢國(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稱畢公高,周康王時曾命他保衛東郊,因而作了《書經》上的那篇《畢命》。他還與召公等顧命大臣一起輔政,使周之經濟文化有較大的發展。畢公高之後,有一支稱畢氏。

魏姓: 畢公高有後代名畢萬,因畢周被西戎攻滅而投奔晉國,成為晉獻公的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徵,屢建奇功。公元前661年,他與趙夙一起率兵討滅了霍、耿、魏三國。事後,晉獻公便把魏(今山西省芮城縣北)封給畢萬。不久,畢萬便以國名為姓,稱魏氏。

信姓: 戰國時期,魏昭王之子無忌(畢萬第二十世孫),封於信陵(今河南省寧陵縣),人稱信陵君。曾用侯生計,竊符救趙,又率五國君敗秦於幽谷關,威震天下。其後代有一支以其封號之信字為姓,即信氏。

信姓始祖為信陵魏無忌。信姓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風俗通 姓氏篇》。其姓源自信陵君魏無忌之後。據《風俗通義記載,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無忌之後裔,有以祖先封號中的信字作為隆者。

信陵君(?~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異母弟,即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因安釐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戰國四公子。

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信氏始祖為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後裔分佈: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內蒙、 山西等地。

信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樹祭祖堂一號供櫥!!! 信姓望出魏郡

信陵君:魏。王。信三姓的同宗祖

信陵君無忌公封地於河南信陵[即今安陽內黃一帶],其子十四人於魏安釐王孫「魏王假」時,魏國國都大梁被秦將王賁屢攻不下,後引黃河之水灌大梁,舉城投降魏王子及家眷數百人均招殺害,信陵君無忌公之十四子因遠離國都倖免於難,全數逃往山西太行山躲藏,改姓為「王」。公元前二○七年秦亡後,其中三子回覆魏姓其中一支為魏無忌公孫魏無知公傳承至大唐名相魏徵公至今閩南、廣東、臺灣均為其五十七代或五十八代裔孫。而未改回本姓之無忌公後裔十一子孫即今繁延為中國第三大姓氏「王」姓八千五百萬族人之宗祖之一,故戰國信陵君無忌公乃為「魏」、「王」共同宗祖,其繁延子孫、千千萬萬,幾為中國姓氏人數之首,先祖地下有知,當含笑欣悅之。

注 : 1。信無二家,一個始祖。

2。魏姓來源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二是,三個外姓後改姓魏。

3。王姓來源,目前已知三十七個,部分是屬,其他姓氏的敗落帝王之後,為逃避追殺,又不忘是帝王之後,因此讓後代改姓王。

信字成語:

信口開河

信口雌黃

信手拈來

信筆塗鴉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徵

信誓旦旦

信賞必罰

信馬由韁

偏信則闇

偏聽偏信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半信半疑

取信於民

善男信女

威信掃地

將信將疑

尾生之信

杳無音信

果於自信

民保於信

深信不疑

疑信參半

破除迷信

篤信好學

背信棄義

自信不疑

言必信,行必果

言而無信

言而有信

講信修睦

謂予不信

輕諾寡信

通風報信

難以置信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風信年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