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5-0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探究生活小百科的小王 2021-03-18

這句話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舝》。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這樣,司馬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有些風景再美麗,不屬於自己的不必太刻意,有些劇情再入勝,自己不是主角不必太入戲。緣分的失去是別離,也是選擇的再繼續;感情的失去是放棄,也是放下的一種智慧。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感情無需奢望,真心就好;緣分無需強求,知心就好。有人能懂,有心能依,有情能惜,這一生足矣。總有些傷痛,可以安慰別人卻安慰不了自己;總有些糾結,不是跟事過不去,而是跟心過不去。事不關己,關己則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明知道自欺欺人,卻不願意剖析自己。明知道沒有結果,卻不願意面對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不摔一跤,不知誰會扶你;不缺錢用,不知誰會幫你;不病一場,不知誰最心疼你;不經一事,不知誰會為你付出那麼多。人與人,不是誰都可以實心實意地幫你;心與心,不是誰都可以為你付出;下雨了,才知道誰會給你送傘;遇事了,才知道誰會對你真心。有些人,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有些人,只會做表面功夫,不會坦誠相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繁華歷盡,方知平淡是真;歷經滄桑,終於與人生相遇。用一顆滿懷感恩和祝福的心,與你共同跨過2019;新的一年,珍惜該珍惜的人,感恩所有幫助過我的人,無論親人還是陌生人,2020,因為有你,更加美好。 不管有沒有準備好,不論是不是願意,我們總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人生是一個漫漫的旅行,沒有終站,只是走到了偶然的地方,力盡而止…… 即使看不到希望,也別忘了努力的方向;即使得不到欣賞,也別忘了當初的夢想;即使丟不掉悲傷,也別忘了快樂的模樣;即使打不開心房,也別忘了窗外的陽光;即使展不開翅膀,也別忘了自由的飛翔;即使聞不到花香,也別忘了生活的芬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筆有千秋業 推薦於2017-10-08

這是出自《詩經。小雅》當中的一句話,比喻的是崇高的道德品行,自己即使不能達到但是也心懷嚮往。詳解如下:

一、關鍵詞解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轄》。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使得本來的意思發生了變化。

二、原句以及賞析如下:

《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轄》原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意思正如宋朱熹解釋:“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說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麼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結合詩經通篇,就是喜氣洋洋的新郎官在快樂地吟唱娶親之事,所以這句話的本來意思就是——抬頭仰望高高山,快快奔行在大道。四匹馬兒跑不停,六條韁繩連如琴。見你車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直到司馬遷讚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就與道德品行掛起鉤來了,正如漢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鄭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這樣,司馬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鯨娛文化 2019-04-23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火星鼠197 推薦於2016-12-01

您好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熱詞替換 2019-11-13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