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其”有無翻譯為你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7-27

文言文中的“其”有無翻譯為你的?半夏錦年2010.08.28 回答

沒有

下面是“其”在中學階段所涉及的意義和用法,可參考一下。

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她、它(們)的。”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③其夫囈語。(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他:她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①並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③既其出。(其:我們)④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⑧遂前其足。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①妻跪問其故。?②念悲其遠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其:他們)④望請其指教。(其:她們)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其:它們)

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麼樣。)②其孰能譏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④其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懷其璧。(其:那塊)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本義項指後一個“其”:那個。)④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事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其:一說如果。)⑤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其往:其後,將來)⑥未必有其實。(其:那樣。)

⑺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③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此其:這種。此、其同義連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例: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裡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則齊國其庶幾乎?

(11)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文言文中的“其”有無翻譯為你的?匿名使用者2010.08.29 回答

在文言文中“其”作代詞一般都是指代第三人稱“他她它”,沒有用作第二人稱,樓上的“其智大若愚也”也是他的意思。

1。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的)。” 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他的。)——《智子疑鄰》 ②恐前後受其敵。(其:代詞,指狼。)——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狼> ③其夫囈語。(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師說》 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其:她們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宋·蘇軾《石鐘山記》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其一犬坐於前。——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狼> 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①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②舍其文軒。 ③既其出。(其:我們) ④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 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⑧遂前其足。 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 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懷其璧。(其:那塊)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④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文言文中的“其”有無翻譯為你的?哥的潮流、誰能跟上節奏2010.08.29 回答

即便在古文中,餘也沒有翻譯成“你”的,只有翻譯成“我”的。

下面列舉餘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供參考

(1)我:自己“~將老”。

(2)剩下來的,多出來的:。糧。興。悸。孽。。生。蔭(指前人的遺澤,遺留的庇廕)。勇可賈(gǔ)(還有剩餘的力量可以使出來)。餘

(3)十、百、千等整數或名數後的零數:人。

(4)後:“勞動之~,歡歌笑語。”

(5)農曆四月的別稱。

(6)姓。

(7)“ 詞類活用—— 古漢語中,虛詞實詞的使用,結合文句意義,往往實詞虛用,虛詞實用,一彼一此,沒有固定,其詞類活用現象較為突出。本來勞動人民造字,都是根據具體事物,都為實詞。元周伯琦《六書正偽》說:“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後之修辭者,每借實字為虛字,用以達其意……”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所謂單字獨出,則“無從見矣”。意即由單個字面上去理解其義,難以解通,查字典,也難以查出,必須結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所以古書中,詞類活用現象表現為: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往往變化無窮,不易把握其規律性。比如“餘”同為第一人稱代詞“我”解,但古書也作虛詞用。古音餘讀蛇,

〈動〉

1.(形聲。從食,餘聲。本義:飽足)

2.飽足。足食得飽 [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

餘,饒也。——《說文》

3.剩下;剩餘 [remain;leave orer]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形〉

1.剩下的,多餘的 [surplus;spare]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

亦無使有餘。——《呂氏春秋·辯士》。注:“猶多也。”

父有餘(餘)財。——《吳仲山碑》

今也每食無餘(餘)。——《詩·秦風·權輿》

2.又如:餘夫(指一家五口或八口為率以外多餘的人口);餘潤(利潤);餘資(剩餘的錢);餘師(很多餘地;[空餘的地方]的老師)

3.殘留的;遺留的 [remaining]

孤嶂秦碑在,荒城 魯殿餘。—— 唐·杜甫《登兗州城樓》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餘)杯。——唐· 杜甫《客至》

4.又如:餘蔌(剩餘的菜餚);餘慶(祖先留下的福澤。即因前輩的善行而使子孫得到某些好處);餘水(剩餘的水);餘芳(殘花;死後遺留的美名);餘杯(杯中殘餘的酒);餘珍(前代遺留的遺物)

5.次要的 [second]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辛棄疾《鷓鴣天》

6.又如:餘光(落日殘餘的光輝);餘春(晚春,殘餘的春光)

7.不盡,無窮 [infinite;endless]

一彈再三唱,慷慨有餘哀。——《古詩十九首》

8.又如:餘哀(不盡的哀思);餘思(不盡的懷思);餘音嫋嫋(歌聲的餘音迴盪繚繞);餘霞成綺(用以稱讚文章時含有無窮的意味)

9.其餘,其他,以外 [other]

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後漢書·禰衡傳》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10.又如:餘子(其他的人);餘事(另外的事,其他的事);餘業(副業);餘論(指本論以外的議論)

11.多,表示整數後不定的零數 [odd;over;more than]

一車炭重千餘斤。——白居易《賣炭翁》

有竹一頃餘(餘),喬木上參天。——唐· 杜甫《杜鵑》

翼而為兩廡兩廂,凡三十餘楹。——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12.又如:六百餘米;五十餘歲

〈名〉

1.閒暇 [leisurely]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莊子·天道》

2.又如:餘功(餘暇,空閒);餘閒(餘暇)

1.第一人稱代詞,我或我的 [i,my,me]

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左傳·僖公九年》

餘弟宗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餘於僕碑。——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2]

此地適與餘近。——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黃髮在廷,餘敢忘古人求舊之義。——明 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2.又

餘之遊將自此始。

餘亟嘆其技。——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3.又

餘聞法人好勝。

餘既為此志。——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4.又如:餘一人(古代天子自稱。也寫作“予一人”);餘小子(古代天子居喪時的自稱。也寫作“予小子”)

〈名〉

1.農曆四月的別稱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四月為餘。——《爾雅》

2.姓

3.“餘”的簡化字 “餘”

4.另見 y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