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和什麼地名有聯絡?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8-10

《望天門山》和什麼地名有聯絡?匿名使用者 2013-12-07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是詩人在24歲時精神世界的藝術寫照,充分體現了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時那種一路豪情一路歌的豪邁心態。這首詩雖然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中間卻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然而用得天然渾成,毫無痕跡,愈發顯得李白千錘百煉、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底。古人對此讚不絕口,評為“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視為絕唱。”如果常人為之,則滿目都是地名,不勝其煩了。乾隆皇帝嘆曰:但見其工,則妙處不傳。意思說,只覺得讀起來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裡,卻是無從捉摸。第一句是寫的月亮,全句七個字,“月”字在句中,前後各有三個字來加以修辭。前面三個字是全詩的第一個地名“峨眉山”,但這只是月亮的定語,指出了地點,映入詩人眼中的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後面三個字“半輪秋”是描寫詩人看見的月亮,那是一彎明亮的秋月,高高地掛在峨眉山上,就像一首西部民歌中唱的那樣:“半個月亮爬上來”。這既是天上的月亮,也是山上的月亮。作為酷愛月亮的詩人,李白從他年輕的時候開始,月亮就不僅僅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天象,而是有著與人間極其親近的關係的,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他總是追求一種旁人所不注意,或者體會不到的與天上明月息息相通的境界。從這個角度來欣賞這首詩的第二句,也許會使我們對李白這種極具個性色彩的“明月情結”有進一步的感受,“影入平羌江水流”,這彎明亮的秋月,不但在天上和山巔注視著他的行蹤,而且還投身江流之中,要陪伴著李白一起順流而下。那麼在李白那敏感的心目中,自然也會對這彎明亮的秋月依依不捨,充滿依戀之情了吧。原來“平羌江”這個地名也和“峨眉山”一樣,是一個修辭語,只不過前一個修辭的是“月”,而這一個是“水”罷了。平羌江在峨眉山的東北,即今青衣江,發源於四川蘆山縣,流到樂山縣匯入岷江。在天上月光的關注與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李白連夜登舟出發了。儘管此時從字面上,詩人還沒有正式登場,但已經是呼之欲出了。“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清溪驛在四川犍為縣,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合稱。李白從清溪驛上船,向三峽進發了,這是兩個實際的地名,雖然相距遙遠,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連,所以在感覺上,並不覺得吃力。而“思君不見”的“君”字,卻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實指,即是實有其人,李白在即將離開家鄉時,很想再見一下蜀中的親友,但是卻未能如願,最終只好帶著遺憾離開了。一種解釋是指“月亮”,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的漫長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見故人。全詩除“峨眉山月”外,幾乎沒有景物描寫,除“思君不見”外,也不見言情,但讀到“思君不見下渝州”時,已覺紙短情長情無限了,究其奧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這一無處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詩人因即將遠離家鄉的那份對親情,對友情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無法割捨的情懷之中而已。

《望天門山》一首寫於長江下游,詩人至此早已領略過三峽的風浪與艱險,來到了安徽境內,地勢平緩,視野開闊。“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天門山即安徽省當塗縣境內的東梁山與對岸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東西夾江對峙,不過數里,如同一座天造地設的門戶,所以自古便有“天門”之稱。安徽當塗一帶,古屬楚國,故稱流經這裡的長江為楚江。《望天門山》的獨特是一個“望”字,而李白所“望”的不僅是形似天門的山,而是天門山與大江水之間的相互態勢。首句“天門中斷楚江開”,體是寫天門山,不過下筆著力之處並不在山,因為天門山在李白看來實際上是被水衝開,而被一分為二“中斷”了的山。由此使人感到長江之水的無窮威力,生生把天門衝開了一個缺口,從中間擠開一條通路,奔騰前行。讀著“天門中斷楚江開”,我們彷彿感受到長江那種一往無前的氣勢,衝破一切阻擋,勇往直前。面對這種形勢,天門山不得不敞開胸懷,分為東西兩扇,眼睜睜地看著江水從身下湧過而徒喚奈何。第一句,望的是山,實際寫的卻是水對山的衝擊。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如法炮製,句子的主語是“碧水”,但重心又落到了“此”,也就是“天門山”上了。這滔滔碧水在李白看來,儘管能夠將大山衝開,但是它卻不得不在天門山腳下放慢了東流的程序,而被迫轉了一個彎。東去的江水,被大山截流,於被迫北折之時,在山腳下發出了震天的濤聲,捲起了雪白的浪花。山水相依,你衝我擋,“楚江開”、“至此回”,才形成了“天門中斷”,“碧水東流”的天下奇觀。李白不僅像一般人那樣,只看到江面上東西兩山對立的靜態的畫面,而且能夠別具慧眼,從動態的角度來領略欣賞這幅驚心動魄的江山勝景,所以才會寫出這不同凡響的《望天門山》。乾隆皇帝曾贊此詩曰:“詞調高華,言盡意不盡。”我們能不能讀出其言盡意不盡之處,就要看我們能否挖掘出李白創作時那份獨特的思路與豪情了。前兩句寫的是“望天門山”,可是詩人是站在什麼地方望呢?“兩岸青山相對出”,讀到這裡,人們恍然大悟,原來李白是乘一葉扁舟,在飛流直下的航程中,詩興大發的。面對如畫江山,在顛簸動盪的舟行中,李白絲毫不曾感到個人的渺小,相反激起了他萬丈的豪情,自己似乎成了天地間的主宰,隨著船兒的航行,在視覺上天門山越來越近,可是在感覺上李白卻認為不是自己的小船在縮小與山峰的距離,反而是屹立江邊的兩座天門山在前來迎接自己的造訪,這是何等的氣魄,李白是從長江的上游千里而來,他把自己當成大江之子,是要告訴世界,別看我遠道而來,別看我只是“孤帆一片”,但我是從“日邊來”的,“日邊來”三個字,具有千鈞之力,一下子就使李白與眼前無比壯觀的自然景象等量齊觀,相提並論了,這種精神上的優越與自負是李白留給後人的一份幾乎是無法繼承的寶貴遺產。

《望天門山》和什麼地名有聯絡?匿名使用者 2013-12-07

安徽蕪湖天門山

《望天門山》和什麼地名有聯絡?匿名使用者 2013-12-07

天門

《望天門山》和什麼地名有聯絡?匿名使用者 2013-12-07

就天門山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