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怎麼“戒多言”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0-17

曾國藩是怎麼“戒多言”的?手機使用者51312 2018-01-29

曾國藩是怎麼“戒多言”的?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不僅是人必備的一項技能,也是值得一生修行的一門學問。對有“完人”之稱的曾國藩也不例外!

多言得罪朋友

曾國藩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不久,他的父親也跟著他住到了北京。有一次父親過生日,於是朋友們都來他家祝賀。其中就有一個朋友叫鄭小珊,他們倆關係特別好,於是說起話來也口無遮攔。可是就在席間不知曾國藩說了什麼,讓鄭小珊很是生氣,而曾國藩那時候也是年輕氣盛,當場就和朋友吵了起來,一場宴席大家不歡而散。事後父親也好好數落了他一番,沒多久就回湖南老家了。

曾國藩是怎麼“戒多言”的?

曾國藩對此十分後悔,他在日記裡寫到說:“此事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後,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遑問其他?謹記於此,以為切戒!”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個事情我有三大錯誤。第一就是自以為是,第二就是一言不合就惡語相向,第三就是明明是自己得罪的別人還跟別人爭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了。由此可見年輕時候的曾國藩也並非聖人啊,他那些為人稱道的修身品質也是在日後慢慢磨練出來的。

曾國藩是怎麼“戒多言”的?

多言惹惱皇帝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直接上疏,直指咸豐三個缺點:“見小不見大、不求實際、剛愎自用。”曾國藩竟敢說皇帝的不是,皇帝能有錯嗎?當然也會有。當時也得看是誰,像咸豐皇帝他錯也是沒錯啊。於是曾國藩犯了天威,引得咸豐皇帝龍顏大怒,奏章還沒看完就碰到了地上,準備治曾國藩的罪。要不是有穆彰阿這棵大樹力保他,曾國藩這輩子就別想再翻身了。

多言得罪同僚

曾國藩是清末少有的清官了,他自己清廉也想別人也這樣,見到朝中有貪腐,他口無遮攔地批判這些官員,結果得罪了大批官員,幾乎成了公敵。1852年,曾國藩去江西主持鄉試,這讓他逃離了“處處是敵”的京城。然而“曾大炮”到了江西嘴也沒有閒著,依舊是口無遮攔,又把江西的官紳給得罪了,結果也是處處碰壁。

每日三省,思己之過,趨於“完人”

經過這麼多的磨難之後,曾國藩終於悟出了都是“多言”惹的禍!於是,他決心改掉這個毛病。於是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他都處處留心,把每天見到的人說活的話都記錄下來,每日反省,思考是否語言得當,怎麼說更好一些。每天都把見的人、說的話、看的書透過日記記錄下來,以此反省自己的過失,對自己進行鞭策。漸漸的他這個口無遮攔的毛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接人待物上日趨成熟,再也不是那個口無遮攔的“曾大炮”了。

後來他寫信給他的好友劉蓉時,語言有了很大的改變,連劉蓉都感覺曾國藩像變了一個人!注意自己的語言用詞後,曾國藩的處世之道更加圓融,與周圍關係也不再是格格不入、處處碰壁,變得左右逢源。

曾國藩是怎麼“戒多言”的?

後來他教育兒子曾紀澤說:“古來凶德致敗者,約有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這就是告訴兒子做人不可以驕傲、多言,這兩種都是會讓人失敗的缺點。在生活上切忌與人爭吵,因為就算勝了,別人也是口服心不服。為人處世還是要謙虛圓融,這樣才能左右逢源、稱心順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