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焉的用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2-28

語文文言文焉的用法優點教育17 2022-11-01

1。 語文必修一中虛詞焉的用法文言文中所有焉的用法,

文言虛詞“焉”的用法2009-10-30 18:34文言虛詞【焉】的用法(一)兼詞。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二)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之”,他,他們。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2。疑問代詞,哪裡,怎麼。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三)語氣詞。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赤壁賦》)(四)助詞,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虛詞“焉”的用法及答案一、規律:1。助詞:①用在完整的句子後面 ,作語氣詞,主要表示直陳語氣,相當於“了,啊,呢”,可不譯。②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③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2。代詞:①疑問代詞,用在動詞前面,“哪裡”; ②指示代詞,用在及物動詞後面,相當於“之”,可譯為“他”、“它”。3。疑問副詞,“怎麼”、“哪裡”。4。兼詞:用在非及物動詞後面,譯為“於之”,兼有介詞和代詞兩種詞性1。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①2。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①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② 4。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赤壁賦》)② 5。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③6。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③7。姜氏欲之,焉能闢害?(《左傳•隱公元年》)⑥8。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④9。眾惡之,必察之;終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⑤10。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⑤11。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⑤12。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⑤13。未知生,焉知死(《論語》)⑥14。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⑥15。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⑦16。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⑦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⑦18。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部分語句翻譯:1。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呢。2。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7。姜氏想要這樣,怎麼能避開這禍害呢?8。他的兒子會往哪兒去呢?9。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考察他;眾人都喜歡他,也一要考察他。10。所以為這事寫了這篇文章,等待那些觀察民情風俗的人得到它。15。大國是難以猜測的,恐怕在那裡有埋伏。。

2。 古文中“焉”的用法

①<;代>;相當於“之”,可譯作“它”、“他”等。《捕蛇者說》:“以俟夫觀風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哪裡”。《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④<;副>;多用於反問,相當於“怎麼”。《<;論語>;十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於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了”、“呢”,常可不譯。《毛遂自薦》:“此百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⑥<;助>;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⑦<;助>;用於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

⑧詞綴,用於形容詞之後,相當於“……的樣子”;在動詞前可譯作“……地”。《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黃生借書說》:“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 初二下冊語文文言文中之、其、而、以、焉的用法

(一)用作代詞,分幾種情況:

1。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可譯為“他”“他們”或“它”“它們”。如:作《師說》以貽之。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如:均之二策(二)用作助詞,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作為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有時可不譯。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

2。結構助詞。作為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

3。結構助詞。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是賓語前置的標誌,翻譯時應省去。如:何陋之有?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譯時應省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等,視情況可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憑……身份”等。如: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可譯為“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可譯為“憑藉”)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以”可譯為“按照”)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以”可譯為“憑……身份”)

2。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3。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如: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4。用在表示人的詞語前面,可譯為“率領”“帶著”,實際上是表示工具的“以”字的活用。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二)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1。表示並列或遞進。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不譯。如: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2。表示承接。“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不譯。如: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3。表示目的。“以”後的動作、行為,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來”“用來”。如:作《師說》以貽之。

4。表示結果。“以”後的動作、行為,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結果,可譯為“以致”等。如: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

5。表示原因。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6。表示修飾。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不譯。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三)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如: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一表並列“和、又、並且”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②起坐而喧譁者③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④國險而民附⑤修八尺有餘而形貌失麗 ⑥生於憂患而無於安樂 ⑦蔚然而深秀 ⑧舍魚而取熊掌

二表承接“就、然後”或不譯 例:①日出而林霏開 ②既醉而退 ③強飲三大白而別 ④奪而殺尉 ⑤挾天子而令諸侯 ⑥呼爾而與之 ⑦長跪而謝之

三表修飾 不譯 例:①朝而往,暮而歸 ②雜然而前陳者 ③先天下之憂而憂 ④執策而臨之 ⑤傭者笑而應曰 ⑥面山而居 ⑦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⑨仰而視之 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四表轉折“但是、卻、然而” 例:①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慍 ③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④足膚龜裂而不知 ⑤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⑥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⑦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⑧出淤泥而不染 ⑨鄰有短褐而欲竊之

五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②(夸父)道渴而死

4。 焉字在文言文的幾種用法

焉 ⑴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在其中) 不復出焉。

(焉:從這裡。)永之人爭奔走焉。

⑵哪裡,怎麼。且焉置土石? ⑶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

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③今其室十無一焉。④雖雞狗十無一焉。

⑷作詞尾,相當於“然”、“。

的樣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當於“之”。①謹食之,時而獻焉。

(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 ⑹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