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劉氏一族做了那麼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的值得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1-28

諸葛亮為劉氏一族做了那麼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的值得麼?別思思Lh 2009-11-20

劉備的人品變得可疑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董承受獻帝密詔謀殺曹操,劉備原本是沒有參與的(先主未發)。碰巧這時曹操說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劉備就參與了(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又碰巧被曹操派遣東征袁術(會見使),這才沒有捲入此案(未發)。這麼多的“碰巧”,不可疑嗎?

可能就連羅貫中也覺得說不通,就把事情的因果關係調整了一下。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是參與了董承密謀的,而且簽署了盟書。但劉備認為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嚴格保密(切宜緩緩施行,不可輕洩)。自己則“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沒想到曹操卻請他青梅煮酒論英雄,還莫名其妙地冒出一句讓劉備當場就嚇得掉了筷子的話。正好這時需要有人帶兵攔截袁術,劉備想:“我不就此時尋個脫身之計,更待何時?”便主動請纓,趁機開溜。劉備對關羽和張飛講:“吾乃籠中鳥,網中魚,此一行如魚入大海,鳥上青宵,不受籠網之羈絆。”

這樣說,邏輯上是通了,但劉備的人品卻變得可疑。你不是和董承歃血會盟,立券書名,賭咒發誓要消滅曹賊保衛皇上嗎?怎麼才見了根井繩,就像見了蛇一樣溜之大吉了呢?到底是萬歲爺的安危重要,還是你劉備的性命重要?你劉備不是拯救天下的大英雄嗎?你應該奮不顧身挺身而出呀!至少,也應該留在許都觀望一陣,看看還有沒有機會,怎麼能只顧自己逃命,置皇帝和董承等人的死活於不顧呢?

這個問題,暗中維護劉備的陳壽大約也想到了,因此他用了一個曲筆:“會見使”。會,就是碰巧。碰巧曹操派劉備東征袁術,劉備只好離開許都。也就是說,劉備出京,不是貪生怕死,也不是背信棄義,而是身不由己。

顯然,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歷史上的劉備東征袁術,究竟是曹操選派的,還是他主動要求的?恐怕是劉備主動請纓,曹操批准的,證據則在《三國志·董昭傳》和《三國志·程昱傳》。據此兩傳,曹操派遣劉備到徐州截擊袁術後,董昭曾經前去勸阻,說“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曹操的回答是“吾已許之矣”。程昱也和郭嘉一起去找曹操,說:“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曹操的反應是“悔,追之不及”。也就是說,劉備是主動要求到徐州去截擊袁術的,而且還向曹操借了兵。這事曹操開始時並沒有太在意。董昭去說的時候,曹操還說“我已經答應他了,不好反悔”(“許之”二字正好證明是劉備主動請纓)。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是劉備有異心的表現,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果然,劉備到了徐州以後,便殺了駐守徐州的車胄,公開反叛曹操。曹操做了一筆大大的賠本生意。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劉備是主動出走的。出走的根本原因,則在於劉備是英雄。既然是英雄,就必定不會心甘情願地寄人籬下,遲早要另立山頭。直接的原因,則是曹操說了那句話,道破了天機,戳穿了劉備的心思,因此非走不可,而且一去永不回。

但這樣一來,便又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曹操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曹操不是認準了天下的英雄只有他和劉備兩個嗎?既然如此,那就應該把劉備殺了,至少也應該扣在自己身邊,怎麼能放虎歸山,還借給他軍隊,讓他如虎添翼呢?以曹操之聰明,或者說奸詐,怎麼會做這種糊塗事?因此我說,整個事情的真實性都很可疑。所謂可疑,就是說,要麼曹操沒說那話,要麼劉備不是英雄。

那麼,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青梅煮酒的真相是什麼

我的看法,第一,劉備是英雄。第二,曹操說了那句話。

先說第一點:劉備是英雄。說劉備是英雄,許多人可能難以接受。因為在一般人心目中,劉備是很窩囊的。他的本事,一是會跑,二是會哭。這是《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其實這是誤解。首先,劉備並非只會跑,只會哭,他還會別的。其次,在那個時代,會跑會哭也不丟人,並不能證明這人就窩囊,就不是英雄。劉備會跑,曹操就不會跑?曹操狼狽逃竄的記錄也不在少數。劉備會哭,曹操就不會哭?曹操號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絕書。怎麼就沒有人說曹操窩囊?可見不能這樣簡單的看問題。跑,要看為什麼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為什麼哭。為朋友的情誼而哭,就哭得不丟人。劉備的跑和哭,就多半是這種情況。

當然,相對曹操而言,劉備要跑得多一點,哭得多一點,因為他更弱小。劉備出道的時候,除了兩個忠心耿耿的兄弟——關羽和張飛,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一文不名。他沒有自己的軍隊,或者說雖然有,也很可憐。劉備初起兵的時候,也是靠財團資助。中山王國(在今河北省定縣)的兩個大商人張世平和蘇雙“多與之金財”,讓他招兵買馬。但劉備參加討伐黃巾的戰爭,最後也只得了個“安喜尉”的官職。安喜尉就是安喜縣(故治在今河北省定縣東)的縣尉,是個副縣級的公安局局長,可見人馬不多。所以劉備經常要向別人借兵。他那兩員大將關羽和張飛也等於是光桿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劉備也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好不容易有那麼一兩塊地盤很快又會失去,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覆無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從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戰,劉備可謂半生顛沛流離。《三國演義》講,有一次,劉備曾在酒後悲憤地說:“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這話雖然是演義,卻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裡話。

劉備還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功。什麼“溫酒斬華雄”,什麼“三英戰呂布”,都是羅貫中幫他打的。實際上,赤壁之戰前,劉備在戰場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敗績”的記錄屢見不鮮。《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討他的時候,他認為曹操正在和袁紹作戰,不會來打他。等到他親眼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完全不顧部下死活(見麾旌,便棄眾而走),哪裡像個英雄?當然,劉備也不是一次勝仗都沒打過,史書上也有“數有戰功”的記錄,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實上,諸侯混戰的時候,沒有一個軍閥是被他消滅的,劉備的戰功實在乏善可陳。

這樣的人當然也不會有多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極為不屑地說:“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這話是袁術對呂布說的,見於《三國志·呂布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和《後漢書·呂布傳》。還有一件事情也能說明問題。據《後漢書·孔融傳》,孔融任北海相的時候,被黃巾軍包圍,無可奈何,派太史慈向當時官任平原相的劉備求援。劉備驚訝地說:“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耶?”馬上派出三千救兵。這段話在《三國志·太史慈傳》裡,是“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三國演義》也這麼說。但我以為,《後漢書》的“驚曰”比《三國志》的“斂容答曰”要準確,而且“驚”的背後是“喜”,即“驚喜”。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劉備確實沒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要啥沒啥的劉某人,一個到處求人的劉玄德,所到之處卻備受歡迎和款待。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靠曹操,曹操讓他做豫州牧,表他為左將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劉備被曹操打敗,投靠袁紹,袁紹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傾心敬重”。袁紹和曹操是當時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況他人?不把劉備放在眼裡的,只有一個袁術。

那麼,劉備為什麼會受此待遇呢?

解釋只有一個,就是袁紹、曹操,還有陶謙他們,都認為劉備是英雄。

那麼,劉備是英雄嗎?是。首先,劉備有英雄之志。《三國志·陳登傳》說,劉備在荊州的時候,曾經和劉表一起討論天下英雄,說到陳登。一個名叫許汜的人說,陳元龍(陳登字元龍)架子大,不講禮貌。鄙人到下邳見元龍,元龍半天不和鄙人說話,然後自己去睡大床,讓我睡小床。劉備說,足下素有國士之名,可惜並無國士之實。現在天下大亂,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麼樣呢?“求田問舍,言無可採”,這正是元龍所不齒的,他為什麼要和足下說話?這也就是碰上元龍了,還算客氣。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樓,讓足下睡在地上,還說什麼大床小床!這就是辛棄疾詞“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的出典。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劉備不但有英雄之志,而且有英雄之氣。《三國演義》讀多了,總認為劉備是個忍氣吞聲的窩囊廢,其實不然。實際上,劉備也是個豪氣沖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髮衝冠拍案而起的時候。比方說那個“督郵”,就是劉備打的,不是張飛打的。當然,由於勢力小處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劉備不可能像曹操那樣“笑傲江湖”。同樣,由於性格的原因,或者鬥爭的需要,劉備沉默寡言(少語言),不動聲色(喜怒不形於色),不像曹操那樣高談闊論,眉飛色舞,肆無忌憚地表現出英雄本色。但這不等於說劉備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動聲色甚至忍氣吞聲的背後,仍然盪漾著一股英雄氣。這種英雄氣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裡的。

劉備的英雄之氣

劉備有英雄之氣,是因為他有英雄之魂。這個“魂”,表現為他的堅忍不拔。前面說過,劉備起兵以來,一直不順,可以說是人不窩囊事窩囊,幾乎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們何曾見過他垂頭喪氣?只見他屢敗屢戰。他先是參加討伐黃巾軍的戰爭,當了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安喜尉,結果被自己一頓鞭子打沒了。後來因為和黃巾軍打仗“力戰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個正縣級的高唐令(其間丟官一次),又被黃巾軍打敗,只好去投靠公孫瓚。碰巧陶謙病故,託他代理徐州,卻又被呂布驅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後,又投靠過袁紹和劉表。可以說,赤壁之戰前,劉備一直寄人籬下,而且頻繁地更換投靠物件,不斷地在敵我友之間周旋。換了別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許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煩了,甚至早就自殺了。然而劉備卻一直隱忍了下來。他甚至短時間地依附過呂布。《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說,當時呂布的部下也看出劉備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便對呂布說,劉備“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可惜呂布不聽,後來果然死在劉備手上。但是,換一個立場,所謂“反覆難養”,不正說明劉備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會長時間地甘居人下嗎?

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義。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袁紹對劉備有一個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這個評價,應該說是準確的。袁紹到底是袁紹,他也並非總是看不清問題。但這個評價,和前面的說法是矛盾的。一個“反覆難養”的人,難道可以說是“弘雅有信義”嗎?其實這要看對誰。對於投靠物件,劉備確實“反覆難養”;對於依靠物件,劉備就“弘雅有信義”了。為什麼呢?就因為劉備是一個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會甘居人下,也必須不斷地調整策略,尋找機會,因此“反覆難養”。同樣,有英雄之志,就必須團結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須“弘雅有信義”。其實,我們只要指出一個事實就夠了:關羽和張飛,可都是當時一等一的人才。而劉備呢?不但一無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長時間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這兩個人卻一直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忠貞不渝,至死不悔,關羽甚至還來了個“千里走單騎”。為什麼?就因為劉備“弘雅有信義”。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備和關羽、張飛,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關羽和張飛,對劉備則名為事之如兄,實際事之如君。可見維繫三人友誼的,就是英雄之義。只不過我們不知道,這三個人“寢則同床”時,他們的太太在哪裡?

劉備是英雄,關羽和張飛看出來了,後來諸葛亮也看出來了,曹操不會看不出來。因此可以相信,曹操確實說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也許曹操不該把這話當著劉備的面說出來,因為這等於說“和我爭天下的就是你”。但這可以理解為不夠穩重,也可以理解為火力偵察,或敲山震虎。意思是咱們倆誰也別裝孫子。咱倆誰也不必誰更傻,或誰也不比誰更聰明。果然,劉備再也裝不下去,找個機會就逃之夭夭了。

劉備跑,不難理解;曹操放,就匪夷所思。《三國演義》那個“巧借驚雷來演飾”,曹操不再懷疑的說法是靠不住的。曹操沒有那麼好騙。可能的原因是,曹操這時還不是奸雄。到了晚年,他可是大開殺戒,殺了許多不該殺的人,包括人品一流的崔琰和智慧一流的荀彧。也可能這時曹操還需要做容人狀,不肯沒有正當理由就殺人。據《三國志·武帝紀》,劉備前來投靠曹操時,曹操的謀士程昱曾勸曹操把劉備“處理掉”。程昱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從程昱的這句話也可以看出劉備確實是英雄)曹操的回答則是“方今收英雄之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曹操雖然看出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卻也很清楚他並沒有用武之地,而一個沒有用武之地的英雄是不能真正算作英雄的,也是用不著過於防範的。因為這樣的人一時半會還成不了氣候,不如等到師出有名的時候再來收拾他。

前兩種可能,似可以解釋曹操為什麼不殺劉備;後一種可能,則似可以解釋曹操為什麼放了劉備。於是,出於一念之差的疏忽,曹操鑄下大錯。說起來,這也是人算不如天算。因為不但曹操,就連劉備自己也沒有想到,就在青梅煮酒的八年之後,有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從山林中走出,成為劉備的總參謀長,並幫助劉備建立起自己的獨立王國。劉備鹹魚翻身了。他不但有了根據地,而且地盤越來越大,最後竟然與曹操和孫權形成鼎足之勢。

這個人的名字我們都知道,他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傑出政治家。他的出山,使命運的天平開始向劉備傾斜。同樣讓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同一年,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郭嘉因病不治身亡。這對曹操是沉重的打擊,對於劉備,卻意味著他確實時來運轉了。

那麼,郭嘉的死,就那麼重要嗎?

劉備的地盤

上一集我們說到,劉備這個人,有英雄志,有英雄氣,有英雄魂,有英雄義,就是沒有“英雄地”(自己的地盤),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覆無常地投靠他人。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曹操出於一念之差的疏忽放跑了劉備。現在,劉備已經龍歸大海虎歸山。能不能成氣候,就看他的運氣了!

誰也沒有想到,劉備的運氣出奇的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對於劉備和曹操來說,真是一個重要的年頭。就在這一年九月,曹操最欣賞的謀士郭嘉不幸病故;而也就在這一年,諸葛亮卻來到了劉備身邊。三十八歲的郭嘉去世了,二十六歲的諸葛亮出山了,歷史的軌跡開始拐彎。

為什麼要把郭嘉的死和諸葛亮的出聯絡在一起呢?這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有。這種聯絡或者關係,當然不是這兩件事發生在同一年。這不過是碰巧。關鍵在於這兩件事對曹、劉雙方的影響。我們知道,鬥爭的勝負,在於力量的對比;而力量的對比的變化,則無非此長彼消和此消彼長。諸葛亮來到了劉備身邊,這是“此長彼消”:劉備長,曹操消。郭嘉不幸去世,則是“此消彼長”:曹操消,劉備長。怎麼算,都是曹操吃了虧。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兩人的分量和量級。如果分量不夠,這種計算就沒有什麼意義。同樣,如果量級不同,或者差異太大,這種比較也沒有什麼必要。那麼,諸葛亮和郭嘉的分量如何?他們是同一量級的人物嗎?或者說,他們有相似之處嗎?

有。郭嘉和諸葛亮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第一,他們都是少年天才,出山時都只有二十六七歲(郭嘉二十七,諸葛亮二十六),但思想和謀略卻都已經相當成熟。第二,他們都“審於量主”。在大家都認為袁紹是績優股時,郭嘉卻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為劉備是垃圾股時,諸葛亮卻把他看作績優股。第三,他們都“謀功為高”。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部中國,諸葛亮幫助劉備實現了三國鼎立。可以說,他們一個是天生奇士,一個是曠世良才。當然,他們的忠心耿耿,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一樣的。他們和曹操、劉備的關係,也都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如魚得水”,甚至卻有一份情誼。

郭嘉去世後,曹操悲痛萬分。據《三國志·郭嘉傳》及該傳裴松之注,曹操給朝廷上表,給荀彧寫信,和其他人談話,多次追憶郭嘉,每每痛哭流涕,聲淚俱下。他說:奉孝年不滿四十(實為三十八歲),和我在一起的時間就有十一年。那些艱難困苦的日子,全都是他和我一起硬挺過來的。那都是千鈞一髮的艱險呀!我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全靠他當機立斷鼎力玉成。奉孝其實是知道危險的。他身體不好,南方又多瘟疫,因此常說要是到了南方,只怕就不能活著回來了。可是和我討論天下大計,卻說是要先定荊州。這是拼了命來為我立功呀!這樣一份情義,如何叫人忘得了!如今,我雖然為他請了功,討了封,可這對一個死了的人來說,又有什麼用,有什麼用啊!天下相知的人是這樣少,好容易有了一個又棄我而去。蒼天哪,你叫我怎麼辦,怎麼辦呀!

根據曹操的這些說法,我們不難看出,曹操和郭嘉的關係非同一般,可謂既同甘共苦(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心心相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嘉也確實是難得的人才,可謂既忠心耿耿(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又能謀善斷(平定天下,謀功為高)。這些特徵和這種關係,都很容易讓我們馬上就聯想到諸葛亮。

看了以上這些,值不值,相信每個人都有感觸,應該不必多說了吧……人們常說,人活在世上要有所作為,要活得有模有樣,這樣才算沒有白活……丞相為了劉氏做了那麼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個人感覺是不值……可是如果丞相沒有跟著劉備,今天我們也不會知道歷史上有諸葛亮這個人……當然,丞相是不看重名利的,他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但是也應有所作為吧,劉備硬是要有一個人才,而這個人,又非得是諸葛亮,哎……很多時候也是身不由己的,像丞相這樣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意如此。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為劉氏一族做了那麼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的值得麼?永遠的伏羲堂 2009-11-08

為劉備值為劉禪就不值了。。至少劉備請他,他和劉備結成了知己,出師表諸葛亮總是說得是欲抱先帝而終於劉禪,說明他付出這麼多他自己無怨無悔,他是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劉備不也說得諸葛亮猶如魚之得水麼?說明他們的君臣情誼很深啊,導致諸葛亮為他付出那麼多,後來劉備死了我覺得諸葛亮為劉禪賣命就是不值了啊,一心一意的輔助他,劉禪又不思進取。以前劉備沒死之前不管諸葛亮做什麼背後總還有一雙信任的眼光,我想諸葛亮這樣盡心盡力可能是為了完成自己和劉備的共同願望,所以捏~為了這個理想不惜鞠躬盡瘁……至少他對得起劉備了,他做這麼多現在後世不是這麼多人把他當成智慧的化身麼?他是為了他和他主公的共同心願而努力我想他覺得這樣付出應該值了。

諸葛亮為劉氏一族做了那麼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的值得麼?閆肅非 2009-11-07

不,樓主錯了,不能怪孔明,實在是那阿斗太不像話了,好好的一個蜀國

硬是讓他給斷送了,樓主卻將那禍的根源推向孔明,未免太荒謬。。。

如果阿斗有他的兒子那樣的膽略,蜀國就不會敗,在最後的時候,可記

得?滿朝文武,全部主張投降。。。唯獨阿斗的四子主張硬拼,而且他分析

的很有道理:成都尚有7萬兵力,姜維得知成都危急,必星夜趕回,鄧艾

之軍遠道而來,身心俱乏,若盡起成都之兵相抗,姜維前來前後夾擊,鄧

艾必敗。。。

阿斗的四子分析的相當正確,而且他小的時候,就通文武兵法

若啊鬥能將蜀國交給他,蜀過又是另一個結局了。。。。

司馬昭曾說過,就阿斗這樣的君主,即使孔明。姜維這樣的奇才相輔助他

又有什麼用呢。。。。

諸葛亮為劉氏一族做了那麼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的值得麼?東方靈慧 2009-11-05

在士大夫眼裡,沒有值不值,只有該不該! 這就是當時士大夫的精神!在諸葛亮看來,鞠躬精粹才是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的唯一途徑!

諸葛亮為劉氏一族做了那麼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的值得麼?ger222 2009-11-07

從現在的價值觀看貌似不值

可你換過來想如果沒有老劉,諸葛同學還揣著滿強抱負耕田呢,知遇之恩一生來報,說明諸葛同學還是很厚道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