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多少歲編寫的《童蒙須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2-15

朱熹多少歲編寫的《童蒙須知》王者阿豪豪 2022-12-12

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先生跨越時空,穿透歷史的高度評價,道出“北孔南朱”的文化格局,高度讚譽理學宗師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貢獻和崇高地位。

縱觀中國古文化的浩浩長河,不能不提及武夷山千年歷史文化古鎮——五夫。五夫古鎮,始建於東晉,繁盛於宋代,與朱熹有著割捨不斷的濃濃的生命之緣。從元代朱子學代表人物熊禾在《重修武夷書院疏》中的這段撰文“宇宙間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勝;孔孟後千五百餘載,道未有如文公之尊。”中可見一斑。五夫古鎮,是朱熹成長、成家、成才、成就之地,是朱子理學萌芽、成熟、傳播的重要發源地。朱熹生於福建尤溪,14歲時奉父遺命,隨母離開建州環溪精舍,遷居五夫。朱熹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這裡著書、立說、講學、生活達半個世紀之久,建立了綜羅百代的理學體系,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和深遠的影響。這裡至今保留著諸多與朱熹有關的歷史遺存,如紫陽書堂、興賢書院、朱子社倉、朱子巷,以及古民居現存大量的朱熹墨跡,如“靈泉”石刻,“得清如許”“靜神養氣”“鳶飛魚躍”等磚雕裝飾,“忠孝”“天心明月”“逝者如斯”等匾額,以及“詩書傳家,克振家聲”“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水源木本,祖德並天興萬代;春祭秋嘗,曆本照章永傳世”楹聯等,無不體現著聖賢的足跡,閃耀著理學的光芒。

五夫古鎮,不僅是朱熹的生命棲息地,也是其從事學術文化活動主要的地方。朱熹學問淵博,著述宏富,在這裡產出諸多重要著作,如《四書章句集註》《論語要義》《論語訓蒙口義》《論孟精義》《資治通鑑綱目》《太極圖說解》等,以及體現其蒙學教育思想的著作,如《童蒙須知》《小學》等。《童蒙須知》,成書於淳熙十三年(1186)。在《朱子全書》中所收錄的《童蒙須知》之《點校說明》便對該書版本與刊印狀況做了簡要概述。本文主要從《童蒙須知》為切入點,闡述朱熹偉大的蒙學教育思想,以期古為今用,傳承創新,為當代兒童啟蒙教育帶來一些借鑑與啟示。

圖片

《童蒙須知》,又作《訓學齋規》,是朱熹專為兒童編寫的一部啟蒙讀物,其言易曉,其事易從,尤切於日用,對兒童生活起居、學習、道德行為禮節等均作詳細規定。全書從經傳史集中,採集關於禮儀、事親、讀書等方面的格言訓誡,提出了童蒙教育的內容、任務和方法,指出童蒙教育“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等五個方面內容。

第一,衣服冠履。規範兒童的衣物穿戴,旨在養成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自冠巾、衣服、鞋襪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潔淨整齊。”“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領。”“凡脫衣服,必齊整摺疊箱篋中。”“凡就勞役,必去上籠衣服。”“凡日中所著衣服,夜臥必更。”同時,文中提倡對衣物須有愛惜之道,如“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雖意在以儉化俗,亦其愛惜有道也,此最節身之要毋忽。”

第二,語言步趨。規範兒童的言談舉止,旨在培養其禮讓、寬和的道德品質,如“凡為人子弟,……語言詳緩,不可高言喧鬧,浮言戲笑。”“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低首聽受,不可妄大議論。”“凡聞人所為不善,下至婢僕違過,宜且包藏,不應便爾聲言。當相告語,使其知改。”“凡行步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若父母長上有所喚召,卻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

第三,灑掃涓潔。強調兒童須保持居處潔淨,如“凡為人子弟,當灑掃居處之地,拂試几案,當令潔淨。”“窗壁,几案,文字間,不可書字。”同時,兒童須養成“文房四寶”頓放有常處的良好習慣,如“文字筆硯,凡百器用,皆當嚴肅整齊,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復置元所。”

第四,讀書寫文字。讀書時,首先,須潔淨几案,愛護書冊,如“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凡書冊,須要愛護,不可損汙縐摺。”其次,須鏗鏘有力地準確朗讀,如“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再者,強調“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重要性,如“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最後,強調讀書三到之法,如“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寫字時,須態度端正,筆畫工整:“凡寫字。未問寫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寫文字。須要仔細看本。不可差訛。”

第五,雜細事宜。規範兒童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如睡眠、飲食、坐姿等習慣,如“凡子弟。須要早起晏眠。”“凡飲食有則食之,無則不可思索。但粥飯充飢,不可闕。”“凡飲食於長上之前,必輕嚼緩咽,不可聞飲食之聲。”“凡眾坐,必斂身,勿廣佔坐席。”其次,強調兒童不近之處,不為之事,如“凡喧鬧爭鬥之處,不可近。無益之事,不可為。”再者,須養成尊敬長輩的好習慣,如“凡出外,及歸,必於長上前作揖。”“凡道路遇長者,必正立拱手。疾趨而揖。”

相比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資治通鑑綱目》等理學著作,《童蒙須知》在性理上的探索要簡單得多,屬啟蒙讀物。其篇幅雖短,內容卻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強調居處必潔、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莊等,以期兒童能以此“定為群居日用之常儀,而使人有所持循。”《童蒙須知》將蒙學教育的重心置於“事”的層面,從日常起居的小節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細緻讓兒童知道“做什麼”和“怎麼做”,從小規範其行為,充分體現朱熹對蒙學教育思想。從《童蒙須知》中小序“若其修身治心,事親接物,與夫窮理盡性之要,自有聖賢典訓,昭然可考,當次第曉達,茲不復詳著雲。”可見一斑。這與朱熹《小學》中提倡的“學其事”,培養“聖賢坯璞”的思想相得益彰。

首先,重視早期教育。《周易·蒙卦》中有“蒙以養正,聖之功也”之說。端蒙學,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古代把啟蒙教育稱為蒙養教育,就是遵照古訓,突出“養”對蒙童的重要教育作用。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學說,被譽為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蒙養弗端,長益浮靡”指出蒙養的重要性,此階段應培養幼兒的“聖賢坯璞”,若“自小失了,要填補實是難。”為實現上述目標,朱熹在教育方法上極其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的教育,強調蒙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而一旦接受不易更改。換言之,兒童正處於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形成的奠基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使之則為,使止則止”,此時只有打好基礎,學會謹守心術之要、威儀之則、衣服之制和飲食之節,養成正道,於灑掃應對之間,持守堅定,涵養純熟,成年之後,才能通達事物,無所不能。

其次,強調道德教育。蒙學思想是朱熹儒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童蒙須知》字字句句落到實處,細緻縝密地關注兒童生活的點滴,尤擇其切於日用,便於耳提面命者,宜為童蒙教育和家庭訓導所用。《童蒙須知》將生活規範與德行涵養全方位相統一,使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漸至習慣成性,培養兒童的道德習慣。這在文中“凡一物一則,一事一宜,雖至纖至悉,皆以閒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異日進修上達之階”體現的淋漓盡致。由此可見,朱熹提倡的蒙學教育從易知易學處、生活的細微處著手,旨在涵養兒童的道德本性。《童蒙須知》是兒童進德修業、達於仁義的階梯,也是傳統儒家思想發展成熟的理論形態。

最後,利於理學推廣。朱熹《童蒙須知》教材的編寫著眼小事,以就大理,是理解“聖賢典訓”“詩書禮樂之文”的入門基礎。但朱熹並非僅侷限培養童蒙倫理道德、規範童蒙行為習慣,更強調對性理的追求,而是將蒙學讀物作為理學傳播的輔助教材,實現了從“理事”到“明理”的“蒙以養正”的教育目標,以期達到“學為聖人”的終極目標。同時,也加速了理學思想的社會化傳播,擴大了童蒙教育的施教範圍,也帶動了後世童蒙教育重視倫理道德培養的社會風氣。

筆者多次對五夫古鎮進行實地田野調查,發現閩北明清時期諸多家族遵循“養正於蒙”“先入為主”的教子原則,在家譜中列有端蒙養的訓誡。如建陽熊氏家訓設立的“蒙養當豫”的綱目;黃氏家訓設立的“重童蒙,遵訓迪”:倘若幼小不管不教,則“老夫灌灌,小子翹翹,任其放曠之性,必且禍不旋踵,倘若再順其頹墮之習,必將敗壞終身,此時始悔悔將何及?”等。再如朱子門人程端蒙和董銖共編《程董二先生學則》、朱子私淑弟子真德秀《教子齋規》、明代方孝孺《幼儀雜箴》、清代張伯行《養正類編》、清代萬斛泉《童蒙須知韻語》均是遵循《童蒙須知》內容或體例著述編成。由此可見,《童蒙須知》提供了童蒙內容編撰的範例,不僅成為南宋及元明清時期蒙學教育的綱要,也是後世蒙學教材編撰時仿效的範本。《童蒙須知》涵蓋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文字、雜細事宜等內容,至今依然煥發生機,具有超越地域、超越歷史、超越時間等意義,為當代啟蒙教育和文化傳承具有啟發作用與借鑑意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