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忙越貧窮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3-01-10

為什麼越忙越貧窮情感學者 2022-07-25

人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按理,只要鍥而不捨去耕耘,生活似乎就該美滿幸福?可現實卻並非如此,不少日理萬機的人,生活總是被一個個突發事件追著跑,每天就如同向空中拋接多球的雜耍者,雖看上去技藝高超,但隨時都處在崩潰的邊緣。

1,為什麼會越忙越窮

我們總習慣認為:

貧窮是源自懶惰,忙碌是因為無能。

可現實卻常出現,勤奮並不能阻止貧困,精明也無法驅趕忙碌。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窮人無法翻轉的貧窮?又是什麼讓忙碌的人會永無休止在忙碌?

美國經濟學家

穆來納森

和心理學家

沙菲爾

合著的《稀缺》用心理學實證研究,重新解讀了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他們發現,貧窮和忙碌並非只是簡單缺少金錢或時間,而根深蒂固的貧窮心態才是貧困的根源。

窮,極也。

——《說文》

貧窮,就是資源極度匱乏。本質上講,極度缺錢和極度缺時間的人都屬於窮人。

按理,給窮人適當資源,貧窮就該迎刃而解。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給了缺錢的人一筆錢、讓忙碌者空閒出一段時間,他們也無法輕易變得富足或高效。因為,在長期性的資源稀缺中,窮人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也就是對區域性事件過度專注,雖然這種“專注”初期也會產生“專注紅利”,即短期內會獲得更高的效率。但從長遠來看,正是這種“專心致志”卻讓人長期陷入到“權衡式思維”,致使“心智頻寬”變窄,“稀缺”俘獲大腦,因而阻止了人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的發揮,最終讓人變得更加愚笨和低效。

2,更多的耕耘卻無法獲得更多的回報

有兩個學生每週都有固定的作業需要完成,

菲力克

每天按照進度完成當天的作業,雖然辛苦,但每週都能從容完成任務;

奧斯卡

每天用於作業的時間比

菲力克

還多,但總覺時間不夠,常心煩意亂,每週的作業都是在匆忙中進行,還經常遲交。

事實上,

奧斯卡

菲力克

的智力相當且功課的強度相同,

奧斯卡

並沒有選修更多課程。不同的是,

奧斯卡

每天完成的是頭一天欠下的作業,

菲力克

寫作業時,記憶中的內容相當清晰,因為他剛剛聽完課。而

奧斯卡

卻首先要把當天的內容與昨天的課程進行區隔,然後費力去回憶昨天的內容,儘管他更加努力,但只因落後一步卻導致步步維艱。

雖然,這只是《稀缺》中一個象徵性的案例,但現實中卻不乏因“借用”而導致正常節奏混亂,最終讓人不能自拔的例項。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但凡“借用”都要付息,若長期負債,由於利滾利的疊加效應,常常會讓人陷入到無效忙碌的怪圈。

3,窮人為何會成為資本獵殺的目標

生活中的悲劇通常都是由一項欠賬開始的。

一個緊急事務的時間佔用,一項為應對突發事件的借貸,都可能是讓人陷入到萬劫不復境地的導火索。

桑德拉

曾是年輕有為的女子,大學時因主持一檔電臺節目成為當地名人。因丈夫工作的突然變故,家庭出現了財務危機,於是她申請了工薪日貸款,這個貸款的理念非常簡單:先透過貸款拿到現金,發薪水時再償還貸款並支付手續費。

現實生活中,誰都可能會遭遇資金週轉不寧的狀況,特別是財務缺乏彈性的窮人。於是一些包裝為窮人排憂解難的金融產品就應運而生。然而,也許是資本罪惡的本性所致,通常這類產品最終都成為獵殺窮人的工具。

桑德拉

貸款時,工薪日貸款顧問對她說:“你可以接著貸款。”

桑德拉

想到她還沒有支付電費賬單,便說:“你說得沒錯,我的確有這個需求。”於是,

桑德拉

就這樣拉起了一條貸款鏈條,由於太輕易就“解脫”了困境,因此她忽略了問題的根本。

桑德拉

的資金困難並沒有因借貸得到好轉,反而變得更加糟糕,因為她還需要支付手續費、利息等額外的費用。隨後,她簽下的貸款數額變得越來越大。幾個月後所支付的手續費翻了幾十倍,有的月份,她甚至連手續費都支付不起。在窘迫忙亂之中應對失據,只好以這項貸款去償還那項貸款,最終以欠下一筆不菲的退繳稅而宣告破產。

據統計,美國工薪日貸款的分支機構比全美麥當勞和星巴克加起來的數量還多,而工薪日貸款的收入75%來自於延期償付,也就是說,這些產品是透過鼓勵人們的違約而獲利的。

有些金融產品,無論它多麼具有“助人為樂”的形象,但由於本質並不是為排憂解難而設計,所以,這類“服務”通常都充當了貧富階級固化的助推器。

這樣的話題會讓人陷入到對資本罪惡的聲討之中。儘管為保障 社會 安定,這樣的聲討也有必要。但抱怨和憤懣的情緒,卻只會讓人忽視問題的本質,而忘記個人責任的重要性。

4,習慣性焦慮和憤怒

無論是個人或企業,今天的現狀都是昨天應對的結果。

然而,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主,卻常常把責任歸罪於經營環境的惡化;而生活窘困的人,也往往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對 社會 不公的抱怨之中。雖然,倡導 社會 公平是人類進步的永恆動力,但絕對公平的 社會 是沒有的。也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會隨著 社會 的進步逐漸減少或不復存在,但窮富階層的階級對立卻永難消除。

新中國曾透過革命讓階級進行了一次強制性互換。可幾十年過去後,“地富反壞右”的後人又轉彎抹角重新掌握了大量的財富;而多數“貧下中農”的後代卻以農民工、下崗人員等身份,仍處在 社會 的最底層。

俗話說:

龍生一子定乾坤,豬生一窩拱牆根。

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這當然與先天的資源有關。騎毛驢的人要與駕 汽車 的人在馬路上賽跑,當然毫無勝算可言。但是,任何看似劣勢的物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場所也都會顯示不可替代的優勢。

其實,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技術革命為當今 社會 階層的互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科技 哲學家凱文凱利就說:今天,就是創業的最佳時期,從來沒有哪個時代會比當前更有機遇、更加開放、更低的壁壘……也許未來的人也會羨慕:哦,要是活在那個時候該多好!

在這個最好又是最壞的時代,人們比拼的關鍵是創新,而創新通常是在“餘閒”的狀態下不斷試錯而產生。問題是,稀缺常讓人陷入到習慣性的焦慮和習慣性憤怒的狀態,而這種不良情緒的不斷積蓄會大量佔用人的心智頻寬,讓人的“餘閒”越發不足。

5,因為專注所以管窺

因為專注,所以專業。

這是我們常聽到的一種標榜自身競爭力的廣告語。的確,在喧囂浮躁的當今 社會 ,專注力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力。可《稀缺》的作者卻把專注匯出: 因為專注,所以管窺,因為管窺,所以貧窮。 的邏輯。他們認為專注帶來的好處,只不過是一種“專注紅利”,從長遠看並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似乎是借用了一句中國成語“管中窺豹”來詮釋過度專注的害處。

在稀缺狀態,人的注意力會過度專注稀缺的東西。在現實中,人越是在意的東西,往往越是骨子裡缺少或曾經缺少的東西。貧窮或無法忘記的貧窮記憶,會無時不刻激發窮人不顧一切地去撈取眼前利益。然而,眼裡只專注著金錢的人,其實很難真正擺脫貧困,從某種意義上講,窮得只剩下金錢的人,仍然還是窮人。

管窺,就是過度的專注點遮蔽了其他重要的資訊,稀缺讓人總是處在一種掙扎的狀態,一切努力都只是在應對眼前問題所作出的被動、本能的應激反應。這種狀態會讓人忽視真相,即使真相顯而易見也無暇顧及,人猶如在迷宮樣的環境瞎折騰。

倘若能跳出迷宮用更高的視野看問題,其實有時看似極其複雜難解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例如一道有趣的考試題:

《荷蘭的山脈》

如果僅就題目去作應激反應,結果恐怕要麼是無法下筆;要麼就是堆砌一些空洞的詞彙作無效應答。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親臨過荷蘭的山脈。其實腦筋急轉彎會發現,這並不是一道語文題而是地理題。因為,荷蘭是一個低地國家,有一半的土地在海平面之下,因而根本就沒有山脈。所以,正確的答案是:荷蘭境內沒有山脈。

真相往往就在顯而易見但又視而不見的地方。

人們在被動、本能應對稀缺的時候往往會造成更大的稀缺,人一旦陷入到像一個無法停止表演的雜耍者的狀態,生活坍塌,將是必然的結局。

6,掙脫稀缺的泥潭

一本書只發現問當然不夠,所以,《稀缺》的第三部分就是為解決問題而設定。雖然,作為 社會 保障體系如何去包容窮人的過錯的這些篇幅,對個人或組織並沒有太多的指導意義,畢竟窮人沒有機會參與到政策制定之中。但是,關於以建立“餘閒”機制來抵禦稀缺造成的危害的建議,還是很有啟示作用的。

餘閒,是應對突發事件的利器。

這個淺顯的道理,初看對窮人來說似乎是一句廢話。因為,當初桑德拉的財務若有閒餘,她就沒必要去借工薪日貸;如果繁忙之人有時間去系統思考問題,也就不必日夜加班。然而,從稀缺走向富足的關鍵,恰恰是要在本已稀缺的狀態下製造“餘閒”。

聖約翰醫療中心是一家提供急診的服務機構,手術永遠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當出現需要緊急醫治的患者時,醫院不得不將原來早已安排的手術往後推。這樣,員工經常在毫無準備的狀態加班,效率低下,事故頻出,待做的手術積壓更加重了床位的緊張。

手術量超越了手術室的接納能力,聖約翰醫療中心,顯然已掉進了稀缺陷阱而無法自拔。正是這種落後於時間的狀態,讓醫院只能拆東牆補西牆疲於應付各種“突發”的事件。員工怨聲載道,醫院的口碑急劇下滑,醫院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都面臨崩盤的危險。

醫院必須尋求改變,於是從美國醫療衛生改善協會請來了一位顧問,顧問沒有帶著醫院每日壓力所致的管窺心態看問題,而是換了一種眼光對整個事情全面分析後,他給出一個讓醫院驚訝的解決方案:

留一間手術室待用。

在本已捉襟見肘的醫院負責人看了,這個方案就好比火上澆油,認為簡直就是瘋了的方案。但是,這個建議的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表面看,醫院缺乏的是手術室,但深層次分析,醫院其實真正缺乏的是應對計劃外突發事件的適應能力。

手術室的稀缺,並非真的是醫院缺乏做手術的空間,而是因為其沒有能力用現有的手術室來處理突發的急診手術。這種情況與負債累累的窮人一樣,因為窮人如果能安穩在沒有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金錢,生活還是能夠過得更好一些的。但事實是,他們的大部分錢都用於了還債。在聖約翰醫療中心的案例中,問題不是手術室數量的絕對匱乏,而是當突發的急診出現時,一系列的忙亂應對造成了手術室的效率低下,從而更加重了資源的稀缺。

醫院很多人認為,因突發的急診無法預測,所以將一間手術室空出來應對突發事件,是對空間的浪費。其實,這就像那些將窮人或繁忙之人一舉擊潰的突發事件一樣。“預期外”手術出現的規律是穩定的。將一間手術室劈出作為計劃外手術專用,這樣,其他所有手術室都能按計劃進行。而計劃外的事情因此不會波及整個醫院的正常節奏,因少了毫無徵兆的加班,沒有無休止的拖延,醫院的效率自然會提高。

經過改革後,聖約翰醫療中心的手術接診率立刻上升了5。1%,每天下午3點之後進行的手術下降了45%,醫院收入增長。隨後兩年,醫院的手術接診量分別上漲了7%和11%。

任何一個持續正常運作的系統,都是以餘閒的存在為前提。

餘閒其實就是系統的彈性。可是,由於過度追求階段性指標,當今無論是自然還是人工的系統,都或多或少造成了系統彈性的衰弱。

餘閒,用單向度指標衡量通常就等於浪費,這就像一個渴望有健美身材的人身上的脂肪,是想方設法要去除的東西,儘管這點贅肉在特殊狀態可以救命,但這種特殊狀態的機率太小或太不確定,常常被當作是影響效率的冗餘而去除。

始於上世紀80年代旨在提升組織盈利能力的“精細化管理”,就是透過績效考核的辦法儘量去除組織暫不能盈利的冗餘,短期的確能有效激發組織活力,能創造更高的效率。但回頭看,不少知名企業的隕落,正是與過度強調KPI考核有關。

7,幾點感悟

最好的理財是還債

在資本時代,沒有幾個人能抵禦資本的誘惑。所謂“借我一根槓桿,我能撬動地球”,的確,合理利用槓桿能成就更大的夢想。可不要忘了,阿基米德的原話,除了槓桿還必須要有一個支點,只有支點才能讓槓桿具有發力方向。

沒有方向的船,任何風向都可能是逆風。

壓力和動力

人生若沒有一定壓力就不會產生奮鬥的動力,但壓力只來自一個個即時的階段目標還本付息,這就如計程車司機早晨一醒來就覺得自己欠了多少錢樣,儘管目標明確,但這種“還債人生”註定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負債讓人迷失方向,這不僅只限於為房貸、車貸奔波的窮忙族,一些懷有遠大志向的企業主,最終被資本綁架而焦頭爛額的案例並不鮮見。

不要在非戰略機會點上去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這可能是華為能穩健發展的重要原因。資本不為戰略服務,企業就只能為資本服務,資本最終將成為枷鎖,成為負荷,負重是無法遠行的。

人生而並不平等

人類 社會 永遠都由不同層級組成,好的 社會 不過是上下層通道更為順暢,讓階級躍升成為可能,但即使在被譽為是最“自由、平等”的美國,能夠實現階級躍升的人也只佔絕對人數0。8%。

由於受“人生而平等”、“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就不是好兵”等詞彙的激勵,讓現實中不少人盲目丟失自己的“生態位”,結果,不僅無法獲得自己期待的利益,往往還會丟失原有的競爭力。比爾蓋茨輟學創業成功的勵志故事,讓人們更看重膽識和洞見等內在因素對人生的意義,而忽視了比爾蓋茨的媽媽是IBM的董事這些隱性的事實。

一棵耐水溼的植物,若不經過一定的基因改造就爬上山頭,吃盡苦頭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結局。

最高的效率是安全抵達目標

沒傘的孩子在雨中就要比有傘的孩子跑得快,這是鼓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勵志言論,處於“稀缺”狀態的人渴望更高效率是正常的心態,可“黑天鵝”作者塔勒布卻說:

一架頻出狀態的飛機,速度再快都沒有意義,因為它很可能到達不了目的地。

所以,最高的效率是安全抵達目標。

那些鼓動“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言論,大多是預設了賽道,其實賽場無處不在。“反脆弱”的核心是要在不確定性中獲利,沒有雨傘的孩子,為何非要假想雨水就是有害不可?說不定雨水更能強健身體!

一個卓越的戰略不僅在於它的有效性,更在於它的彈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