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呢?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3-01-17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呢?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呢?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呢?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呢?南國途千里 2020-11-25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呢?

先介紹一下宋襄公:

宋襄公是宋國的國君,宋國是一個小國,以現在的河南商丘為中心,周邊國家包括衛國、魯國、鄭國、陳國、徐國、蔡國、邾國等。基本都是姬姓諸侯國,而宋國實際上是殷商遺民國家。

之所以宋襄公千百年來褒貶不一,主要還是因為做了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推位讓國:

宋襄公作為嫡長子是宋國君主繼承人,但是他覺得自己還不夠格,趁著老爹宋桓公未死,決定禮讓給自己的庶兄目夷:

“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

宋桓公竟然認為言之有理,真去找了目夷,結果目夷自慚形穢,還有比讓位更大的仁嗎?結果因此跑到衛國去了,不肯接受讓位。

第二件事,是乘車之會:

宋襄公還是有著偉大理想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去世後,他想依靠自己的“仁義”稱霸。

於是趁著齊國內亂,秦國和晉國打仗的機會,強迫把周邊的幾個小國聯合起來,組成聯盟,自己當盟主。不顧齊國和楚國國君的不滿,約定秋天再到盂這個地方會盟,大家都不帶軍隊,只有國君參加。

目夷勸他帶上軍隊,但是宋襄公認為,會盟是自己提出來的,約定也是自己提出來的,當然得遵守。

結果到了地方後,被事先埋伏好的楚軍抓住,關了足足好幾個月,才在宋目夷的斡旋下救出。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呢?

第三件事,是泓水之戰:

這也是宋襄公被嘲笑最多的一件事,有一個成語叫做“宋襄之仁”,就是諷刺這次戰爭的。

宋襄公被放出來後,不找楚國報仇,衝支援楚國當霸主的鄭國開刀,結果楚國來救,雙方布兵在泓水兩岸。

在《史記》中是這樣記載這次戰鬥的:

“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

大體意思就是宋襄公講究仁義,不肯在楚軍處於劣勢的時候發動進攻,結果導致大敗。

在《左傳》中這樣記載對於此次戰鬥失敗,宋襄公的看法:

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在宋襄公看來,君子不應該重複去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能去傷害或者抓捕兒童或老人,而且打仗不能憑藉天險,對於敵人不利時,不能進攻。

末了,仍然加上一句,雖然我是已經被滅的殷商遺民之國,但是仍然不會擊鼓進攻還沒有準備好的敵人。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呢?

有人說宋襄公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惜以亡國為代價,也要捍衛文明和守信的理想。之所以大家認為他蠢,實際上是沒有把眼光放到春秋時期,宋襄公就是“春秋大家精神”的完美詮釋,那個時代的戰爭也講究“禮節”,脫離了這條規定,那就是耍流氓。

實際上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就是圍繞在周朝天子身邊的,都是兄弟。即使出現了矛盾要兵戎相見,也是講究軍禮,所謂的軍禮,大約是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兩軍交戰是要下“戰書”的,沒有戰書,或者對方沒應戰,是不能隨便發兵的;其次,既然要交戰,就必須要說明原因,不能打不明不白的仗;第三,即使到了交戰那一天,也得等對方戰車擺好,士兵排開,擂鼓後才能開戰,如果對方不擂鼓,是不能進攻的。

大家小時候都背誦過一篇課文,講的是孟子見梁惠王,其中有一句:

“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實際上,五十步笑百步是有另外一層意思的,在古代兵書《司馬法》中記載:

“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

打仗,敵軍敗退,追擊步兵追一百步就得停止追擊,追擊駕車逃跑的敵軍也不能超過九十里,這才叫“禮義之兵”!

所以說,後退了一百步基本就脫離了危險,而退後了五十步,那還是相當勇敢的,所以五十步笑百步,也不是沒有道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