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固執己見要不得?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3-01-04

為什麼說固執己見要不得?易書科技 2019-04-10

做事圓通就是要靈活,不能固執己見。一個人做事如果不採取靈活變通的態度,而是偏執頑固缺乏通融,就會使矛盾激化,最後導致事情受影響,產生令雙方不滿意的結果。經商者不懂得圓通的道理,手段僵化固執,結果與送到手的買賣失之交臂。

從自己的內心看世界應該圓滿,在與外面的世界交流溝通的時候應該圓通,圓滿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圓通是高超的處世技巧,兩者互為表裡,是一個人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必修課程。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於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觀念、為人行事之道,小至對某人某事的看法與評判。這些程度不同的差異可能會轉化成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與辯論,任何獨立的、有主見的人都應正視這個問題。

當雙方都各執己見、觀點無法統一的時候,應該冷靜處世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擱下來,等到雙方較理智時再辨明真偽。也許,等到你們平靜的時候,說不定會相顧大笑各自的失態呢。

固執己見似乎讓人感到有個性,但更多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頑固不化。

太固執的人總會自以為是,得出一個結論後,就認定是最終真理。固執的人容易輕視別人,否定別人。太固執的人常常剛愎自用,三國名將關羽之所以最後敗走麥城,被俘身亡,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固執偏激,剛愎自用。

太固執的人很容易對人產生偏見。在他們眼裡,爺爺是小偷,孫子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個人從監牢裡出來,他這一輩子肯定不會幹好事。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當老師,班裡的“差生”永遠得不到翻身;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做老闆,他的職員永遠不能犯錯誤。世界“牛仔大王”李維的公司有38%的職員是殘疾人員、黑人、少數民族和一些有犯罪前科的人,但他們在那裡都幹得好好的。

太固執的人不易接受新事物。他們總認為自己的一套是最佳的,對新事物,他們其實根本不瞭解,但他們卻煞有介事地說出一大堆憑空想象的侷限和不足,儼然是專家。他們會堅持認為計算機沒有算盤準確,即使他兒子還是個電腦工程師。

剛愎自用者的頑固是一個致命的弱點。不肯接受他人意見,對於朋友的規勸或忠告置若罔聞,不僅會使自己頭破血流,還會傷害朋友之心。

只有真正的朋友才會指出你的錯誤,提出中肯的建議,提供建議本身就意味著坦誠和信任。如若把良藥當做爛草,把忠言當做耳邊風,怎能不使朋友傷心呢?

沒有武松的本事,卻還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固執的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明知自己打不過“老虎”,卻還要去拿生命做賭注,不是愚蠢是什麼呢?

太固執的人肯定沒有好人緣。要想改變這種壞脾氣,就得試著去理解人,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抱著一個信條:在不瞭解一個人或一樣東西之前,別妄下結論。

要善於接受別人的意見,特別是朋友的忠告更應該虛心聽取,“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奉承的語言我們可以不去理會,但誠懇的忠告卻一定要用心去聽,特別是在自己有了錯誤的時候。不要鑽牛角尖,等碰得頭破血流就悔之晚了。

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偉人,不管你是個小職員還是個領導者,都應該養成善於接受他人意見的習慣。當然,這種善於接受意見絕不是無主見地接受,把別人的話當做救命稻草。我們要慎聽幼稚輕率者的獻策;要慎聽那種過激的言論。對於別人的意見,要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之後才能接受。對待爭辯,我們要以慎重的態度對待。

留心我們的周圍,爭辯幾乎無所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能引起爭辯,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能引起爭辯。往往爭辯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為爭辯的目標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敵”,試圖以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別人。

不應該在細節處爭論不休,即使你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你最好仍能表示對方意見中你所贊同的部分,以便緩和一下談話氣氛,使對方覺得你並不是抹殺別人的一切,無論你的意見和看法與對方的意見和看法距離多麼遙遠,衝突得多麼厲害,絕對不要表現出一種無可商量的決然態度。如果你是一個善於談話的人,你一定要小心地使談話不致陷於僵局,使談話能維持下去。

還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聽偏信。偏聽偏信往往會使你由這個錯誤走向那個錯誤。“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有比較、有選擇。

固執己見者由於過於“迷信”自己,一味地執迷不悟,有時就難免言行過激,走向極端。他們頑固地“自信”,對其他人的話充耳不聞,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視,得不到他人的承認。於是,在頑固的“自信力”的支援下,義無反顧地沿著錯誤道路走下去,過激言行不但沒有扭轉錯誤方向,反而加快了失敗的到來。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剛愎自用、鑽“牛角尖兒”,只會使前面的路越來越窄,越走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敗之途。

固執己見是成就事業的大敵,當你在工作中,面臨困難時,一定首先使自己冷靜下來,比如,不妨先停下手頭的工作,調整好情緒,再重新開始。我們時常鑽進牛角尖而不知自拔,因而看不出新的解決方法。

成功者的秘訣是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

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餬口,有一天在山裡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兩人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一人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揹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同伴卻認為自己揹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此時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這個樵夫屢勸同伴不聽,只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樵夫欣喜若狂,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棉花,挑著黃金回家。

而背棉花的同伴抱著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不放,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一場大雨傾盆而下,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溼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丟下一路辛苦捨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了。

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度的堅持,會導致更大的浪費。

歷史上的永動機,就使很多人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沒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見好就收,知難而退才是明智之舉。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鮑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發揮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哪些構想,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有些事情,你雖然用了很大的努力,但你有一天卻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你所走的研究路線也許只是一條死衚衕。這時候,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抽身退出,去研究別的專案,尋找成功的機會。

牛頓早年就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之後,他毅然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面脫穎而出。

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審慎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方向並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放掉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做正確抉擇。每次正確無誤的抉擇將指引你走向通往成功的坦途。

有的人失敗,不是沒有本事,而是定錯了目標,成功者為避免失敗,時刻檢查目標是否合乎實際,合乎道德。

人生,不只是義無反顧地去拼搏;人生,也包括了以退為進的勇氣。貝多芬和魯迅兩人,一個執著,一個放棄,都走出了一條偉大的路。因此,只要我們能冷靜在觀察事物,適時地放棄執著,還心靈一個自由的空間,這樣的放棄是一種別樣的美麗。懂得讓執著和放棄並存,才能讓人生變得完美!

當厄運降臨到兩個孩子身上時,兩人都不知所措。想當音樂家的孩子耳聾了,想當畫家的孩子眼瞎了。這樣再繼續努力也是不可能實現願望了,於是,兩人“交換”了夢想。若干年之後,兩人在各自的事業上都大有成就,名揚天下。

在現實中,當命運堵塞了前路而努力無果時,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因為在放棄的同時,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把你引向成功。

放棄執著,不是讓你對現實投降,而是將自己的境界調整到一種更高的層次,使心態處於一種少煩惱的狀態。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困境,遇到什麼樣的煩惱,碰上什麼樣的悲傷,都能以放棄執著的心態,將這些困境、煩惱、悲傷都不放在心上。放棄了執著,其實是一種超越自我和超越現實的境界。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無奈和殘酷的現實面前,你不懂得放棄也許就意味著毀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