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貧, 其一富》 第一段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作者意在說明什麼道理?

  • 作者:由 sentiment~魅緒 發表于 文化
  • 2022-12-13

《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貧, 其一富》 第一段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作者意在說明什麼道理?匿名使用者2015.02.23 回答

本篇課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寫篇文章給兒子和侄子們看,談談求學、做學問的道理。但本文並不明“示”,而是用故事做比喻,來暗示。暗示帶啟發性,可培養人的悟性。本篇課文是針對初中以上學生主要讀記敘文而對原文進行的節選,只儲存了故事,而刪除了“蜀之鄙二僧”前面兩段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後面部分的議論。故改標題為“蜀鄙二僧”。有的書將這故事看成寓言,標題《蜀鄙之僧》。譯文摺疊

四川的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麼樣?”富和尚說:“您憑著什麼去?”窮和尚說:“我只要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就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一直想僱船順江而下,(到現在)還不能夠去(南海)。您憑著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他把自己的這件事講給富和尚聽,富和尚聽了,露出慚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裡遠,富和尚無法到達然而窮和尚卻到達了。一個人樹立宏偉大志,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這個和尚麼?所以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有時可以依仗有時卻不能依仗;自己依仗自己的聰明卻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荒廢了自己(的聰明)的人。糊塗和平庸,(有時)可能限制人(有時)卻不一定會限制人;不因為自己的平庸就放棄自己,而努力學習不知疲倦的人,是自己激勵自己(走向成功)的人。

評析摺疊

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採用的是一種對比。

需要憑藉的東西越多,就越多地被這些外物所限制;而不需要依靠什麼外在的東西來完成自己的計劃,也便更大程度上地獲得了行動的自由。當初不知電腦為何物時,人腦的記憶力強得驚人,一旦發明了電腦,人們把資訊一股腦地存在電腦裡,又整天在那裡擔心,電腦什麼時候會“卡殼”、“會生病”。物質的極大豐富所造成的表面自由,實際上正在遠離生命原初的自由自在。

人窮志不短。蜀鄙的窮僧能隻身到南海,憑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卻能喪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嗎?看來,決定事物成敗的,是內在因素,而不是客觀條件。

現實生活是,我們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頭腦卻空空的富僧,而要學習窮僧矢志不移、不畏艱難的精神。

人不僅要樹立志向,還要付出行動。在付出行動的同時,要憑主觀能力,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由“天下事”推論“人之為學”,是從一般到個別,由一個普遍道理推匯出本文論點,合乎邏輯推理。都用一問一答,句子對稱整齊。)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從正反兩方面說明昏庸與聰敏的辯證關係,再用曾參傳聖人之道加以佐證,很有說服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這一部分以事喻理。故事的內容主要寫對話。對話最能表現兩個和尚不同的主觀因素,最能證明論點,證明主觀因素對於事業成敗的作用。)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啟示: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

(這篇課文,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是寫給子侄們看的。目的在於教育他們立定志向,刻苦學習,學有所成,這是針對學習上容易產生的畏難情緒而說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