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描述七年級上冊歷史書第十三課“秦帝國的興亡”(注意:是北師大...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3-01-26

...方式描述七年級上冊歷史書第十三課“秦帝國的興亡”(注意:是北師大...house亮亮亮 推薦於2016-01-25

一本《史記》,看盡歷史烽煙,閱盡帝王將相,覽遍興衰成敗,讀遍刀光劍影。自三皇而自漢武,悠悠數千載,幾多興衰,幾度興亡,然而,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秦帝國的興亡。

春秋時期,秦國只是西部邊境的一個小國,龜縮於函谷關以西,遠遠不能與當時的春秋五霸抗衡。“諸侯不屑與秦國盟”,這是當時秦國窮弱的最好的體現,也是秦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恥辱。

走進了戰國時代,秦國步入了一個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那就是秦孝公時期。在這個時期,秦國開始風起雲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孝公任商君為左庶長,拜大良造,開始了秦國的富強之路。商君在秦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古老的井田制被廢除,千千萬萬計程車兵獲得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憑軍功授爵的機會。這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是它最重要的革新。新法在秦國推行之後,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將士用命,軍民齊心,這樣形容當時的秦國一點都不為過。而後,二陵之戰的爆發,使得當時的老霸主魏國迅速衰落。秦國隱隱然成為了七國最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這是太史公對商君的評價,我不敢苟同。商君一變而使秦富強,豈止憑藉“帝王術”?足見他有經世安邦的大才。秦得孝公商鞅,正是其走向興盛的第一步。

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繼位,惠文王車裂商君,雖然有點忘恩負義,畢竟是商君帶來了秦國的強盛,但這是必要的選擇。秦孝公死後,被觸犯了利益的貴族們對商鞅一片聲討,大有造反之勢。新君剛剛繼位,權利格局尚未能很好地控制,不殺商鞅,秦國必亂。惠文王考慮到了這點,並在商君死後立即著手清除了貴戚,將秦國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惠文王的確是一為明智的君主。但僅僅如此,惠文王還不足成為秦國三代強權君主之一。惠文王時期,秦國經歷了最困難的時期,那就是六國合眾。洛陽士子蘇秦提出看到了秦國對六國的威脅,向六國提出了合眾策略,被六國君主採納,並被拜為六國丞相。六國以楚懷王為縱約長,聯軍攻秦。在如此危難之時,惠文王任張儀為相,張儀提出了連橫策略,抓住各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逐漸分化聯軍,加上聯軍主帥無能,以及函谷關地勢險峻,最終秦國戰勝了聯軍。從此,秦國開始了擴張的道路,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特別是張儀提出的連橫策略,成為了秦國應對六國的綱領。戰爭的勝利,給新法的深入推廣帶來了寶貴的時間,這或許也是秦國能夠在大爭之世長期稱霸的原因之一吧。

惠文王之後,武王繼位,武王之後,秦昭王繼位。我認為,秦昭王在秦國所有君主僅次於始皇的一代雄主。在秦昭王時期,是秦國大舉東出,開疆擴土的時期。此時,秦國的軍隊到達的鼎盛時期,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軍事統帥。比如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是戰國時期繼孫武之後又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雖然他在長平之戰中的確不太人道,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傑出的戰爭藝術。白起率領下的秦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大摧山東,使得山東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績,使得山東六國聽到白起統軍,無人敢掛帥迎敵。特別是長平之戰,一舉摧毀了當時與秦軍不相上下的趙國大軍,徹底確定了秦國的霸主地位,也為日後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當然,這也有秦昭王的功勞。秦昭王是一位善用人才的君主,還有應侯范雎,也是秦昭王選拔的人才。范雎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個落魄的魏國士子,而秦昭王卻能重用他,我不得不佩服其用人之明。後來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成為了秦國重要的國策之一。正因為由秦昭王的用人得當,以及其臣下的傑出才能,才造就了這個時期秦國的無比興盛。

秦昭王晚年,由於其處理邦交的頻頻失誤,以及賜死白起,滅趙勞師無功,秦國形勢急轉而下。秦昭王死後,由於秦國三代繼任君主的無能以及短命,以及四大公子鼓盪合縱,使得六國聯軍死灰復燃。朝野局勢的動盪,以及外部壓力,使得秦國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這是,呂不韋出現了。拋卻呂不韋個人行為之外,其治國才能還是令人稱道的。從一個商人,他登上了政治的舞臺,雖然手段不那麼光明正大。但他確確實實幫助秦國度過了危難。從奇貨可居到《呂氏春秋》,無不體現其過人的才能。正因為呂不韋,秦國才不至於衰落,才能迎來始皇的興盛。

到了秦始皇時期,不用說大家都以十分了解。“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很好提體現了始皇摧枯拉朽般掃滅六國的氣勢,也反映的當時的秦國何等強大。“設立郡縣,建立帝制,書同文,車同軌”,秦國變成了秦朝,走到了最光輝燦爛的頂點。

到達頂點之後接下來的往往是衰敗。始皇既沒,由於遲遲未立太子,使得最具人望的公子扶蘇沒能繼承帝位,卻讓趙高假傳聖旨,扶胡垓登上帝位,從此秦朝開始了最黑暗的時期,並且最終這片黑暗扼殺了迅速這個新生的帝國。這無疑是始皇帝的一大敗筆。始皇帝遲遲不立太子,使得國家權力傳承不明,為國家留下了巨大的權利真空,為秦朝的夭折埋下了禍根。胡垓繼位,一切都聽從宦官趙高,不理朝政,日日笙歌。而趙高卻是十分陰險,說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點也不為過。他是導致秦朝覆亡的罪魁禍首。“指鹿為馬”,正是他善於弄權的很好體現。此等小人當道,秦朝能有好來?後來,趙高野心繼續膨脹,於是殺害秦二世,立子嬰,欲將秦朝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由於秦二世的荒淫無度,以及趙高一心只為弄權,殘害忠良,所以朝政完全荒疏。一批骨梗老臣,忠烈之士,均為趙高迫害。以致於在狼煙四起之時國無棟樑。或許,這也是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子嬰繼位後,立即除掉趙高,準備收拾二世和趙高留下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可這已經太晚了。由於始皇留下的苛政未能被很好地處理,以及趙高對人民的變本加厲的剝削,和六國貴族的企圖復國,使得各地狼煙四起。其中以陳勝吳廣起義最為著名。它極大地衝擊了秦朝的穩定,也全面激化了當時廣大人民對中央政府的不滿。它無疑是秦朝滅亡的催化劑。隨著劉邦項羽起義,秦朝最終為劉邦所滅,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

秦帝國的興亡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秦國能從一個邊陲小國,在血雨腥風的春秋戰國中脫穎而出,逐漸走向強大,並最終吞併天下,自有其過人之處。我認為,秦國曆代君主,特別是戰國時代的秦國君主,多為傑出的君主。比如,上面提到的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以及始皇帝,均為雄才大略的明君。並且,秦國每個時期,無論將相,均有出類拔萃的人才。商鞅,張儀,魏冉,范雎,司馬錯,白起,王翦,李斯等,均為一世之傑。有明君,也有名臣,這正是秦國逐漸強大的最重要的原因。另外,秦國法度嚴明,善罰分明,這與當時的山東六國形成鮮明對比。山東六國法制鬆散,善罰全憑君王心意,這使得六國人民逐漸流向秦國,他們為秦軍的擴充來適應日益增長的戰爭需要以及擴大農業生產來提供巨大的軍糧開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秦帝國興盛的內部原因。至於外部原因,我想應該是山東六國軟弱。六國缺乏明君,即使偶有明君,比如魏文王,齊威王,韓昭侯,趙武靈王,燕昭王等,都是明君雄主、,但卻是一代而止,所以這些國家的強盛只是過眼流星,曇花一現。而秦國,確實數代明君,偶有庸主,確實十分短命,未對國家帶來造成陰影。而六國,比如魏惠王,才能平庸,魏國從霸主地位滑落下來正是在魏惠王時期。如此庸主,執政期卻長達五十餘年,給魏國帶來許多嚴重惡果。正因為君主無能,所以許多人才不能為之所用。缺乏明君能臣的六國,如何能與秦國抗衡?對手的軟弱,給秦國帶來了許多寶貴的機會來強大自己。我想,這也是秦國興盛的原因吧。

至於秦帝國的衰亡,我認為這與始皇有很大關係。首先,始皇不能分清戰時與戰後。在一統天下後,依舊採用嚴厲苛刻的律法來統治民眾。再戰時,人民為了國家富強,以謀求自身的安全,或許可以接受,但戰後,經過了數百年年的戰亂,人人都想過上安定的生活,好不容易盼來了和平,統治者卻仍然用戰時那套來統治人們,不滿就開始了。其次,始皇沒能交接好如此龐大的帝國權利,這上面已經提到。還有,始皇帝做了一件最不該做的事情,那就是“焚書坑儒”,要知道,打天下靠的是將軍,而守天下,靠的卻是文人。只有文人,才能真正地教化百姓,使得國家穩定。而始皇帝卻沒能看到這一點。他此舉,徹底將秦朝與文人劃了分界線。缺乏文人輔助的秦朝,其迅速衰亡可想而知。以上三點是主要的原因,還有一些次要的就不一一列出。除了始皇帝個人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首先,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趙高,趙高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趙高對秦朝最大的危害不是教壞皇帝,而是殘害忠良。在趙高手上,秦朝的一大批傑出的棟樑被殺害,其中既有廟堂人物,也有戰場名將。李斯,蒙恬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實,我覺得,這或許也是歷史的命運。出身於亂世中的秦朝,經歷了數百年戰爭的洗禮,已經不能適應沒有戰爭的生活。歷史賦予秦國的使命,就是結束戰亂,使命完成後,他自然應該消亡。秦朝,是一個承接戰爭與和平的王朝,這是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也是他不可逃脫的命運。戰爭造就秦國,和平毀滅秦朝,我認為,這或許也是秦帝國迅速衰亡的一個原因吧。總之,秦帝國的衰亡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個人的,也有民族的,也有歷史的。每當想到如此輝煌的帝國迅間即逝,我總是有一種傷感。

讀了《史記》後,看過了許多興衰成敗,我還是覺得秦帝國的興亡最值得去探討,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來表達個人對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的深思與緬懷。

...方式描述七年級上冊歷史書第十三課“秦帝國的興亡”(注意:是北師大...匿名使用者 2014-10-30

上圖,上圖,沒題目沒法答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