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生日文言文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3-01-24

五十歲生日文言文剛陽文化 2022-09-22

1。 各年齡段時古文說法

襁褓:嬰幼兒時期孩提:小孩會笑要人提抱的年齡階段,後指2-3歲兒童齠齔:小孩換乳牙,後指7-8歲的孩子垂髫:兒童頭髮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後指兒童。又稱髫歲,髫年,髫齡,髫發。

總角:兒童把頭髮收束起來紮在頭頂兩旁的髮髻。代指幼年。

9歲九齡:為9歲。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十三:為13歲。

15歲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二八:為16歲。20歲加冠:指二十歲。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

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30歲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50歲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

《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54歲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週而復始。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

2。 文言文中各個年齡階段如何稱呼

1。總角 古時幼兒把頭髮紮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

《詩經·齊風·甫田》:“總角卯兮。”角,小髻;卯,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

後人用“總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

後因以“垂髫”指童年。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 豆蔻 十三四歲的少女。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4。 及笄 女子15歲。笄是古代婦女盤頭髮用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歲時,把頭髮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歲。

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因稱16歲的女子為“破瓜之年”。謝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髮戴冠,表示已成年。

《禮記·典禮上》:二十曰弱冠。晉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翰,卓葷觀群書。”

7。而立 三十歲。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8。不惑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言人到了40歲,社會經驗較多,能辨是非。另外,強仕也指40歲。

《禮記·典禮上》。謂男子40 歲,智慮氣力皆強盛,可以出仕。

9。天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歲。《禮記·典禮上》:“五十曰艾。”

孔穎達疏:“蒼白如艾也。”意謂老年頭髮蒼白如艾的顏色。

11。花甲 60歲。以天干地支順序組合為60個錯綜參互的名號而得名。

12。耳順 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

故稱60歲為耳順之年。 13。耆 60歲。

14。古稀 70歲。杜甫詩《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15。耄耋 老年。後來80、90歲為耄耋之年。

16。期頤指一百歲。《禮記·典禮上》:“百年曰期頤。”

期,需要;頤,調養、照顧。意為百歲老人需要後代養。

宋代17。 華誕 生日。華,光輝,光彩。

華誕即對人生日的美稱。18。 懸弧之辰 男子生日。

古代誕生禮俗,生了男孩便在門的左側掛一張弓——弧。後因稱生男為懸弧,男子生日即稱為懸弧之辰。

19。弄璋 男孩誕生。璋,一種玉器,為古代王侯所佩用。

《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司,載寢之裳,載弄之璋。”意謂希望所生的男子將來也能佩帶玉飾,成為王侯。

後因稱生男為:“弄璋”。 20。弄瓦 女孩誕生。

瓦,一種紡錘,婦女紡織的工具。《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衣之褐,載弄之瓦。”

意謂希望所生的女子將來能勝任女紅。後因稱生女為“弄瓦”。

3。 古文中每個年齡段的稱呼 及背景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

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

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

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週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

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

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

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云。”。

4。 求五十大壽祝壽語

五十歲: 庭幃長駐三春景 海屋平分百歲籌 元龍早日推湖海 安石中年有竹絲 半百光陰人未老 一世風霜志更堅 年齊大衍經綸富 學到知非德器純 五十華誕開北海 三千朱履慶南山 海屋籌添春半百 瓊池桃熟歲三千 讀書砥行堪知命 安富尊茶且慕親 大衍宏開光禹範 知非伊始學蘧年 花甲正圓十年再造 林壬入頌百歲半臨 學到知非宏開壽域 年齊大衍共晉霞觴 人方中午五十日艾 天予上壽八千為春 五嶽同尊唯嵩峻極 百年上壽如日方中 吾輩當惜分陰萬八千日莫虛擲 勸君更盡杯酒四十九年應知非 數百歲之桑弧過去五十再來五十 問大年於海屋春華八千秋實八千 不福星真福星即此一言可為君壽 已五十再五十請至百歲再徵余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