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簡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1-09-10

杜甫的簡介帥帥的老木匠 2006-04-03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雲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於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後二年,居無定所。飄泊於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餘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佔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透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合,抒情色彩較濃。戰爭題材在杜詩中數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態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後園山腳》等;支援平息叛亂,抵禦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後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徵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物件,往往是既聯絡自己,也聯絡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後心境的表現。在《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遊》、《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並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於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於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鬱,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後遊》、《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並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後人尊為詩聖。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註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註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註杜工部詩》。後世註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註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註》、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後,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彙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參考資料: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70。htm

杜甫的簡介隨風飛揚_5 2006-04-05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餘畝,是成都遊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儲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鑑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裡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的地方。

杜甫的簡介R權威天才 2006-04-03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祖藉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得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飫死耒陽。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辭海》1989年版)

【《舊唐書》文苑本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 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注: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注: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 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注: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注:應為鳳翔),拜右拾遺 (注: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

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 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穀食踴 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採〔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 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注: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 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 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注: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 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 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 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 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遊東蜀,依高 適(注: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 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注: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 維舟而江陵亂(注: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注:自衡往郴,舟 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遊岳廟,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 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注:當作大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 耒陽(注: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 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 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注: 唐《本事詩》雲: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 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 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新唐詩》本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楚、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 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注:公獻賦在天寶 十載)。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 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 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諸子, 至沉鬱頓挫,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注:三川縣屬〔鹿阝〕州)。肅宗立,自〔鹿阝〕 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載,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與房〔王官〕為布衣 交。〔王官〕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 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王官〕宰相 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禮。時論許〔王官〕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 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託〔王官〕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 〔王官〕愛惜人情,一至玷汙。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 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 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鹿阝〕,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親。從還京師, (注:孺弱餓死,乃天寶十四載自京赴奉先時事。若往〔鹿阝〕迎家,則在至德二載)出為 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注:更以東都殘毀,故鄉不可歸),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採橡 慄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注:此二句當在“往依焉” 之下)。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 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登武床,瞪視曰:“嚴挺 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以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 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注:此說出《云溪友義》,不 可信。以公詩考之,嚴武來鎮蜀,章彝已入覲)。武卒,崔〔日干〕等亂,甫往來梓、夔之 間(注:遊梓乃寶應、廣德間事,至是惟寓夔耳)。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 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 酒,大醉,一昔卒(注:此段之謬,與舊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 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汙。為歌詩,傷時澆 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亻全〕期等,研揣聲音, 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為,人 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 殘膏勝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 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於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 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元稹撰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江陵士曹時作)】

敘曰:餘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後詩人 繼作,歷夏、殷、周千餘年,仲尼緝合選練,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餘無聞焉。騷 人作而怨憤之態繁,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擬。秦、漢已還,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謠民 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間作。至漢武帝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興。蘇子 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 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 槊賦詩。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晉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根本, 士子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 意義格力固無取焉。陵遲至於梁、陳,淫豔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唐興,官舉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 為律詩。由是而後,文變之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於 魏、晉,工樂府則力屈於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閒暇則纖濃莫備。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 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 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 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餘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 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 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予嘗欲條析其文,體別相附,與來者為之準,特病懶未就耳。適遇子美之孫嗣業啟子美 之柩,襄〔礻付〕事於偃師。途次於荊,雅知餘愛言其大父之為文,拜餘為志。辭不能絕, 餘因系其官閥而銘其卒葬雲。 系曰:昔當陽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藝,令於鞏。依藝生審言,審言善詩,官至膳 部員外郎。審言生閒,閒生甫;閒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寶中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命 宰相試文,文善,授右衛率府胄曹屬。京師亂,步謁行在,拜左拾遺。歲餘,以直言失官, 出為華州司功,尋遷京兆功曹。劍南節度嚴武狀為工部員外郎,參謀軍事。旋又棄去,扁舟 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九。夫人弘農楊氏女,父曰司農少卿怡,四十 九年而終。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歿,命其子嗣業。嗣業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 夜,去子美歿後餘四十年,然後卒先人之志,亦足為難矣。

銘曰:維元和之癸巳粵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於首陽之山前。嗚呼!千載而 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墳。

【浦起龍撰讀杜提綱】

杜集不應稱草堂。草堂特流寓之一,該不得此老一生。

讀杜逐字句尋思了,須通首一氣讀。若一題幾首,再連章一片讀。還要判成片工夫,全 部一齊讀。全部詩竟是一索子貫。

讀杜須耐拙句、率句、狠句、質實句、生硬句、粗糙句。

天寶間詩,大抵喜功名、憤遇蹇、憂亂萌三項居多。

玄、肅之際多微辭。讀者要屏去逆料意見、腹誹意見、追咎意見。老杜愛君,事前則出 以憂危,遇事則出以規諷,事後則出以哀傷。這裡磋一針,厚薄天淵。

客秦州,作客之始。當日背鄉西去,為東都被兵,家毀人散之故。河北一日未蕩,東都 一日不寧。曉此,後半部詩了了。本傳舊譜並說是關輔飢,沒交涉。

蜀中詩只“劍外官人冷”一句蓋卻。設不遇嚴武,蚤已東下。夔州詩口口只想出峽,荊 州、湖南詩口口只想北還。

說杜者雲每飯不忘君,固是。然只恁地說,篇法都壞。試思一首詩本是貼身話,無端在 中腰夾插國事,或結尾拖帶朝局,沒頭沒腦,成甚結構?杜老即不然。譬如《恨別》詩,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是望其掃除禍本,為還鄉作計。《出峽》詩,“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五雲高太甲,六月曠摶扶”,是言國亂尚武,恥與甲卒同列, 因而且向東南。以此推之,慨世還是慨身。太史公《屈平傳》謂其“繫心君國,不忘欲反, 冀君一寤,俗之一改也。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數語,正蹋著杜氏鼻孔。益信從前客 秦州之始為寇亂,不為關輔飢,原委為然。

代宗朝詩,有與國史不似者。史不言河北多事,子美日日憂之;史不言朝廷輕儒,詩中 每每見之。可見史家只載得一時事蹟,詩家直顯出一時氣運。詩之妙,正在史筆不到處。若 拈了死句,苦求證佐,再無不錯。

杜詩合把做古書讀。小年子弟揀取百篇,令熟復,性情自然誠愨,氣志自然敦厚,胸襟 自然闊綽,精神自然鼓舞。讀杜詩不顓是學作詩。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658132。html

杜甫的簡介網友9a1fab586 2006-04-03

杜甫簡介

杜甫詩全集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祖藉襄陽(今 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 ,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 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 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得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 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 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 。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 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飫死耒陽。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 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 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 ,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 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 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 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 杜工部集》。(《辭海》1989年版)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祖藉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得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飫死耒陽。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辭海》1989年版)

【《舊唐書》文苑本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 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注: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注: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 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注: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注:應為鳳翔),拜右拾遺 (注: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

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 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穀食踴 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採〔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 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注: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 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 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注: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 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 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 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 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遊東蜀,依高 適(注: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 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注: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 維舟而江陵亂(注: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注:自衡往郴,舟 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遊岳廟,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 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注:當作大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 耒陽(注: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 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 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注: 唐《本事詩》雲: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 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 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新唐詩》本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楚、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 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注:公獻賦在天寶 十載)。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 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 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諸子, 至沉鬱頓挫,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注:三川縣屬〔鹿阝〕州)。肅宗立,自〔鹿阝〕 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載,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與房〔王官〕為布衣 交。〔王官〕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 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王官〕宰相 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禮。時論許〔王官〕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 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託〔王官〕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 〔王官〕愛惜人情,一至玷汙。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 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 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鹿阝〕,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親。從還京師, (注:孺弱餓死,乃天寶十四載自京赴奉先時事。若往〔鹿阝〕迎家,則在至德二載)出為 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注:更以東都殘毀,故鄉不可歸),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採橡 慄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注:此二句當在“往依焉” 之下)。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 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登武床,瞪視曰:“嚴挺 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以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 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注:此說出《云溪友義》,不 可信。以公詩考之,嚴武來鎮蜀,章彝已入覲)。武卒,崔〔日干〕等亂,甫往來梓、夔之 間(注:遊梓乃寶應、廣德間事,至是惟寓夔耳)。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 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 酒,大醉,一昔卒(注:此段之謬,與舊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 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汙。為歌詩,傷時澆 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亻全〕期等,研揣聲音, 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為,人 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 殘膏勝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 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於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 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元稹撰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江陵士曹時作)】

敘曰:餘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後詩人 繼作,歷夏、殷、周千餘年,仲尼緝合選練,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餘無聞焉。騷 人作而怨憤之態繁,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擬。秦、漢已還,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謠民 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間作。至漢武帝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興。蘇子 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 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 槊賦詩。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晉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根本, 士子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 意義格力固無取焉。陵遲至於梁、陳,淫豔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唐興,官舉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 為律詩。由是而後,文變之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於 魏、晉,工樂府則力屈於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閒暇則纖濃莫備。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 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 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 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餘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 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 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予嘗欲條析其文,體別相附,與來者為之準,特病懶未就耳。適遇子美之孫嗣業啟子美 之柩,襄〔礻付〕事於偃師。途次於荊,雅知餘愛言其大父之為文,拜餘為志。辭不能絕, 餘因系其官閥而銘其卒葬雲。 系曰:昔當陽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藝,令於鞏。依藝生審言,審言善詩,官至膳 部員外郎。審言生閒,閒生甫;閒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寶中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命 宰相試文,文善,授右衛率府胄曹屬。京師亂,步謁行在,拜左拾遺。歲餘,以直言失官, 出為華州司功,尋遷京兆功曹。劍南節度嚴武狀為工部員外郎,參謀軍事。旋又棄去,扁舟 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九。夫人弘農楊氏女,父曰司農少卿怡,四十 九年而終。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歿,命其子嗣業。嗣業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 夜,去子美歿後餘四十年,然後卒先人之志,亦足為難矣。

銘曰:維元和之癸巳粵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於首陽之山前。嗚呼!千載而 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墳。

【浦起龍撰讀杜提綱】

杜集不應稱草堂。草堂特流寓之一,該不得此老一生。

讀杜逐字句尋思了,須通首一氣讀。若一題幾首,再連章一片讀。還要判成片工夫,全 部一齊讀。全部詩竟是一索子貫。

讀杜須耐拙句、率句、狠句、質實句、生硬句、粗糙句。

天寶間詩,大抵喜功名、憤遇蹇、憂亂萌三項居多。

玄、肅之際多微辭。讀者要屏去逆料意見、腹誹意見、追咎意見。老杜愛君,事前則出 以憂危,遇事則出以規諷,事後則出以哀傷。這裡磋一針,厚薄天淵。

客秦州,作客之始。當日背鄉西去,為東都被兵,家毀人散之故。河北一日未蕩,東都 一日不寧。曉此,後半部詩了了。本傳舊譜並說是關輔飢,沒交涉。

蜀中詩只“劍外官人冷”一句蓋卻。設不遇嚴武,蚤已東下。夔州詩口口只想出峽,荊 州、湖南詩口口只想北還。

說杜者雲每飯不忘君,固是。然只恁地說,篇法都壞。試思一首詩本是貼身話,無端在 中腰夾插國事,或結尾拖帶朝局,沒頭沒腦,成甚結構?杜老即不然。譬如《恨別》詩,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是望其掃除禍本,為還鄉作計。《出峽》詩,“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五雲高太甲,六月曠摶扶”,是言國亂尚武,恥與甲卒同列, 因而且向東南。以此推之,慨世還是慨身。太史公《屈平傳》謂其“繫心君國,不忘欲反, 冀君一寤,俗之一改也。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數語,正蹋著杜氏鼻孔。益信從前客 秦州之始為寇亂,不為關輔飢,原委為然。

代宗朝詩,有與國史不似者。史不言河北多事,子美日日憂之;史不言朝廷輕儒,詩中 每每見之。可見史家只載得一時事蹟,詩家直顯出一時氣運。詩之妙,正在史筆不到處。若 拈了死句,苦求證佐,再無不錯。

杜詩合把做古書讀。小年子弟揀取百篇,令熟復,性情自然誠愨,氣志自然敦厚,胸襟 自然闊綽,精神自然鼓舞。讀杜詩不顓是學作詩。

杜甫的簡介鯊魚愛吃飯 2019-10-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