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1-08-19

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8-22 回答

祭祀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各儀程演奏不同的樂章(附錄)。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額定地壇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

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

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歷時兩小時之久。如此大的活動量對帝王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皇帝到年邁體衰時,一般不親詣致祭,而派遣親王或皇子代為行禮。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親詣地壇致祭26次,而後21年則全部由親王、皇子代祭。

祭祀前

祭地現場的紀律要求極嚴。皇帝經常旨渝:陪把官員,必須虔誠整肅,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譁,不許閒人偷覷,不許紊亂次序。否則,無論何人,一律嚴懲。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內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親王代行祭告禮。由於成親王向列聖配位行“終獻”禮時,親王亂了先東後西之次序,事後被革職退居宅邱閉門思過,並罰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見君王對祭地禮儀之嚴肅認真。

祭祀後

祭祀結束後,按制度規定要向有關官員分賜食肉,叫“頒胙”。祭前,由太常寺負責登記造冊,併發給胙單,(取肉證)至各衙門。,祭畢,各衙門持昨單各自到祭所領取。據記載:宗人府、內閣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樂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蠻儀衛、詹事府、順天府、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國子監、太醫院、欽天監、中書科各4斤。 祭地對平民百姓並無好處,特別是大興、宛平兩縣既要派駐壇戶守壇,又要負擔200多名廚差役夫,還要攤派祭祀所需的雜費銀兩。當然,對這兩縣的官員來說,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至聖先師為大,散齋叄日致齋二日。其餘小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若書院學堂開館,拜師收徒結拜之禮,一日可也。禮,散齋在家,齋必變食,居必遷坐;致齋在齋宮。今不能別,但致齋日當更嚴格。

1、不食葷腥,不吸菸(一時做不到也要注意口中不得有煙味),不飲用、食用、使用任何帶刺激性氣味的東西。

2、不參與喪事。不去汙穢的地方或做過度勞累的工作。

3、可食魚肉但不可超過素菜,且肉必須新鮮。

4、可飲酒但不得稍醉,不得飲用口氣大的烈性酒。

5、剋制食色之思。不聼音樂。

6、叄日必洗頭,五日必沐浴。

7、確保飲食健康,不食用、飲用、使用來路不明之物。

8、如有病且有損威儀(如感冒腹瀉抽搐),行禮不參禮,可觀禮,不得耽誤治療。

9、若一時不能習慣(如煙癮太大),可於散齋日遞減,致齋日遵行,行禮前日必恪守。

民間推薦獻官、執事用玄端、深衣,舞樂生用深衣或襴衫,觀禮者漢服。蓋深衣,禮服之微者,行禮燕居,古今上下所通用也。明禮舞樂生雖用紅衣(尚色也),但亦以深衣為正,則深衣行禮舞雩,未悖明制。玄端周製為亦燕居祭祀,上下通用,到明朝復興,嘉靖年間為品官所用,明末則放任民間,成為儒服。

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8-23 回答

祭祀[1] 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各儀程演奏不同的樂章(附錄)。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額定地壇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