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不存,何以家為是誰說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1-09-16

國之不存,何以家為是誰說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11-05 回答

出自春秋左傳》僖公十四年

原文:

◇僖公十四年

【經】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於防。使鄫子來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鄭。冬,蔡侯肝卒。

【傳】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而遷杞焉。不書其人,有闕也。

鄫季姬來寧,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於防,而使來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晉卜偃曰:“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

冬,秦飢,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授必斃,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於怨而厚於寇,不如勿與。”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

後人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引申為“國之不存,何以家為”二者長並舉。

國之不存,何以家為是誰說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11-06 回答

據說最早為左丘明寫的《左傳》中,說國家危難,人民有責任保衛國家…

國之不存,何以家為是誰說的 愛到最美是陪伴 1級 2012-11-06 回答

當我們醉心於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輝煌成果,高踞於人與自然關係中的主宰者和統治者地位的同時,生態危機“狼狽猙獰的幽靈”已經開始向我們襲來。

眼下,全球3億多人缺少足夠的飲用水,而人類每年仍用800立方千米的工業汙水去汙染著它。清潔淡水的短缺意味著流行病、飢餓、絕望和死亡。

眼下,人類的友鄰物種,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地球上消失,一片片生命的綠色化為沙垢,世界最基本的資源儲備正在我們的不屑中枯萎凋零。

眼下,每年有6億噸礦物煙塵、有毒氣體滯留在大氣中,人類頭上的天,就已經出現兩個大洞,它的直接效應就是每年出現400萬面板癌患者。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向大自然無休止地貪婪地索取,絕不是能真正擺脫貧窮與困境的良策。“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朝一日,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的愚蠢加倍地付出。

假如人類的人格矮化速度繼續下去,再也不能誕生出保護地球、保護自然、保護人類群體生存資格的真正殉道者。

假如有人用帶著血絲的喉嚨喊出懾人心魄的呼號,而他的呼號仍轉化不了多種的同向意志——政權的,法令的,人心的,文化的,那麼地球的消亡不僅是一種必然,也是不配享有任何悼歌。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一次汙染,就增加一次死神對人類的招喚!每增加一次汙染,便使這種招喚以滴血的方式更加濃烈!

一位叫西雅圖的印第安人說過:“人類屬於大地,大地不屬於人類。”的確,從形成時間和歷史程序來看,人類對大地就有如螞蟻對恐龍。地球在宇宙中具有獨一無二的美。這種美是由人類一手建成的,也是由人類一手破壞著的。太陽系中其他無生命跡象的星球看著地球上的人類一邊搞建設又一邊搞破壞,不知是該羨慕還是該嘲笑?人們似乎總是在失去以後才懂得挽回。在許多物種即將重蹈恐龍覆轍的今天,人們推出了克隆技術。莫非若干年後,地球要變成克隆的世界?克隆的人吃著克隆的食物,說著克隆的語言,做著克隆的事?或者再克隆出一個地球,讓我們一切從頭再來?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即是說我們要順應世界萬物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不以人為的強制方式去破壞這一個過程的本來面目。道家說:“天的道惡殺而好生”,佛家說:“萬物都有靈” ,《太平經》認為,從根本上衡量社會貧富的標準,是世界上物種的多少。這些觀點都是發人深思的。

世界第一座滅絕動物墓地的誓詞語錄牌是這麼說的“為使地球生命繁榮燦爛,為使子孫後代長治久安,為了地球萬物生生不息,為了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我們,作為自然保護的使者,拯救生靈的衛士,將以我們的力量、才智和愛心,還河流以清澈,還山川以綠色,還土地以生機,還天空以蔚藍。同在藍天下,保護大自然!同在藍天下,共享大自然”

現代社會中,高品位的“現代意識”,首先是地球意識,人類群體生存意識,人類的“類前途”、“類使命”意識。約束自己,善待生靈,敬重生命,保護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類自己,地球也不只為人類而存在。增強綠色意識,營造綠色未來,不僅是我們每代人的職責,而且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十一世紀人類所要面對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保護未被破壞的自然生態,如何去捍衛全球60億人共同生存的空間。而人類自己正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每個人都是環境災難的製造者,也是環境災難的受害者,更是環境災難的治理者。人人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參與環保。如今,我們的星球正以脆弱的生態系統承受著眾多人口的壓力,讓我們首先愛護自己賴以生存的根基,讓我們人類從一點一滴的環保行為作起,這一刻開始,不因善小而不為,在以後的生活中多一份關注,多一分共同承擔,用小行動保護大地球。對人類自己的珍惜,就體現在這些真正舉手之勞的小事上。

我們已無法拒絕空調、汽車,但我們可以在買菜購物時帶上自己的紙袋、布袋、竹籃,代替那些一到起風時便滿世界亂飛、埋到地裡幾十年不腐的紅紅綠綠的塑膠袋;我們不能親自到森林中與亂砍濫伐者進行面對面的交鋒,但對就餐時店主遞來的一次性筷子我們可以說聲“不”,在不知吝惜地使用列印紙時我們可以想到因此而躺下的一棵棵大樹;我們不能親自到山林中、草原上制止盜獵者的槍聲,但可以對選單上的那些本該與人類為鄰的珍稀動物們說聲“不”,可以對商場裡奢華的毛皮大衣說聲“不”;我們不能親自到母親河中去打撈那些漂浮的垃圾,但出門郊遊時帶一個水壺,就可以少在風景秀麗的地方扔一個塑膠礦泉水瓶,少用一個包裝果汁的精製紙盒……

把嘩嘩流淌的水龍頭關得小一點,把亮得炫目的燈光變得暗一點,我們不會因此失去享受現代生活的輕鬆和快樂,除了某種習慣的改變,我們的生活不會因此發生什麼不得了的變化。

雖是普通人,但我們都能夠成為最高尚的環境保護者,因為只要透過平時眼睛裡看到的不過是幾元錢的水電費、紙張費,我們看到的就是被忽視的越來越少的森林,越來越少的淡水,越來越少的能源,越來越少的物種。

臺灣詩人陳斐雯寫過這樣的詩:“為了讓你相信/我們真的可以擁有/一座地球花園/請原諒/我不讓你摘花。我們不想看到,若干年後,蔚藍的天空,清澈的小溪,美麗的蝴蝶,對於我們的子孫後代是一個世外桃源;我們不想聽到,當我們以祖父母的身份向我們的兒孫們描述兒時捉青蛙、鬥蟋蟀、摘草莓的往事時,他們的牙間迸出不以為然的四個字——“無稽之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