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一毛不拔的典故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1-10-14

說說一毛不拔的典故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22 回答

一毛不拔

源於《孟子·盡心上》。戰國時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殘酷的戰爭,主張“兼愛”和“非攻”。當時的楊朱卻與墨子作對,竭力反對“兼愛”,主張“為我”。有一天,墨子的學生禽滑釐遇到楊朱,毫不客氣地問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處,你願意不願意?”楊朱聽後搖搖頭說:“天下的問題,決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濟得了的。”禽滑釐反駁道:“這只是一種假設,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楊朱聽後默然不語。孟子針對此事抨擊楊朱道:“楊朱主張‘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對天下有利,他是決不會幹的;墨子主張‘兼愛’,如果對天下有利,即使磨禿了頭頂,磨破了腳板,他也是願意幹的。”後來,人們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慳吝的人。

說說一毛不拔的典故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22 回答

古代有個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嗇。由於他整天盤剝窮人,累得病倒了,差一點昏死過去。三天後,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見屋裡擠滿了送終的親友,想要表示什麼。他的大侄說:“六叔,是不是還有兩個親人沒見面?”他搖搖頭。二侄問:“是不是有筆銀子放在哪裡,不曾交代?”還是他妻子明白,看見兩根燈芯同時燃點,就挑掉一根。這時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氣。突然,快斷氣的六叔流著淚,湊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說話。他說:

“我死後,可把我留下的兩張便紙分給前來弔孝的親戚。”

“我死後,別用棺材來盛我,挖個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後,不要請和尚唸經,我在黃泉下自己會念經的。”

“我死後,把我的皮剝下來,賣給皮匠;把我的毛拔下來賣給做刷子的人,一根別丟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捨不得拔掉丟失,形容極端自私。

說說一毛不拔的典故 劉小美 1級 2013-10-22 回答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睡著了。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一尺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楊時這種尊敬老師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正是由於他能夠尊敬師長,虛心向老師求教,學業進步很快,後來終於成為一位全國知名的學者。各地的人,都不遠千里地來拜他為老師,大家尊稱他為“龜山先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