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的簡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3-24

舞蹈表演的簡介 瑪麗蓮夢露 1級 2018-08-17 回答

舞蹈演員對舞蹈編排藝術構思的創造性舞臺體現。

他應具備較全面的藝術素養、創造性和表現力。舞蹈形

象透過空間展現並在時間中流動,因此,舞蹈表演的舞

臺體現,必然和舞蹈欣賞過程統一併同步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舞蹈藝術的創作和表演空

前繁榮和發展,成長起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表演藝術家。

他們根據舞蹈藝術的特殊規律,吸收中國傳統藝術,特

別是戲曲表演的經驗,借鑑外國的表演藝術理論,逐漸

探索並形成著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舞蹈藝術規律的表

演方法。

搜狗問問

舞蹈表演的簡介 本來無一物 1級 2016-05-25 回答

元明清之世,旅行家馬可·波羅、徐霞客曾到此並寫有遊記。在繪畫、雕塑藝術中,有劍川石寶山的南詔石窟浮雕,《南詔國史畫卷》和大理國《張勝溫梵像畫卷》、其中,“梵像畫卷”繪有三十三個飛天舞人和十七個翼獸形舞神。

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南詔王鳳伽異從長安把唐玄宗所贈的胡樂和龜茲樂兩部帶回南詔。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詔王異牟尋派楊嘉明帶二百餘人的歌舞團去長安獻《奉聖樂》,擅長音律的成都節度使韋皋進行加工“用黃鐘之均,舞六成,工人,贊引二人,序曲二十八疊,執羽而舞‘南詔奉聖樂’字。”整個《奉聖樂》分四部:一、龜茲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軍樂部。《奉聖樂》有較高的技巧和優美的舞姿。“唐德宗閱於鱗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宴則立奏,宮中則坐奏。”(見《新唐書》)《南詔奉聖樂》繼承了西南古代民族的傳統音樂與舞蹈,同時也吸收了中原、西北以至緬甸、印度(天竺)的樂舞而形成完整的歌舞藝術。唐王朝把它列為十四部樂之一(見《唐會要》)。說明唐時大理地區的歌舞藝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較早記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豐年間大理詩人段位寫的《繞三靈竹枝詞》,其中對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敘述得頗為詳盡。說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區。

白族霸王鞭有各種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計有百種。除大理繞三靈中的霸王鞭外,洱源縣的鬧春王正月與田家樂中的霸王鞭,以及劍川的石龍霸王鞭、雲龍霸王鞭和賓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繞三靈中,跟霸王鞭聯袂而舞的還有八角鼓與“雙飛燕”兩種舞蹈。繞三靈只在大理古城附近進行,因而這兩種舞蹈也只流傳在洱海周圍。

“哩格高”與“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產生的時代,目前無可靠的資料可稽,從歌舞的內容和藝術特點看,可能與白族先民的遊牧、狩獵生活有關。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為一體,以唱為主,動作緩慢抒情。劍川東山的打呀撒塞,動作簡單古樸。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徵。

龍獅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間舞蹈。白族地區古代湖澤遍佈,不僅龍的神話傳說特別多,且樓堂亭閣多有龍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龍首關”、“龍尾關”和“黑龍橋”等地名。白族的龍舞從造型到表演,都有獨到的特點。如劍川白族求雨時的“龍舞”是用柳枝紮成。大理白族的龍舞,龍頭、龍身和龍尾互不銜接,舞起來大幅度的轉動比較自如,遠看卻有有渾然一體之感。清《大理縣誌》載:“元夕,家家燃燈,亦有魚龍走馬及鰲山諸戲……遊人歌舞達旦。”可見龍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區的獅舞由來已久。

搜狗問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