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潼關的詩句賞析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9-13

關於潼關的詩句賞析漢匠文化 2022-06-11

1。潼關這首詩的解釋和原文和賞析

《潼關》作者:譚嗣同,年代:清原詩為: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大意為: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

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創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作品鑑賞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

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彷彿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2。潼關古詩翻賞析

潼關吏 唐 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選自《杜少陵集》)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賈 唐 韓愈 荊山已去華山來,日出潼關四扇開。 刺史莫辭迎侯遠,相公親破蔡州回。

(選自《韓昌黎集》) 過潼關 唐 石介 昔帝御中原,守國用三策。 上策以仁義,天下無能敵。

其次樹屏翰,相維如盤石。 最下恃險固,棄德任智力。

驅馬過潼關,覽古淚潛滴。 開元帝道明,百蠻奉周曆。

田野富農桑,邊隅無寇賊。 紫宸日視朝,潼關夜常闢。

天寶君政荒,宮闈養虺蠍。 恩愛成怨疾,心腹生毒螫。

朝聞發漁陽,暮已卷河北。 鳴鼓渡潼關,矢及乘輿側。

重門徒爾設,關吏安所職。 始知資形勢,不如修道德。

(選自石介著《徂徠集》) 潼關 宋、元 汪元量 蔽日烏雲撥不開,昏昏勒馬渡關來。 綠蕪徑路人千里,黃葉郵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國淚,愁來沒上望鄉臺。 桃林塞外秋風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選自汪元量著《水雲集》)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選自張養浩著《金元散曲》) 潼關 清 顧炎武 黃河東來日西沒,新華作城高突兀。

關中尚可一丸封,奉詔東征苦倉卒。 紫髯豈在青城山,白骨未收崤澠間。

至今秦人到關哭,淚隨河水無時還。 (選自《顧亭林詩集匯注》) 拜楊伯起墓道 清 王士禎 悠悠關內路,驅馬桃林塞。

歸鳥嶽祠邊,長河遠天外。 大鳥下潼亭,落羽今猶在。

夕日薦蘋蘩,愁心逐征旆。 (選自《漁洋山人精華錄》) 渡河西望有感 清 王士禎 使者河源復卻回,杖藜曾記到雲臺。

高秋華嶽三峰出,曉日潼關四扇開。 星宿海從天上落,崑崙槎自鬥邊來。

何時更訪茅龍去,東望滄溟水一杯。 (選自《漁洋山人精華錄》) 潼關二首 清 沈用濟 (一)重關踞天險,三輔重神京。

繡嶺遙尊嶽,黃河曲抱城。 一夫今保障,群盜昔縱橫。

星隕何年事,徒傷父老情。 (二)窺關如在井,立馬一峰高。

竟失山河險,徒誇汗血勞。 沙蟲迷白日,陵谷徙洪濤。

翻使黃巾笑,橫行遇汝曹。 (選自《清詩別裁集》) 滿庭芳·(和某人而作)潼關 清 曹貞吉 太華垂旒,黃河噴雪,鹹秦百二重城;危樓千尺,刁斗靜無聲。

落日紅旗半卷,秋風急,牧馬悲鳴。閒憑弔,興亡滿眼,衰草漢諸陵。

泥丸封未得,漁陽鼙鼓,響入華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

自古王公設險,終難恃,帶礪之形。何年月,剷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選自《清名家詞》) 潼關 清 王昶 鶉首星芒照九垓,規模百二自秦開。

關山蒼莽爭天險,文武飛騰出將才。 日軟旌旗橫戍邏,雲連城碟抱烽臺。

登高立馬休憑弔,看取三峰翠色來。 (選自《清詩選》) 潼關 清 洪亮吉 出險復入險,別山仍上山。

河流五夜色昏黑,一片日紅先射關。 壯哉龍門濤,至此始一折。

驚流無風舟尚失,大魚如龍欲迎日。 風陵津北起黑波,重舸徑向中流過。

河聲漸遠波愈回,卻控馬首看全河。 君不見,哥舒拒祿山。

魏武破孟起,門開如雲列千騎。 喧聲動天箭灑地。

時平雲氣亦卷舒。 孱卒立門司啟閉。

關頭飯罷客亦閒。 早有太華開心顏。

(選自洪亮吉著《洪北江全集》) 望潼關 清 峻德 立馬風陵望漢關,山峰高出白雲間。 西來一曲崑崙水,劃斷中條太華山。

(選自《清詩選》) 蝶戀花·登潼關城樓 張鴻績 濁酒難澆心上事,才說登臨,又觸新愁起。漠漠寒雪千萬裡,長河落日天垂地。

醉後欄干慵更倚,冷月樓頭,誰會悲來意。莫聽烏烏橋下水,幾多未老英雄淚。

(選自《清詩選》) 潼關 清 朱維魚 虎視龍興踞上游,洞開四扇俯神州。 西來翠疊三峰色,東去河兼八水流。

赤帝偏能降軹道,青騾底事出延秋。 唐陵漢闕俱黃土,獨剩秦時月照愁。

(選自《湖海詩傳》) “潼關行”示楊廣文 清 魏源 久聞潼關名,今識潼關面。 此去華陽尚數程,天險誰言一當萬? 雨止嶽岫秋容青,風來關塞河聲健。

坐覺蒼茫萬古心,猶逐風雪四時變。 客言:十二連環堞,古設禁溝之西北。

連山塹谷亙西南,鎖斷飛鳥無形跡。 灞滻惟防東寇來,汴京又杜西師出。

間道尚聞商縣攻,變局紛紛罕沿襲。 守秦不守關,守關不守溝。

守溝不建堡十二,肘腋腹背差千秋。 我謂客言意深苦,請更為君擴胸腑。

戰車變騎騎變步,山川地利皆殊古。 成皋函谷古金湯,步攻近世誰嵎虎。

書生史事空撐拄,不若濁醪戰尊俎。 華山漸去驪山來,明朝更賦湯泉哀。

(選自《魏源集》) 長亭怨·由函谷至潼關作 清 江開 問誰把天根攻剖,萬古行人,地中盤走。月落聽雞,仰天如線但垂手。

穀風排觸,山自作、邊聲吼。令尹此為誰?識紫氣、從東來否?翹首。

又潼關四扇,壁立半天雄陡。河聲嶽色,聚眼底、讓誰銷受?且擱下,礪帶山河,好明日、新豐沽酒。

笑虎視龍興,都付陽關煙柳。 (選自江開著《浩然堂詩稿》) 出潼關渡河 清 譚嗣同 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

關險山爭勢,途危石墜窩。 崤。

3。潼關這首詩的解釋和原文和賞析

《潼關》作者:譚嗣同,年代:清

原詩為: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大意為:

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創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作品鑑賞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彷彿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4。描寫潼關的詩句

1。Money is a great traveler in the world。-金錢是世界上偉大的旅行家。

2。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錢能使鬼推磨。

3。With money a donkey was obtained a priest。有了錢,驢子也能當牧師。

4。Where money talks arguments are of no avail。-錢說話的地方,講理是沒有用的。

5。Money buys everything except brain。除了智慧以外,金錢什麼都能買到。

6。Money isn‘t everything。金錢並非一切(意為:金錢並非萬能的)。

7。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要做金錢的主人,莫做金錢的奴隸。

8。Money does not grow on tree。金錢不長在樹上(意為:錢不容易掙)。

9。Time is money。一寸光陰一寸金。

10。Money is round,and rolls away。金錢圓溜溜

5。登潼關城樓詩詞鑑賞

蝶戀花·登潼關城樓

張鴻績

濁酒難澆心上事,才說登臨,又觸新愁起。漠漠寒雪千萬裡,長河落日天垂地。

醉後欄干慵更倚,冷月樓頭,誰會悲來意。莫聽烏烏橋下水,幾多未老英雄淚

題潼關樓 詩歌賞析

崔顥

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

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

賞析:

崔顥向以使李白也為之嘆服的《黃鶴樓》詩著名。如果說《黃鶴樓》詩是以日暮思歸的真摯鄉思動人心魄的話,那麼這首《題潼關樓》則是對雄偉山川的讚歎和由此產生的廣遠深沉的憂慮,表現出崔顥詩歌風格的另一方面。

開始兩句“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表現出詩人匆匆登臨的情形。詩人在騎馬趕路到達潼關時,恰逢雨過天晴,原本疲倦的精神忽然為之一振,於是歇馬登上“津樓”(即潼關城樓,面對黃河),眺望山川。兩句說明行色匆匆,寫來卻從容不迫,“逢”字、“上”字,安排得次第井然,而且別有一種挺拔勁健的感覺,引出下文的雄偉氣勢。

中間兩聯,寫登樓眺望所見,正面表現潼關形勢的險要和山河的壯美。“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前一句說從樓上望去,潼關內外,群山連綿起伏、威武雄壯地護衛著“三輔”之地。“三輔”,本指西漢時期治理長安京畿地區的三個職官,公元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治長安以東;左內史為左馮翊,治長陵以北;都尉為右扶風,治渭南以西。這裡的“三輔”,指唐代京城所在的關中地區。後一句是說,潼關的大門緊緊地把持著“九州”。“九州”本指古代中國設定的九個州,即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這裡是指潼關以東的廣大地區,兩句突出“關門”的險要,作者先在前一句勾勒出雄偉的山勢,描繪出壯闊的背景,然後在這重巒疊嶂的背景上刻劃出“關門”,前有“三輔”,後有“九州”,中間用生動形象而有力的“扼”字連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勢,躍然而出。“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這兩句從描寫關勢險要過渡到交通,是上一聯詩意的延伸。“川”即平野。潼關一帶,在亂山之間有一條狹窄的平原,從關中向“陝路”通去。“陝路”即陝州之路,陝州治所在今河南陝縣。“河”即黃河,在古潼關北面,黃河之水由北而南向華陰縣流來,然後在潼關和對面的風陵渡之間,忽然折向東,滾滾流去,捲起滔滔洪波。一個“繞”字,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黃河的走勢,形成磅礴的氣勢。中間四句,分別從群山、關門、川原和河流,描寫了潼關的地勢,這些景物組合在一起,展現出一派極為雄渾蒼莽的特有境界。詩人還透過“三輔”、“九州”、川原、河流,將潼關與廣袤的土地連線起來,大大拓展了詩歌意境,造成一種壯闊宏大之勢,從而進一步襯托出潼關地勢的險要。

最後一聯,詩人融情於景,“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詩人面對如此險要的關隘,眺望著雄偉的山川,不覺已晚,黃河之上、群山之中漸漸升起了暮靄,在轟然如雷的黃河濤聲中,顯得一片蒼涼。觸動了詩人的愁緒。這裡的“愁”字包含著濃郁的鄉思,因為作者一開始就點明瞭自己是在“客行”,行役之人時值“向晚”,產生思鄉之念,但這裡的“愁”,又不僅僅是鄉思。在潼關樓上,面對從古至今如此險要的關口,作者自然也會產生懷古傷今之意。朝廷政治的腐敗、藩鎮作亂的跡象,都已經清楚地顯露出來,詩裡也隱含著作者對國事的殷憂。因此,作者在潼關樓上的“愁”,深沉而複雜。

這首詩氣象雄渾,意境悲涼,與《黃鶴樓》相比,格律上更加嚴謹工整,手法上顯得含蓄蘊藉,別具一種深沉凝重的風格。

6。譚嗣同潼關的賞析

潼關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公元1882年秋,十七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赴甘肅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啊,雲濤,雲濤,四面八方盡是滾滾雲濤,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

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彷彿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7。潼關中的主旨句並作簡要賞析,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這是清代詩人譚嗣同的一首古詩,原文為: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意思是: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一直不曾解圍吧?清脆的馬蹄聲被秋風吹散。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峽奔湧而來,到懸崖山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平原,但氣勢仍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

而那連綿不絕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麼惹眼,剛入潼關便聳入雲天,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裡,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於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嶽、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潼關

8。譚嗣同寫的《潼關》的詩意是什麼

原文: 《潼關》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 千年的高雲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麼是坦平。 詩意:此詩以雄健豪放的筆觸描繪了潼關一帶山河的雄偉壯闊,折射出詩人一種沖決一切羅網、昂揚進取的心態。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賞析: 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儘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縛似的在不斷衝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彷彿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

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潼關。

9。《潼關》古詩的譯文

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