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堡街道的歷史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9-21

張家堡街道的歷史手機使用者50842 2016-06-04

張家堡街道1985年2月設定,位於轄區中部,街道辦事處駐張家堡,以駐地取名,距區政府駐地4。75公里。轄境東部與東北部連譚家鄉,西部及西北部與漢城鄉為鄰,南接大明宮鄉和未央宮鄉,土地總面積7。96平方公里。轄地分別由譚家鄉和漢城鄉劃入。1993年,街道共轄8個村民委員會、16個自然村、39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20個居民小組,1個家屬委員會。有3770戶、12919人,其中:農業戶2549戶、10011人,非農業戶1221戶、2908人。

轄區有耕地7288畝,主產糧、菜。1993年糧食總產量2215。5噸,年產鮮菜12417噸。

1993年,有各類鄉鎮企業537個,其中:街道辦10個、村辦90個、個體437個,從業人員5906人。街道企業年總收入1億4558萬元,有總產值500萬~1000萬元的企業4個、總收入超過1000萬元的村3個。多種經營年總收入1030。0萬元。街道農村年總收入1億6073。94萬元,完成財政總收入200。03萬元,超計劃數的22。27%。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202元。

相傳元代即有張家堡村,清代在此設立農貿集鎮,每逢農曆三、六、九有集,現為轄區中部通往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是西安通往咸陽國際機場的必經之地。50年代中期為未央區人民委員會所在地,現駐有西安毛紡廠、西安潤滑裝置廠、西安塑膠製品二廠、市種雞廠、區第一人民醫院、未央信用聯社等企事業單位。1993年,轄區有中學1所、小學3所,設有街道文化站,為區文化館所在地。商業門點南街有76家,東街有31家,西街有38家,北街有54家,商賈雲集,商貿活躍,已成為新興的工商業街區。

在有關出版物中多“張家堡為回民聚居區,同治年間毀於兵燹重建”一說。經考證,此說有誤。據《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載,清嘉慶年間,咸寧縣在省城北部轄地有兩個張家堡,一個在午門倉的菜園前村以南(今新城區聯志村村南一帶),另一個在白花倉(即現轄境內的張家堡)。在同一志書中又載:“菜園村、張家堡俱系回民所居,自同治後已無村落,菜園前村今為回墳。”而現轄域內的張家堡村民並無回民。可見同治年間毀於兵燹的不是現轄境內的張家堡。

張家堡街道的歷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