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含義是什麼 比喻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9-30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含義是什麼 比喻什麼?拜拜再見2008.08.31 回答

如果你看過西廂記的劇本上下文原文就不難作答了。

《長亭送別》表現崔鶯鶯和張君瑞的離愁別恨,反映“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的送別主題,情節並不複雜。整折戲崔鶯鶯主唱,由三個場面構成:長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時。隨著戲劇場面的轉換,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風景畫面,讓一個個描繪秋景的組合意象融人了戲曲空間。讀者欣賞優美的唱詞,如同陪同劇中人在如畫的風景中行進,進入了一種詩化的境界。下面的設計,淡化戲劇情節,突出對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詞意境的感悟和戲曲語言的欣賞。

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

人物心理

離愁別恨:經歷艱難,始能結合,昨夜允婚,今日別離。

憂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無人扶持,最難調護。惴惴不安:異鄉花草,再行棲遲,停妻再娶,忘情負義。埋怨不滿:拆散鴛鴦,催逼上路,此情難訴,此恨誰知?

細膩刻畫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以景襯情:如“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妙用修辭:如運用典故、比喻、對偶、誇張等手法。(例略)

對離別情境的生動描寫

1.曲詞中描寫秋景的組合意象

[端正好]長亭路上——斜暉霜林圖:碧天白雲、黃花堆積、秋風陣陣、北雁南飛

[脫布衫]筵席之中——黃葉衰草圖:颯颯秋風、黃葉紛飛、嫋嫋煙氣、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時古道煙靄圖:青山疏林、輕煙薄暮、夕陽古道、風嘯馬嘶

2.以“長亭路”為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示例:

暮秋時節一天,碧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地上到處是零落的菊花,蕭瑟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避寒的大雁結陣飛向南方。百草憔悴,霧涼霜寒,楓林經霜變紅,在秋風中紛紛離枝,墜落於地。

一輛油壁香車從普救寺駛出,穿過疏林,駛向十里長亭。車上坐著相府千金崔鶯鶯和侍女紅娘。傍晚清冷的陽光斜照在鶯鶯掛滿淚痕的臉上,·哀怨中透著幾分嬌媚。輕車左前側,張生騎在馬上,不緊不慢行著。秋風掀開車廂幕簾一角,紅娘順眼望去,恰見張生向車廂投過深情一瞥,面容悽慘雙目噙淚。

一間破敗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腳路旁。車馬聲驚動亭上棲鴉“噗噗”飛起。鶯鶯被紅娘攙下車來,目睹此景,倒吸一口涼氣。此處就是分手之地麼?“開席吧!”老夫人冰冷的聲音告訴鶯鶯:這是無法拒絕的現實。張生和鶯鶯對視一眼,縱有萬語千言要講,卻又無從說起。看著南飛的大雁,鶯鶯在心裡對張生說,託付深情的大雁,傳來平安的訊息吧1

3.運用想象,以“臨行”為題,將[耍孩兒]一曲改寫成話劇片斷。示例:

鶯鶯 (舉杯,神情慘惻)今日一別,且飲此杯!未知何日相見(淚落杯中),復為公於舉筋?

張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爭得功名,早日迴歸!(飲酒)

[紅娘見張生有自負之色,輕笑]

紅娘 金榜題名,倒要小心招婿。

張生 (語塞)這……紅娘是瞭解我的心跡的。(摔杯)有違情義,如同此杯!

鶯鶯 夫婦情投意合,如同並蒂蓮花,勝過狀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虛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來就是。

張生 (感動,流淚)小姐知我。(傳來馬嘶聲)時辰不早,我得準備上路了。

鶯鶯 且慢。君行別無所贈,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輕吟)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張生 (恭聽,接帕端詳)小姐不必多慮!謹庚一絕,以剖寸心。(吟詩)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紅娘 (輕嘆)勞燕分飛,一對苦命的人兒1

4.以“悵望”為題,將[一煞][收尾]兩支曲子改寫成現代詩歌,儘量用上曲中意象,從鶯鶯的視角表現離別之情。示例:

一騎絕塵去,山巒籠輕煙/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見/道一聲平安,道一聲珍重,陪伴遊於的是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馬嘶聲聲叩擊鶯鶯心田/勞燕分飛誰主使?離愁別恨苦難言/說什麼功名仕途,只問何處歸程何時歸年/山程水澤情難忘,夕陽古道心相連/青山下,秋風裡,離人淚,心自顛/那離愁呵,長如水,沉如鉛/一輛車兒,如何載得起?如何拖向前?

參考資料: http://wenwen。sogou。com/z/q807452602。htm

回答者:sheetstone - 見習魔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含義是什麼 比喻什麼?拜拜再見2008.08.31 回答

滿地黃花西風吹,碧雲天下北雁歸。

曉來誰染霜林醉,滴滴皆是離人淚。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含義是什麼 比喻什麼?無期2008.08.31 回答

這是西廂記的曲子。借喻,設問。這支曲子選自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西廂記》的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其宮調名為《正宮》,曲牌名為《端正好》。是鶯鶯赴長亭途中所唱。鶯鶯懷著無可排遣的離愁別恨,前往長亭為張生送行。

鶯鶯一上場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透過她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這種痛苦壓抑的心情。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選取了幾樣帶有季節特徵的景物:藍天的白雲、委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悽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落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兩句,是千古名句。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將鶯鶯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離淚漣漣,宛然如見。

作者善於化用名作中的優美成句,也擅長提煉現實生活口語。曲詞或秀麗典雅,含蓄悠長;或質樸自然,活潑爽利,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碧雲天,黃葉地”句。王實甫易“葉”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與飛雁、霜林一起構成新的暮秋圖,完全切合劇中的情景和離人的心緒。

詞寫旅次鄉愁與兒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寫景。開篇“碧雲天,黃葉地”上下輝映,寫出了秋日的天高氣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廣袤無垠的天地作為秋思鄉愁的背景在宋詞中比較少見,寬大深遠的境界中所烘托出來的情感也顯得格外深沉渾厚。《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碧雲天,黃花地”一段,明顯地由此脫胎而來。秋色的渲染,已經融入了“悲秋”的情緒。秋色滲透了天地之間,那浩浩淼淼的秋水,帶著無休無盡的秋意悠悠遠去;秋江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詞人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寫出一派俊爽空靈的境界。歇拍宕開一筆:登高視野所及,都是悽悽連綿的“無情芳草”,這“芳草”阻礙了行人的視線、阻擋了遊子的歸程,鋪天蓋地,蔓延無邊。這句從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中化出,抒情更加含蓄化。下片言情。過片兩句承上啟下,言相思愁苦都是因為離鄉背井所導致的。以下句句用映襯手法:“好夢留人睡”,則除酣夢之外,整日為相思別情所困擾;“明月樓高”,則以美好景色反襯眼下的孤寂,所以自我勸告“休獨倚”;結尾推進一層,暗用“舉杯消愁愁更愁”詩意。詞人從“酒”聯想到“淚”,並透過“愁腸”將二者做巧妙轉化,構思新穎別緻。這種“相思淚”中,一位佳人的倩影呼之欲出。《西廂記》“長亭送別”之“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曲詞,就是從這裡再度化出。該詞格調綿麗細密,通篇即景生情,融情入景,並以豐富的聯想烘托離愁別況,有時化用前人詩句卻不露痕跡,是宋人寫別情的名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