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發2018年《了凡文化》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11-19

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發2018年《了凡文化》會哭的禮物17 2022-06-23

今年六月回了趟老家,與幾位高中同學突然有了聯絡,相約聚聚。談談笑笑間,彷彿又回到了十七八歲那段難忘的學生時代歲月。

正在大家各自找著話題敘舊的時候,突然有同學問:“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我們那年去白雲山的事?”“記得,記得……”去過的同學紛紛作出應答。緊接著便你一言、我一語,將過去了三十年的往事翻了個熱火朝天。這還不算,興致勃勃的我們聊到最後,來自幾個不同地方的老同學,竟然都有了想再一次去白雲山看看的念頭。

故鄉的白雲山離當時我們就讀的遵義泮水高中學校只有三十多公里,只是它屬於金沙縣。又因遵義和金沙兩縣相鄰,所以白雲山之名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早有耳聞。據說山勢雄偉挺拔,山上建有財神廟、大廟,可供遊人燒香拜佛,歇息就餐。而且山腳至山頂,一路上還有很多誘人的風景名。諸如:鏵口尖、黑石頭、兩扇門、大(小)涼風埡、麻沙河、馬頸子、玉皇頂等。對當時學生生活還是非常單調的我們而言,非常令人神往。很想抽時間去親自目睹。還記得當初是一位姓陳的同學提起頭的,他說,他家就住在離白雲山不遠的一個小村莊。只是這次相聚,陳同學不在其中。如今回起起來,往事歷歷在目……

那是五月裡的一個星期天早晨,我們八個同學(三個女生,五個男生)從學校聚集出發,步行去白雲山。一路上,看見最多的是奇形怪狀的大山、石頭、草坡、樹林……有著無限的新鮮感。大家有說有笑,享受著難得的悠閒和美不勝收的風景,幾十裡的路走下來也沒有人說累。抵達白雲山腳是午後,我們把隨身所帶的乾糧吃了之後,就趕緊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山。穿過一片片長滿草叢、灌木之地,在快要到達白雲山頂的時候,我們看見了“馬頸口”的懸巖。“馬頸口”,故名思義,意指它的高度形狀像馬的頸子,看上去甚是狹窄,夾在兩座大山之間卻又昂首挺立。要到達山頂,必須跨過馬頸口,怎麼辦?當時的幾位女生都有點恐高、膽小,即使手腳並用,也還是心存恐懼。最後還是在幾個男同學的幫助下渡過了難關。上得山頂,極目眺望,興奮之情可想而知。藍天之下,盡情放牧那些無處著落的青春……陳同學說,因為離的近,他之前已經來過兩次。淡淡的白雲不時從山頂掠過,站立山頂向東腑瞰,金沙岩孔萬畝大壩盡收眼底。數百里之內,唯見群山延綿猶如萬馬奔騰……

唉!驀然回首,三十年的光陰彈指而過。點點滴滴,記憶猶新。白雲山現在不知什麼樣子?一晃也是中年的我們又相互打聽。

“現在路都修建好了,還可把車直接開到山頂……。”知道詳情的羅同學說。

“你後來去過嗎?”曉月問。

“沒有。但我從山下路過幾次。每一次都會想起那年我們去時的情景……。”

“走,再去趟白雲山。”當這話從羅同學嘴裡出來的時候,被我們用心聽進去了。幾個同學極力掇合贊成。

定好時間之後,我們在六月二十八號這一天啟程。車早晨九點從泮水出發,開車的是羅同學,同行的除了我,還有文麗和曉月。羅同學是唯一的一個男同學。一路上,他既是調侃又是感慨,三十年前是我們男同學多,沒想到三十年後,是我陪三個美女……

十點左右時我們到達目地的。四人在白雲山下的巖孔街上找了一家小飯店用餐之後,又購買了幾瓶水和一些零食,為了感受這次來之不易的時光,我們在來的路上已經達成一致意見:把車停在山下,步行上山。

我們沒有選擇走通車的大道,而是努力尋找原來的小路而上。沐浴著七月的陽光,邊走邊停,欣賞著滿山草木的青翠欲滴,一片片綠得讓人心醉的林叢。鳥鳴深處,有蒼松翠柏和參天古木,樹葉燦然。身邊橫貫在山裡的溪流潺潺,自山頂而下,水流時急時緩。

兩個多小時之後,我們站在了當年曾經讓我們膽顫心驚的“馬頸口”下,只是現在已經是一條鋪好石階,看似十分陡峭的路,卻沒有記憶中那麼可怕了。翻過去,我們看見了在離它還有百米多高的頂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廟,映在綠樹叢中,杏黃色的院牆,青灰色的殿脊,寺雖小,給人一種經久不衰的感覺。一步步走近,只見寺廟周邊僅有三四個人在隨意觀望,欣賞,踱步。門檻東面有一隻木頭長凳豎放著,一半留在屋裡,一半留在外面。

跨過門檻走進去,一尊高大的釋迦牟尼佛像傲然聳立在眼前,廟裡有一位二十來歲,眉目清秀、穿著長衫的年輕小和尚,看見他,我們心中都產生了一個疑問,這到底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上柱香吧,我們的到來可是誠心誠意的。幾個同學走上前詢問。

“幾位施主,這是要上香麼?”正在我們沉思著不知如何開口的時候,小和尚走上前來問。

“是的。”

“幾位施主是想要一起點一柱香,還是每人一柱香?”小和尚再問。

我們四個人每人點一柱香。小和尚很快明白了我們的意思,當他把一柱香捏在手裡點燃時,我們已經排好位置,我第一個,小和尚問我求什麼?我說求家人平安,健康。小和尚便口中唸唸有詞。然後我便開始拜菩薩。接下來的幾個同學也都是如此。等全部結束之後,我們輕聲詢問小和尚要收多少費?小和尚漫不經心的說:“我們這兒都是隨施主意願給的。”

沒有規定?這到是和別的寺廟不同,一般這種地方我們知道要想上柱香,廟裡要價都是很高的。生活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這種事情新聞報道和現實中的所見所聞屢見不鮮。前不久還看過一個報道,一個遊客去景區廟裡瀏覽,擺香賣的管事竭力勸導他上香,說什麼來都來了,給家人保個平安。遊客聽了也有道理。接過香祭拜之後,管事索要鈔票的數目卻讓遊客無法接受。後來,導致事態的嚴重後果自然不堪設想。

我國明代進士,偉大思想家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融會道教哲學與儒家理學,勸人積善,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已,是惡。”所藏宇宙人生的道理非常深奧,流傳至今,具有深厚的影響力。說的透徹一點,在這種清靜之地做事,豈可讓物慾的思想大於人心?

上完香,我們像完成了此次抵達白雲山的真正目的。坐在門檻邊的長凳子上,歇息,輕鬆聊天。把隨身所帶的食物拿出來,隨手遞了些食物給坐在另一隻獨櫈上的小和尚,被他莊重的婉言謝絕。香客不多,小和尚也很隨意,與我們聊天。讓我驚奇的是小和尚竟然與我們聊起了凡行善的故事。再一次見證了這位偉大人物流傳的深遠。後來我們才得知,原來小和尚從小就開始出了家,是北京佛教學院畢業的。以前在武當山上做事,後因這裡離家近,被分配到白雲山上做事。我們問他有沒有工資,他說沒有。佛家道學博大精深,小和尚懂的太多太多,言談舉止,給我們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

提起白雲山上的一些舊事。小和尚對我們說,山下文峰山支脈有明萬曆四十五年,總兵張輔周主持修建的穿巖寺(殘垣),明代觀音洞摩崖石刻佛像,以及山腳下始建於明清時期天壽山的玉皇閣遺址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