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不瘦】鍾愛的好聯賞析(之三百六十二)(士為知己死;女為悅者玩)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3-01-06

【西風不瘦】鍾愛的好聯賞析(之三百六十二)(士為知己死;女為悅者玩)青檸姑娘17 2022-06-03

詩詞名聯,即上下聯出自同一詩詞作品,兩句正好對偶,自然成聯。

上下聯都是出自魏晉時期詩人阮瑀的《琴歌》。

【作者簡介】

阮瑀(約165—212)東漢末陳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師從蔡邕。漢獻帝建安中,曹操以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好文學,尤善章表書記,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倉曹掾屬。後人輯有《阮元瑜集》。

【原文】

《琴歌》

【魏晉】阮瑀

【背景故事】

阮瑀屬於“陳留阮氏”, 阮家是個士族,而且“家風清正”,世代尊奉儒學,雖說算不上顯赫,但在當時,也是屬於讓人們尊敬的家族了。

阮瑀小的時候,神韻就不同尋常,很快得到了大名人蔡邕的賞識。蔡邕也是河南陳留人,和阮瑀是同鄉。蔡邕一見小阮瑀,就忍不住稱讚:“童子奇眉,可謂‘當世無雙’啊……”然後欣然留下阮瑀,給他做了弟子。阮瑀比較幸運,在學業上沒有走多少彎路,一開始便當了蔡邕的學生,跟著大師,如影隨形,如沐春風。在長安,在洛陽,老蔡帶著小阮,又是教他寫辭作賦,又是教他練書法,又是教他學數學,忙得不亦樂乎。阮的日子過得很充實,“業務”提高很快。

阮瑀學得最好的,一是辭賦,二是音樂。老蔡在音樂方面很在行,是著名的琴家。阮瑀跟著蔡邕學習,德智體得到了全面發展,可以出來為國家效力了,但他看到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不想為這個亂世效力,就趕上驢車,載著書,向塵世揮手作別,進山去了。

建安中期,曹操的那位族兄中都護曹洪想徵辟他做掌書記,阮瑀不肯屈就。後來曹操也聽說了阮瑀的大名,也想讓阮瑀出來做官,但阮瑀不想做官,拒不赴任。曹操不斷派人去請,但阮瑀就是不下山。曹操眉頭一皺,忽然想起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當時介子推在綿山隱居,晉文公為讓他出來做官,發了好幾張“請帖”,可介子推就是不下山。晉文公想,我乾脆放火燒山吧,一燒山,你不就下來了嗎?於是他下令放火燒山。不料介子推很頑固,就是不領這個情,最後和老母親雙雙被燒死在綿山之上。曹操心想,哼!你個小小的阮瑀,羽翼還未豐滿,不怕你不就範!

山林被大火燒了個淨光,阮瑀失去了生存的條件,到底是出世還是入世,這這已經不是他能決定的事情了。因為事情了到這樣一個地步,他就是不想出來,也由不得他了。阮瑀也不是介子推,寧可燒死也不願出山。如果那樣,也太小視自己的性命了,況且介子推不願出山也是另有情由,不可與自己身處的環境同日而語。儘管阮瑀也曾寫詩讚頌古代的大隱伯夷和許由,還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何患處貧苦,但當守明真”,但身處這樣的亂世,九州沉陸,天地雖大,也放不下一張安靜的琴桌了,縱使你躲到深山更深處,也未必能逃得過戰火的襲擾。就在阮瑀走在命運的十字路口,而無從抉擇前後,一個人毅然決然地出山了,他就是諸葛亮。此時諸葛亮虛歲二十七,正值風華正茂,豪情滿懷,而阮瑀已四十有三,整整比諸葛亮大了十六歲!阮瑀沒有諸葛亮那樣的才智,而且也沒有諸葛亮那樣廓然懷天下之大志,一顆雄心或許在顛沛的歲月中消磨得差不多了,但他甘願就這樣無聲無息,老死山林嗎?阮家世代尊奉儒學,而儒學積極入世建立功名的思想也不能讓阮瑀完全逃離現實。如今建功立業的機會就擺在面前,他那顆漸漸冷卻的心也加快了跳動的頻率,液血迴圈也加速了,臉上微微泛起了一片潮紅,更重要的是曹操求賢的誠心也令他倍感榮耀,你想,曹操是什麼人,堂堂國之丞相,權傾四野,這為了他一個區區儒士,不惜縱火焚山,不怕林業部門找他蓄意破壞國家財產,也不怕國家安全域性找他蓄意縱火,陰謀顛覆大漢社會制度。這給了阮瑀多大的面子?卻之不恭啊。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阮瑀最終走出了山林,投向了曹魏陣營。但阮瑀的內心多少還是有些不情願,而且曹操手下原本人才濟濟,起初也不能將他委以重任,所以阮瑀也只是虛與應付,幹起工作來有點兒漫不經心。曹操看在眼裡,心裡自然也不痛快,在一次大宴賓客時,有意羞辱阮瑀,把阮瑀趕入樂工之列。

阮瑀看透了曹操的心思,他當機立斷,心想,我正好藉助這個平臺,來展示一下自己的音樂才華。於是,他撫琴而歌,即席唱道:“ 奕奕天門開,大魏應期運。青蓋巡九州,在東西人怨。士為知己死,女為悅者玩。恩義苟敷暢,他人焉能亂? ”唱詞雖有吹捧曹操之意,但大家一聽,覺得他技高音妙,十分佩服。

曹操聽了,也十分高興,認為阮瑀沒有二心,可以重用。接下來,阮瑀就成了曹氏集團重要的文職官員,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與陳琳共同起草國書和檄文。

阮瑀寫文章,無論辭賦書信,均寫得又快又好,不用修改,都是筆不加點,一氣呵成。曹操出征荊州時,使阮瑀作書於劉備。及征馬超,曹操急於擬一封致關西軍閥韓遂的書信。他本想讓阮瑀下馬書寫,不料阮微微一笑,人不下馬,臀未離鞍,提筆就寫,頃刻擬就,呈於曹操。曹操接過後,本來要按慣例改動一下,但看了半天,竟不能增減一字。

這樣的筆桿子,曹操當然會重用。與東吳交涉,阮瑀的代表作是《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讀起來文氣順暢,收放自如。曹操的兒子曹丕非常佩服,說阮瑀“ 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

在與曹丕、曹植的交往中,阮瑀似乎和曹丕的關係近,與曹植的關係不那麼近。在曹操立太子的問題上,他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還是傾向於曹丕。建安十六年,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一天,阮瑀正在和曹丕談詩論文,司馬懿興沖沖地進來了。曹丕見他足下生風,面露喜色,忍不住問:“仲達滿面春風,不知有何喜事?”司馬懿神秘地賣關子:“你們猜猜?這可是天大的喜事!”

阮瑀說:“什麼事?眼下什麼事也沒有立嗣的事情大呀。”司馬懿說:“正是立嗣事。告訴你們吧,大王決意冊立五官中郎將子桓(曹丕字子桓)為太子了!”“真的?”曹丕高興得跳起來。

司馬懿說:“這是可以亂開玩笑的嗎?”便把曹操日前和他一起討論立嗣的事情細說了一遍。阮瑀聽了,沉吟片刻,悄悄對司馬懿說:“這對五官將來說,自然是天大的喜事。可對你仲達老弟來說,卻是吉凶難料。照你方才說的……有些話,唉,官場險惡,我不說也罷,不說也罷。”

司馬懿聽他話裡有話,趕緊背過曹丕,虛心請教。阮這才說:“像立嗣這樣的事情,你直接和明公(曹操)討論,而且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一旦明公的態度有了變化,你的處境豈不是很危險?依我看,以仲達你的文筆才華,在文學上下工夫,一定會有建樹。”

司馬懿此刻心情亢奮,正處於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時刻。他拉起阮瑀的手,重新走到曹丕面前,慷慨激昂地說:“我的文才與阮老兄比起來,實在汗顏。何況生逢亂世,我總覺得寫詩作賦於世無補。我司馬氏的先祖,都是在戰馬上建功立業的,我理應發揚光大先祖的豐功偉績!”說到這裡,他話鋒一轉:“當然,寫詩作賦,留名千古,也很風流。但我輩本已錦衣玉食,再去寫風花雪月,又有何補益呢?要緊的還是拯世補天,輔佐大王平天下,開創盛世偉業呀!”

曹丕聽了,擊掌叫好:“對!大丈夫生身立世,就要有一番大作為,豈能碌碌無為,虛度一生?”後來,曹丕當了皇帝,果然重用司馬懿。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出身名門的阮瑀,一直遊走于歸隱與入仕之間。他既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也有著隱逸出塵的嚮往。在出世與入仕之間,他也倍受心靈的煎熬。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隨曹操四處征戰的阮瑀染上了瘟疫,撇下年輕的妻子和三歲的兒子,撒手人寰。曹丕悲痛萬分,不顧自己貴為世子的身份,特意上阮家看望生前好友的遺孤。看著年輕的母親和幼小的孤兒,曹丕傷心得不能自已,當即提筆,寫下了一篇《寡婦賦》,贈給這母子倆。彷彿這還不夠表達他的憐惜,他就讓王粲跟著一塊兒來寫。曹丕在序中說:

“陳留阮元瑜與餘與舊,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遺孤,未嘗不愴然傷心,故作斯賦,以敘其妻子悲苦之情……”

曹丕對阮瑀的遺孤十分照顧,這個三歲大的孤兒在曹丕的呵護下漸漸成長,成年後成了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阮籍。

【對比賞析】

古文中有許多“金句”,這些金句常常被後人活學活用。久而久之,金句變成了典故。有一句話叫,“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形容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付出一切。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貴族劉向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年間,七雄混戰的歷史。

《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趙策》,其中出現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這句話出自戰國刺客豫讓之口。按照《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記載,戰國時期有“四大刺客”,豫讓就是其中之一。豫讓是晉國人,他是晉國貴族智伯的門客。當時晉國的頂級權貴家族還有趙氏家族、魏氏家族和韓氏家族,這三家害怕智氏家族發展壯大對他們三家不利,就私下裡結盟,殺死了智伯。

智伯死後,趙氏家族的首領趙襄子覺得還不解氣,就把智伯的頭顱做成了酒杯。豫讓在混戰之中逃到了山林野地打算就此隱居,當他聽說智伯的遺體受到了趙襄子的侮辱,他決定刺殺趙襄子,替智伯復仇。在行刺趙襄子之前,豫讓立下誓言,“男人可以為知己獻出生命,女人可以為喜歡的人綻放光彩。我一定要殺死趙襄子,替智伯報仇!”

豫讓不是個猛撞的漢子,他在行刺趙襄子之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比如,他首先改名換姓,然後漆身吞炭。漆身是為了改變樣貌,吞炭是為了改變聲音,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認不出來他就是豫讓。準備工作也算充分,但豫讓刺殺趙襄子好幾次都沒有成功。

趙襄子第一次抓到豫讓,覺得他是個義士,有憐才之心就把他放了。第二次抓到豫讓覺得他又毀容又吞炭,太不容易了,又把他放了。就這樣,豫讓行刺一次,失敗一次。幾次三番下來,趙襄子就受不了了,他最後一次抓住豫讓,對他說,“你趕緊留下遺言吧。”

豫讓說,“我就是想要為智伯復仇,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既然我殺不死你,你脫下衣服讓我刺上幾刀。讓我無愧於立下的誓言。”趙襄子果真脫下長袍,扔給豫讓。豫讓刺完趙襄子的袍服就自殺了。

瞭解了這個典故背後的故事,是不是覺得無法理解。其實這是古人對於信念的堅守。一件事情,一旦成為心中的信條,哪怕客服再多困難也要去做。豫讓為了報答知己,不吝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不但感動了“敵人”,也感動了世人。當然了,這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故事,作為現代人來講,需要有信念感,也需要有法治觀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