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胡威傳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3-01-09

文言文胡威傳剛陽文化 2022-11-19

1。 文言文 編自《晉書 胡威傳》 的翻譯

原文: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壽春人也。父質,以忠清著稱,少與鄉人蔣濟、朱績俱知名於江淮間,仕魏至徵東將軍、荊州刺史。威早厲志尚。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貧,無車馬僮僕,自驅驢單行。每至客舍,躬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侶進道。既至,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父賜絹一匹為裝。威曰:“大人清高,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質帳下都督先威未發,請假還家,陰資裝於百餘里,要威為伴,每事佐助。行數百里,威疑而誘問之,既知,乃取所賜絹與都督,謝而遣之。後因他信以白質,質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於是名譽著聞。拜侍御史,歷南鄉侯、安豐太守,遷徐州刺史。勤於政術,風化大行。後入朝,武帝語及平生,因嘆其父清,謂威曰:“卿孰與父清?”對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勝耶?”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遠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謙而順。累遷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入為尚書,加奉車都尉。威嘗諫時政之寬,帝曰:“尚書郎以下,吾無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陳,豈在丞郎令史,正謂如臣等輩,始可以肅化明法耳。”拜前將軍、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於位,追贈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餘如故,諡曰烈。子奕嗣。奕字次孫,仕至平東將軍。威弟羆,字季象,亦有幹用,仕至益州刺史、安東將軍。

譯文: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郡壽春人。父親胡質,以忠厚老成公正廉明著稱,少年時與同鄉蔣濟、朱績都是江淮間知名人士,曹魏時官至徵東將軍、荊州刺史。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胡質任荊州刺史時,胡威自京都決定去省親,因家貧,沒有車馬僮僕,獨自驅趕一驢前往。每到客舍停下,親自牧放,親自打柴作飯,吃畢飯,又隨伴侶沿途前進。既到荊州,見了父親,住宿馬房達十餘日。告辭父親回家時,父親給一匹絹作行裝。胡威說:“大人廉潔高尚,不知在什麼地方得有此絹?”胡質說:“是我薪俸中節餘下來的,把它作為你的乾糧吧。”胡威接受了絹,告辭還家。胡質幕下都督在胡威告辭出發之前,請假回家,暗暗準備行裝盤纏在百餘里外等候,約胡威作伴同行,經常資助胡威。同行數百里,胡威生疑,有意誘問原因,終於明白了用意,便取出父親贈的絹給都督,申謝送別。後來託他人帶信告訴了胡質,胡質打了都督一百杖,革除了官職。他們父子廉潔慎重竟如此。於是名譽廣為人知。

胡威官授侍御史,經歷南鄉侯、安豐太守,升遷為徐州刺史。勤於研究施政方法,教化之風盛行一世。

後進入朝廷,武帝談到往常,因而讚歎他父親廉潔,詢問胡威說:“你和你父親誰更廉潔?”胡威答道:“臣不如父。”武帝說:“你父親為什麼勝於你?”答:“我父廉潔恐怕人知其事,我卻惟恐人不知,所以臣差得很遠。”武帝認為胡威的話坦率而又委婉,謙虛而又順理。接連升遷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進入朝廷任尚書,加奉車都尉。

胡威曾向皇帝諫言指出時政過於寬鬆,皇帝說:“尚書郎以下的官,犯了錯誤我沒有原諒的。”胡威說:“臣所說的寬鬆,哪裡是指對丞郎令史等官,我是說對與臣同等的一批官也要嚴格,才可以嚴肅教化曉諭法制。”授任前將軍、監青州刺史,因有功封為平春侯。太康元年(280),死在任上,追任為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其他如舊,諡號稱烈。子胡奕繼承。

胡奕字次孫,官至平東將軍。胡威弟胡羆,字季象,也有幹才,被任用,官至益州刺史、安樂將軍。

2。 胡威傳第三段前兩句翻譯

翻譯:胡威,字伯武,他又名胡貔,是淮南壽春人。

他父親胡質,以忠正清廉著稱,年輕時與同鄉人蔣濟、朱績在長江、淮南之間都很有名氣,出仕三國魏政權,官至徵東將軍、荊州刺史。胡威自小就砥礪自己的志向。

胡質擔任荊州刺史時,胡威自京城洛陽前去探望父親,由於家中貧困,沒有車馬以及僮僕,只是自己單身騎驢前往。每到一個客站,胡威就自己放驢、取柴作飯,吃完後再與旅伴一起上道。

到達荊州後,胡威拜見父親,在驛站中停留了十餘天,然後向父親告辭,父親賜他一匹絹以供路途上使用。胡威說:“您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處得到此絹的?”胡質說:“這是我俸祿的結餘,以作為你路上的開銷。”

胡威這才接受這匹絹,告辭返京。胡質帳下的都督在胡威未出發前,就請假還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餘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為旅伴,事事都幫助胡威。

一起行走數百里後,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說話以得知實情,既知他是父親帳下的都督,就取出父親所賜給的那匹絹償付給都督,向他道謝後與他分手。以後,胡威在其他信中將此事告訴胡質,胡質責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他的吏名。

胡質父子如此清廉謹慎,因此名譽廣為人知。胡威以後出任侍御史,歷任南鄉侯,安豐太守,遷任徐州刺史。

他勤於處理政事,治理得法,當地風化大行。以後胡威奉召入朝,晉武帝司馬炎與他談論過去的事情,於是感嘆他父親胡質的清廉作風,對胡威說:“你與父親相比,誰更清廉?”胡威回答說:“我不如父親。”

晉武帝說:“你父親在哪方面比你強呢?”胡威回答說:“我父親的清廉行為惟恐別人知道,我的清廉行為惟恐別人不知道,因此,我遠遠不及父親。”晉武帝認為胡威的回答直率而且婉轉,謙合而又恭順。

胡威又遷任監豫州清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以後,他又奉召入朝擔任尚書,加奉車都尉。

胡威曾批評晉武帝對臣下過於寬縱,晉武帝說:“對於尚書郎以下的官吏,我從不加以寬兔。”胡威說:“我所指的,並不在於丞、郎、令史等中下級官吏,正是說的象我這樣的人也不可寬縱,才可以肅清風化,嚴明法紀。”

他又被任命為前將軍、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因功被封為平春侯,太康元年,他死於任上,朝廷追贈使持節、都督青州清軍事、鎮東將軍,其餘如故,又賜給諡號稱烈。他兒子胡奕承襲他的爵位。

胡奕字次孫,出仕西晉,官至平東將軍。胡威的弟弟胡羆,字季象,也有才幹,官至益州刺史、安東將軍。

3。 家貧,無車馬童僕,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

【原文】胡威,字伯武,一名貔。

淮南壽春人也。父質,以忠清著稱。

威早厲志尚。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貧,無車馬僮僕,自驅驢單行。

每至客舍,躬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侶進道。既至,見父,停廄中十餘日。

告歸,父賜絹一匹為裝。威曰:“大人清高,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以為汝糧耳。”

威受之,辭歸。質帳下都督先威未發,請假還家,陰資裝於百餘里,要威為伴,每事佐助。

行數百里,威疑而誘問之,既知,乃取所賜絹與都督,謝而遣之。後因他信以白質,質杖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於是名譽著聞。

拜侍御史,歷南鄉侯、安豐太守,遷徐州刺史。勤於政術,風化大行。

後入朝,武帝語及平生,因嘆其父清,謂威曰:“卿孰與父清?”對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勝耶?”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遠也。”

帝以威言直而婉,謙而順。累遷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入為尚書,加奉車都尉。

威嘗諫時政之寬,帝曰:“尚書郎以下,吾無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陳,豈在丞郎令史,正謂如臣等輩,始可以肅化明法耳。”

太康元年,卒於位。這個才是原文,名叫《胡威傳》。

其中:“家貧,無車馬僮僕,自驅驢單行。每至客舍,躬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侶進道。

既至,見父,停廄中十餘日。”一句。

解釋是:“由於家中貧困,沒有車馬以及僮僕,只是自己單身騎驢前往。每到一個客站,胡威就自己放驢、取柴作飯,吃完後再與旅伴一起上道。

到達荊州後,胡威拜見父親,在驛站中停留了十餘天。”。

4。 家貧,無車馬童僕,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

【原文】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壽春人也。父質,以忠清著稱。威早厲志尚。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貧,無車馬僮僕,自驅驢單行。每至客舍,躬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侶進道。既至,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父賜絹一匹為裝。威曰:“大人清高,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質帳下都督先威未發,請假還家,陰資裝於百餘里,要威為伴,每事佐助。行數百里,威疑而誘問之,既知,乃取所賜絹與都督,謝而遣之。後因他信以白質,質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於是名譽著聞。拜侍御史,歷南鄉侯、安豐太守,遷徐州刺史。勤於政術,風化大行。

後入朝,武帝語及平生,因嘆其父清,謂威曰:“卿孰與父清?”對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勝耶?”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遠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謙而順。累遷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入為尚書,加奉車都尉。

威嘗諫時政之寬,帝曰:“尚書郎以下,吾無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陳,豈在丞郎令史,正謂如臣等輩,始可以肅化明法耳。”太康元年,卒於位。

這個才是原文,名叫《胡威傳》。

其中:“家貧,無車馬僮僕,自驅驢單行。每至客舍,躬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侶進道。既至,見父,停廄中十餘日。”一句。

解釋是:“由於家中貧困,沒有車馬以及僮僕,只是自己單身騎驢前往。每到一個客站,胡威就自己放驢、取柴作飯,吃完後再與旅伴一起上道。到達荊州後,胡威拜見父親,在驛站中停留了十餘天。”

5。 文言文翻譯:《晉書。王猛傳》

《晉書王猛傳》原文及譯文原文: 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

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成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

苻堅聞猛名,召之,一見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時始平豪右縱橫,劫盜充斥,乃轉猛為始平令。

猛下車,明法峻刑,澄察善惡,禁勒強豪。鞭殺一吏,百姓上書訟之,有司劾奏,檻車徵下廷尉詔獄。

堅親問之,曰:“為政之體,德化為先,在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猛曰:“臣闡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隨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兇猾。

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

於是赦之。猛鎮冀州,堅遣猛於六州之內聽以便宜從事,簡召英俊,以補關東守宰,授論,言臺除正。

俄入為悉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堅嘗從容謂猛曰:“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

其見重如此。猛性剛明清肅,於善惡尤分 。

微時一餐之急,睚眥之念,靡不報焉,時論頗以此少之。譯文:王猛字景略,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壽光縣)人,學識廣博,好讀兵書,謹慎穩重嚴肅堅毅,氣概雄強高遠,不為瑣事縈懷,若不是志趣相投之人,根本不與交往,因此浮華之士都輕視與嘲笑他。

但王猛悠然自得,不把這些放在心上。苻堅聽說了王猛的名望,召見他,一見面就如平素知己,談論歷代興亡大事,好像不同的符牌卻刻有相同的符文一樣,所見相同,就如劉備遇到了諸葛亮。

當時始平縣地方牽強不守法度,任意胡為,搶劫與偷盜紛行,於是就調任王猛為始平縣令。王猛到任之初,宣示法令,嚴刑治理,明察善惡行為,嚴厲約束地方豪強。

因以鞭刑處死一個官史,百姓上訴控告他,有關官員也上奏彈劫,詔令用刑豐將他押送交廷尉立案追究。符堅親自審問他,說:”當政的根本,是以道德感化作為首選,你到任不久卻殺人無數,這是多麼的殘暴啊!”王猛說:”我聽說主管一個安寧的國家當用禮治,而治理一個動亂的國家當用法治。

陛下不認為我無能,把政務繁難的縣交給我治理,我當為賢明的君主除去兇惡和姦猾之徒。剛殺了一個奸賊,其餘的尚有上萬,如果陛下認為我不能除盡兇暴之徒,維護法律制度,我豈敢不甘心受刑,為我辜負了陛下而謝罪。

但因殘暴施政的罪名所受的刑罰,我實在不敢承受。”於是苻堅赦免了他。

王猛鎮守冀州,苻堅任憑王猛在六個州之內斟酌事勢所宜,可自行處理而不必上奏,選拔任用才能傑出者,用來補充關東地區的郡守和縣令的缺員,授職之後,只要上報臺閣正式行文任命即可。不久,入朝擔任宰相,王猛主管政事公平,流徙放逐了不盡職的官員,選拔隱居和不得志的人才,重用賢能的人才,對外加強軍備,對內崇尚儒學,鼓勵督促百姓從事耕織,進行正直和知恥的教育,沒有人有罪卻不被刑懲的,沒有人有才卻不被任用的。

苻堅曾經悠然地對王猛說:”你日夜勤勞,毫不怠惰,為日常紛繁的政務擔憂、辛勞,有了你,我就如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一樣,將可以終年悠閒自得了。”王猛就是如此地被看重。

王猛性情剛毅明察清正嚴肅,對於善與惡尤其分明。地位低下時,受人一餐飯這樣的小小的恩惠,沒有不報答的;怒目相視這樣的小小的怨恨,沒有不報復的。

當時的輿論因此相當地輕視他。(摘自《晉書·載記第十四·持堅下》。

6。 受絹賜絹文言文翻譯

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於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①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聯與之共有府庫耳 ②猶惜其有功,不之罪 譯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後,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麼貪婪到這地步呢?”因為吝惜他有功績,不懲罰他了,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麼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如果不知道慚愧,就是一隻禽獸了,殺了他又有什麼益處呢?”。

7。 父賜絹一匹為裝的裝什麼意思

裝:行裝,出門攜帶的生活用品。

父賜絹一匹為裝:父親賜他一匹絹作為行裝。 行路人為何要帶上一匹絹作行裝呢?這與古代社會經濟條件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

出門在外需要有“盤纏”,盤纏一般解釋為“路費”,而這個詞的原意是將旅費財物以布帛纏束,捆紮在腰間,故稱為“盤纏”。盤纏可以是銀兩現金,也可以是其它值錢的物品,需要花銷時隨時變現。

絹是既輕便好攜帶、又值錢的東西,所以它是古人出遠門的盤纏之一。 結合上下文來看: 在《晉書·胡威傳》中,當父親胡質賜他一匹絹以供路途上作行裝時,胡威說:“您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處得到此絹的?”胡質說:“這是我俸祿的結餘,以作為你路上的開銷。”

胡威這才接受這匹絹,告辭返京。從中不難理解父親賜絹的用處。

(這幾句的原文:父賜絹一匹為裝。威曰:“大人清高,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以為汝糧耳。”

威受之,辭歸。)。

8。 父賜絹一匹為裝的裝什麼意思

裝:行裝,出門攜帶的生活用品。

父賜絹一匹為裝:父親賜他一匹絹作為行裝。

行路人為何要帶上一匹絹作行裝呢?這與古代社會經濟條件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出門在外需要有“盤纏”,盤纏一般解釋為“路費”,而這個詞的原意是將旅費財物以布帛纏束,捆紮在腰間,故稱為“盤纏”。盤纏可以是銀兩現金,也可以是其它值錢的物品,需要花銷時隨時變現。絹是既輕便好攜帶、又值錢的東西,所以它是古人出遠門的盤纏之一。

結合上下文來看:

在《晉書·胡威傳》中,當父親胡質賜他一匹絹以供路途上作行裝時,胡威說:“您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處得到此絹的?”胡質說:“這是我俸祿的結餘,以作為你路上的開銷。”胡威這才接受這匹絹,告辭返京。從中不難理解父親賜絹的用處。(這幾句的原文:父賜絹一匹為裝。威曰:“大人清高,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

Top